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一九怎么看,二二怎么干各地文

中科白癜风暖心公益活动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627/6359049.html

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要求和部署,围绕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文化和旅游部及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扬帆起航,“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取得丰硕成果。奋进新时代,砥砺新征程!本报推出特别策划,撷取文化和旅游系统年的工作亮点,展望年工作,观照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的新期待,砥砺奋进,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文旅融合讲好“北京故事”

亮点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联欢活动呈现“世界一流、历史最好”,“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世园会等国家主场外交活动的文旅板块赢得赞誉,在全国率先出台“北京文旅融合26条”。年全市接待游客3.2亿人次,总收入亿元。扩大优质服务供给,在文华大奖上实现“三连冠”。服务市民多样化文化需求,举办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2.3万场,“我们的节日”传统节庆文化活动过万场,惠民低价票政策受益观众达万余人。“点亮北京”计划扩大夜间文化旅游消费,被评为年中国“夜间经济十强城市”。东城区成为全国首批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

前瞻

深入推进首都文化旅游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围绕“七有五性”保障改善民生,推出“北京生活”,将“我们的节日”、首都市民系列文化活动打造成全民共享的文化节日。围绕“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以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和环球主题公园项目为支撑,开发品牌线路。推动大运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设计一批有特色的主题探访线路。以精品民宿为抓手,打造乡村旅游的“北京样本”。全力提振入境游发展水平,讲好“北京故事”。

乡情乡语

海淀区温泉镇温泉村村民王宝兴:我们这里虽然远离市区,但有山有水有乐子!海淀北部文化中心离我家很近,从设施到老师一应俱全,周末我常去练合唱、上葫芦丝培训班,我们一大家子都能在那里找到喜欢的活动。通过活动我结识了不少朋友,大家聚在一起排节目、练曲子,我们马上就要参加区里举办的“海之春”新春文化季了。

密云区古北口镇司马台新村村民张敏:随着新村的统一规划和重新建造,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好了,还找到了致富的门道——搞旅游。希望今年我能沾着古北水镇的光,把农家乐发展得更红火。年关将近,如果镇上能够趁机组织举办一些有创意的文化活动,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把更多人吸引过来,那就更好了。

本报报道情况:《乘旅游专列,出发!》等多篇。

 文化名城河海灵动

亮点

组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交响音乐会、名家经典惠民演出季、第十届残运会暨第七届特奥会开闭幕式文体展演、第四届市民文化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首批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面达标;推动市政府印发《天津市促进旅游业发展两年行动计划(—年)》,确定20项重点任务、20项支持政策和20件实事;蓟州区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功举办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推出10个主题40条旅游精品线路;举办“年鼓楼钟声零点跨年市民联欢活动”,打造“节日城市钟声”项目。

前瞻

编制“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双城绿色生态屏障”旅游专项规划。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庆祝建党周年等主题抓好重大题材艺术创作演出。完成第二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创建全面达标等重点任务,新建和改建旅游厕所85座。高标准办好年中国旅游产业博览会。加大海洋旅游开发,合理规划利用人工、自然海岸线,打造“靠海亲海”的都市海洋休闲体验旅游线路,推动邮轮港城建设。做好国家文化公园规划与建设。

乡情乡语

西青区李七庄街王兰庄村村民张姚:我们村是一个有着光辉革命历史的名村。现在经济发展了,建了书画苑、图书馆、文史馆,但是村子的名气还不够大,红色旅游的热度没上去。游客提到天津,印象深的还是“洋楼文化”,挖掉了穷根,还要补“慧根”,文旅部门要在讲好天津的红色故事上用心思。

宝坻区大口屯镇石辛庄村村民赵明亮:我们村的青北森林公园被称为宝坻的原始森林。靠着它,我们着力发展观光、垂钓、采摘等多项旅游活动,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本报报道情况:对天津文化和旅游工作进行了重点报道。

京畿福地乐享河北

亮点

深入推进京津冀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积极主动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扎实做好冬奥会筹办工作和促进冰雪旅游发展,圆满完成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各项任务。文艺精品创作、全域旅游创建、重大活动举办、文旅融合发展等多项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共组织文化惠民“七进”演出1.86万场,惠及观众1多万人次,超额完成全年1万场演出任务。

