机器人·间展览现场 12月14日至15日,由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中华世纪坛艺术馆联合主办的第二届“策展在中国”论坛暨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年会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举办。论坛以“策展与时代·文化责任”“策展与时代·学术发展”为主题,对中国策展学界的新现象、新问题和新成果进行讨论。 艺术家个展,自然是艺术展览中的“基本粒子”。纵观年举办的庞茂琨、隋建国、苏新平等艺术家个展,其策展思路更加注重艺术探索与时代语境的关系。“越来越多的艺术家把艺术创作过程呈现到展览现场之中,这不仅能够提炼出艺术家在艺术方法论上的重要经验,还能由此用历史眼光来观照当下的个体,把个体放在一个更大的学术语境中来进行观察。”中国美协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策展委员会主任范迪安说。 年的艺术策展,“科技”与“新媒体”是绕不开的关键词——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系列活动之一的亚洲数字艺术展、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科技艺术季、今日美术馆举办的展览机器人·间……今年举办的科技艺术展不胜枚举。这些展览更注重把握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新趋势,在新媒体和科技艺术展览的策划中注重观众参与和体验,倡扬人文精神,但是随着新趋势的发展也产生了新问题,就如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所说,“科技+艺术”逐渐成为一种噱头出现在商业领域里,“新媒体”“沉浸”这样的词被到处使用,这类“沉浸式”的展览往往由大量的光影、光斑组成,这样的环境成为人们对新媒体艺术展最主要的想象,而这类展览打着科技和艺术的旗号,成为了当下流行的文化消费方式,但它并不能让观众反思自己的精神生活。“所以在今年策划的‘脑洞——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科技艺术四十年——从林茨到深圳’这两个展览里,我们有一个潜在的意识就是避开‘沉浸’这件事情,在展览里观众将不会看到如今大行其道的所谓沉浸式体验,每件产品我们试图彰显它的独立性,而不是提供一种特别完整的感性经验,以此提供一种理性思考。”邱志杰说。 与新媒体类艺术展同样吸引眼球的是设计类展览,这类展览的策划注重中国设计的发展之路,以“大设计”的视野推动公共艺术发展。范迪安说:“北京国际设计周以及刚刚在珠海举办的珠海国际设计周等等,许多设计展反映了国内设计的快速发展,同时也特别注重中国设计和国际设计的比较,这类展览的策划为打开策展思路提出了许多新的话题,因为它更加注重与公共文化之间的关系、产能结构的调整、新动能的培植等方面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许多设计类的展览同时把公共艺术兼容进来,或者在公共艺术的展览中运用许多设计类的作品。这些在中国策展实践中大家所谋求更加‘跨’和‘越’的方法和理念,是很有意思的现象。” 中华世纪坛艺术馆执行馆长冀鹏程说,北京国际设计周每年在北京的多个场所中举办,为全国品牌赋能或加持资源,已经实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清洁附近的湖泊、改造胡同里面的垃圾清运站等场所,环保的设计理念在为普通老百姓提供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上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这些大量的工作里有上百个项目,这急需对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这样一个非常基础的职能进行升级。 如今,艺术策展需要面对社会性很强的文化与语境来实施,突出中国的文化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策展界新的动向,就是中国的艺术通过展览策划走向更加宽阔的世界舞台。”范迪安说。以威尼斯双年展为例,看上去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是一个常设的项目,但是在多年的策划中,越来越体现出中国策展人对全球策展态势的分析和思考,尤其注重把中国本土的文化资源与创新相融合的成果推向世界。在新的国际舞台里中国的当代艺术到底想呈现什么样的面貌?这是今日美术馆馆长高鹏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说:“今日未来馆选择科技这个领域,一方面是源于一种新的可能性,一方面是源于我们自己的本土文化。”“在策展的传统语境中,20世纪80至90年代,我们思考更多的是中国的身份如何与西方的价值体系对标,甚至追随和依附它,但传统话语体系在当下已经逐渐式微,价值体系已经发生了改变,受众行为从慢读模式变为速读模式,受众从一无所知到无所不知,因为他可能比我们懂得还多,因为他身边有百度,还有他自己的思考。”冀鹏程说。 艺术策展在中国,需要所有策展人提升策展方法论水平。“在如今中国城市发展的巨大实践行动中,大都市圈的建设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圈的建设,以及中国的乡村建设,毫无疑问对整个文化生态的结构、具体文化活动类型的展开,都提供了新的条件。这些都市圈和新乡村怎么能够形成自身的文化特点?展览策划就成为一个小小的切口。”范迪安说:“社会情境的改变需要策展人提升还原和归纳的能力——还原就是能够将策划视野放到艺术家的原初动机上,勾连艺术创作现场、展览现场、社会现场;同时要在归纳层面上能够提出新的学术命题。”这也是如今的策展人一直自问的问题:“我们希望向公众传达什么?我们希望在新的国际舞台中呈现中国当代艺术怎样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