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艺术,很多人会觉得那是高高在上的、平常接触不到的世界。
加上「公共」两个字,是不是一下子接地气了呢?
所谓公共艺术,顾名思义,就是呈现在公共空间,面向大众开放的一种艺术形式,比如做成雕塑、壁画、装置、环境艺术等种类。
它有别于其他放在美术馆博物馆展览的独立艺术品,是依托于环境对城市景观的视觉和文化补充。公共性、在地性、艺术性,是它的三个基本要素。
今年年初在南海千灯湖活水公园,就进行了一场名为「共生的景观——第二届南海公共艺术展」公共艺术的创新,这是国内首个位于城市核心地带的公共艺术展。
「共生的景观」意在将艺术文化与公园相结合,以亲近人们生活的方式呈现艺术。
虽然已告一段落,但现场永久收藏的10件大型公共艺术作品,加上第一届展览保留的11件作品,公园共有22件优秀作品,吸引着很多人前来看展打卡。
本届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高度评价此次收藏行为:
发掘一些跟本地的文脉、习俗、当代生活以及具体环境能够契合的公共艺术作品,植入到当地群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让他们与这些作品相伴,并且可以产生互动,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重新发现自身文化的新的特质。
当艺术走下神坛,走向人与自然共生的公共空间,会呈现出怎样的状态?
C小姐在看展
如今,公共艺术已逐步走向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普通人也能看得懂其中的意义,让人倍感亲切。
每一天,南海千灯湖活水公园的公共艺术作品,等待着每一场不期而遇。
它们坐落在公园的城市空间里,与佛山的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相融合,讲诉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温柔安放着人们心中的一方诗意。
作品重现佛山功夫「如来神掌」的经典招式,当夜幕降临,把手掌放进「练功器」造型装置,一系列「掌」造型光效,立马依次点亮,寓意击退当下所有负面因素。
很多人玩得停不下来,直呼「圆了童年的功夫梦」。
作为最具中华特色的建筑文化之一的牌坊,在广东很常见,佛山也不例外。作品用更具现代科技感的回收铝材为创新材料。
装置通过材料变化,传达包容进取的精神,与迎接新时代变革的开放姿态,展现城市的历史与价值。
取材于南海最后一个纯渔民村落——北区渔村的老旧渔船,船和翅膀开启梦幻联动,寓意人类与自然是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
只要发挥想象力,滑梯和秋千也可以结合剪纸艺术,做成蝴蝶和火烧云的形状。
这里很受大人和小孩的欢迎,有位宝妈笑得很开心,她说「好久没在公园这么放松地玩了」,它喻示了当下人们对于真正的、正常的公共生活的精神渴求。
基于对「水」的敬畏与崇拜,在视觉上利用铝与陶两种材料的特点,呈现出水原有的模样。
有湖南来旅行的夫妇,在湖对面远远看到雕塑就被吸引过来,感慨道「在全国那么多的地方旅游,没见过公园里有这么多雕塑作品」。
装置上的绘画,对儿童起寓教于乐作用
石块看似冷酷无情,沉默不语,却有着最原始的野性和迸发而出的生命力。人人都可以和石块「对话」,感受这股自然无穷力量的人类精神。
小时候玩的平衡鸟模型还记得吗?
它引发人们的思考: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如何做到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平衡?
GDP产能不一定就是唯一的城市发展衡量标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样不能忽视。
这里构筑了一个具有南海当地传统民居建筑元素的坐息空间,冰冷的金属材质,与温和的树木相结合,材质相斥又相融。
寓意永恒亦会变化,天地万物无不是此消彼长,共生共长。
这是一项结合中国特有的历史节点和特定的历史记忆的彩色装置,各地泥土和佛山本地陶泥制作的「与共盏」,均体现着对生命个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