前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提供优质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努力提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整体质量和效益。坚持融合发展、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协同、共建共享,守好政治底线、生态底线和安全底线,确保全年组织文化惠民“七进”演出1.2万场次以上,接待海内外游客突破8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

乡情乡语

石家庄市正定县居民许娟:这两年,正定县旅游搞得红红火火,旅游厕所的修建给百姓带来了很大方便。现在厕所不仅找起来方便,而且里边冬暖夏凉,保持清洁,没有异味,为家乡旅游厕所点赞!如果正定县古城景区内能多有一些老树,古城的历史感会更浓郁。

秦皇岛市卢龙县居民代金悦:年夏天跟朋友去了一趟张家口,除了草原天路的美景,天路驿站服务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咖啡馆、图书室、休息区应有尽有。草原天路串起不少当地村庄,村民淳朴热情,售卖的土特产物美价廉,让我们既看了美景,又尝了美食。

本报报道情况:《河北省图书馆有一群特殊的“文化人”》等多篇。

 华夏古文明山西好风光

亮点

成为全国第八家省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太行山大峡谷八泉峡景区成功升为国家5A级景区。完成全省工艺美术行业归口管理工作。成功举办第五次旅游发展大会和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命名暨推进大会,制定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级划分与评价标准,确定了首批个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出台《山西省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实施意见》,制定14项文化旅游地方标准引领行业发展。导游张晓旭在第四届全国导游大赛上获得全国第一名,舞剧《吕梁英雄传》、鼓乐《保卫娘子关》、上党梆子《太行娘亲》等剧目斩获国家大奖。成功举办第二届山西艺术节,场高规格演出、10个大规模主题展览展现新时代山西文艺工作新面貌。

前瞻

以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牵引,以规模开发和强势塑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文旅品牌为核心,从供需两端发力,立足文旅融合,强化项目建设;坚持景区为王,创新产品业态;繁荣艺术创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公共服务,优化发展环境;加大宣传推介,塑造山西形象,充分发挥文化旅游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带动作用,努力建设富有特色和魅力的文化旅游强省。

乡情乡语

忻州市岢岚县宋家沟村村民刘海霞:我们村是首批个旅游扶贫示范村之一,大家经营农家乐的信心和积极性都很高,近20户人家吃上了“旅游饭”。希望以后村里举办更精彩、丰富的旅游节,吸引更多游客。

和顺县松烟镇许村村民赵越春:自从村里办起中国·和顺许村国际艺术节,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艺术家、游客来到我们村里。虽然进村的交通已经很方便,但旅游线路不成规模,年希望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板块旅游大通道彻底打通后,许村与周边景点形成一整条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

本报报道情况:《吕梁山里娃的梦成真了》等多篇。

 文旅业创新发展

亮点

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条例》的颁布与实施,为乌兰牧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民族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荣获文华奖,舞蹈《黑缎子坎肩》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蹈金奖;哈民遗址、马鬃山墓群、昆都仑召、白塔火车站旧址等8处文物保护单位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蒙古博物院基本陈列“天骄蒙古”荣获年度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奖;满洲里市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阿拉善盟胡杨林旅游区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草原茶道”系列产品荣获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

前瞻

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内蒙古群众艺术馆、音乐厅建设;积极推动旅游提质扩容,切实抓好草原、森林、沙漠、边境等核心品牌景区建设,筹划召开全区旅游发展大会,构建“大旅游”发展格局;大力繁荣艺术创作演出,持续打造“内蒙古音乐”“内蒙古舞蹈”品牌;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做好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陈列布展和开办工作;切实加强非遗传承保护,积极创建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和非遗工坊,重点扶持传统蒙古包营造技艺传承发展;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组织编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整理挖掘长城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

乡情乡语

乌审旗嘎鲁图镇巴音温都嘎查牧民朝门:国家政策好,草原上的公路像蜘蛛网,出去旅游太方便了,原来几十个小时的路程现在只需几个小时。

突泉县杜尔基镇杜祥村村民刘有林:年到景区旅游最大的心愿是能买到称心的纪念品,最担心的是找不到厕所。

本报报道情况:《乌兰牧骑在行动》等多篇。

 深化文旅融合正当时

亮点

顺利完成文旅系统省市机构改革,高质量建设文旅行政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两支队伍;强化了文旅融合发展理念,进一步理清了文旅融合发展思路;出台了一批规范性文件,为事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建设了一批高质量文旅项目,为新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年是打基础、巩固提升的一年。这一年,我们的艺术创作取得了好成绩,以辽宁芭蕾舞团《花木兰》、辽宁人民艺术剧院《干字碑》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品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主客共享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绩斐然,新建了多个旅游厕所、0多个村文化广场;旅游总收入增长15.9%,优先发展旅游业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许多地方旅游实现井喷式增长。

前瞻

围绕两条主线、突出五个方面、抓好几项重点。两条主线,一是继续深化文旅融合,二是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五个方面指建立制度、引导发展,提升层次、力推精品,有效整合、发挥效益,聚焦优势、带动发展,统筹发展、打造品牌;几项重点工作包括编制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启动辽宁长城文化公园建设,深化旅游主体功能区建设,构建文旅产业发展治理模式,继续推进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以盘锦红海滩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为契机,推动A级景区建设。

乡情乡语

锦州凌海市孙家峪村村民王秀杰:戏曲进乡村活动真是太好了!我一直喜欢戏曲,能在现场看真高兴,这些唱段我都很熟悉,特别爱听,希望这样的演出以后多办一些。

辽阳灯塔市佟二堡镇嘉兴社区居民高环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燕州乡村大舞台去年开展了很多老百姓喜欢的惠民活动,我们都积极参加了。希望年活动能多些新花样,更加丰富多彩。

本报报道情况:对辽宁文化和旅游工作进行了重点报道。

 走出冰雪经济跃升吉林路

亮点

从需求和供给双侧发力,以冰雪促进区域联动、社会全要素整合和产业链条拓展,实现“冰雪+”的新突破,走出一条从冰雪旅游到冰雪产业、向冰雪经济跃升的吉林路径。从举办冰雪旅游盛典,到发布中国冰雪旅游发展报告,从构建白山黑水旅游共同体,到提出“冰雪丝路”的责任担当,从中国冰雪经济发展报告开题,到刷新冰雪学术研究领域的新高度、引领冰雪产业发展的主基调,吉林冰雪的内涵和外延丰富多彩,成为带热吉林经济的一个新的战略增长极。

前瞻

新的一年,希望吉林冰雪实践能成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及“大力发展寒地冰雪经济”“吉林要做好雪文章”重要指示精神的试验田和创新先导区。通过不断努力,将吉林打造成为中国冰雪旅游中心、冰雪文化高地,冰雪人才培训、冰雪运动训练和冰雪装备制造基地,以及冰雪研究前沿阵地。用我们的冰雪世界、冰雪理论、冰雪思想和冰雪精神,共同开创吉林气派、中国景象、世界水平的冰雪经济新时代。

乡情乡语

四平铁西区王晓晶夫妇:政府的文旅扶贫政策太棒了,让贫困户得到了大大的实惠。但是了解政策的渠道太少了,希望能加大宣传力度,让我们及时知道这方面的信息。

辽源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村民王立军:新的一年,希望能在家门口看到更多的专业演员表演的节目,有更多的文化小广场,让艺术家来我们这儿演出更方便。

本报报道情况:对吉林文化和旅游工作进行了重点报道。

 北国好风光尽在黑龙江

亮点

舞蹈《红高粱》获第十八届全国群星奖,举办群文活动超1万场次、新建改建旅游厕所个、全省智慧旅游平台上线运行、黑龙江省博物馆新馆建设启动;创排京剧《奇女无容》、龙江剧《扶贫书记》等剧目14部;实施金上京会宁府遗址本体保护项目工程,打造横道河子镇中东铁路建筑等文物精品;举办第二届全省旅发大会和第十届中俄文化大集,在西班牙、韩国等地举办旅游推介会,实施个文旅产业重点项目,前三季度全省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实行涉旅投诉先行赔付制度。

前瞻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将实施文旅惠民、艺术精品创作、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等六大工程,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举办第四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广场舞展演等群文活动,启动文旅融合公共服务示范基地建设;以东北抗联老战士李敏、“感动中国”人物马旭等为原型创作精品剧目;启动东北抗联精神陈列馆、冯仲云纪念馆、黑龙江军事博物馆建设。加快发展生态度假类旅游新品、冰雪旅游名品、康养旅游精品,引进枢纽型文旅企业和高成长型文旅项目。

乡情乡语

哈尔滨市通河县祥顺镇烧烤店经理杨艳:自从年初全省举办“周末游龙江”活动后,一到周末我的店就异常火爆。但来旅游的多数还是本省游客,如果能把更多外地人和外国人吸引来就更好了。

齐齐哈尔市克东县克东镇居民刘玉国:年期待文旅部门加强宣传,让黑龙江旅游在全国有一个好的形象,吸引更多游客来旅游,在饱览当地红色文化、知青文化、农耕文化的同时,把县里的满绣、泥塑、版画等旅游纪念品带回家,带动老百姓发家致富。

本报报道情况:《第十届中俄文化大集启幕》等多篇。

搭好“码头”建强“源头”

亮点

大力推动文旅融合,举办“百万市民看大戏、游上海”活动,实施百余家文旅场所夜间开放,培育“黄浦江游览”“建筑可阅读”“城市公共文化客厅”“休闲好去处”“非遗在社区”等精品项目。加快推动长三角文旅一体化,实施“1+6+18”重点合作项目。依托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做好旅游推广、非遗展示等工作。成功举办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和第二十一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第三十届上海旅游节等重大活动,打造人民大众的节日盛会。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居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功能提升全覆盖,完成区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创建首个中国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承办全球顶级电竞赛事,开辟更多演艺新空间。

前瞻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聚焦重大任务,推动文化旅游项目布局临港新片区,打造长三角“江南文化”展示交流平台,谋划进博会场馆会址的旅游开发利用。聚焦重大民生,坚持以人为本、重心下移,织牢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网络,健全共建共治共享公共文化治理机制。聚焦重点产业,坚持融合创新、科技赋能,加快演艺、影视、电竞、动漫、艺术品、邮轮等产业集聚区建设。聚焦重大活动,坚持搭好“码头”、建强“源头”,持续提高国际艺术节、电视节、市民文化节等活动的影响力。

乡情乡语

嘉定区马陆镇樊家村村民王明娣:年,村里修了一个灵特灵特(意为“特别好”)的敬乐堂,我们老姐妹一脚跨出家门,就可以在这儿跳舞、唱戏、看演出,别提多惬意了。党和政府领导得好,生活越过越好。

嘉定区马陆镇彭赵村村民朱永元:我是个蔑竹编织老师傅,以前学手艺就是养家糊口。现在这项技艺作为非遗项目,趁着手脚灵活,我经常教孩子学蔑竹编织,年轻时的技艺有了用武之地,希望能借此为家乡发展作贡献。

本报报道情况:《上海积极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等多篇。

以文塑旅,让旅游更有诗意

亮点

坚持用文化理念发展旅游,让旅游更有诗意;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让文化走向远方。营造出精品、出人才良好环境,对艺术精品创作经费支持突破1亿元,为基层文艺院团和文艺人才搭建展演展览平台,苏剧《国鼎魂》获文华大奖。进一步扩大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影响力,实现线下线上同步展演、剧场内外都是舞台、演员戏迷也是游客。以“融合·创新·共享”为主题,创办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抓好全域旅游建设,三地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3个村入选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全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预计突破1.4万亿元。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率先完成“同城一支队伍改革”,人均办结案件数和获奖数连续4年位居全国第一。

前瞻

江苏将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聚焦文化和旅游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文旅消费对经济发展贡献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注重“高原”上出“高峰”,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推动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提档升级。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十百千”示范工程和文化旅游惠民工程,实现江苏智慧文旅平台上线运行。强化融合发展理念,抓好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消费示范区建设,着力推动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重点建设区建设走在前列,办好第二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打造“千年运河·水韵江苏”品牌。

乡情乡语

南京市六合区居民卢小刚:我业余时间喜欢参加文体活动,现在感觉看演出的机会明显比以前多了,有的演出还送到了家门口。但居住在郊区的百姓欣赏高水平演出的机会还是很少,希望年可以看到更多高水平演出。

南京市江北新区居民虞哲明:随着文旅融合的推进,很多景区的内容更加丰富了,游客的体验也更好了。但是感觉旅游中居住的民宿服务水平、接待能力参差不齐,希望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民宿的规划和引导。

本报报道情况:《江苏徐州马庄村:文化兴村在行动》等多篇。

 “文化浙江”“诗画浙江”风景好

亮点

围绕“文化浙江”“诗画浙江”建设主动作为。一是产业稳步增长。前三季度,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8亿元;旅游业增加值.9亿元。二是“文化浙江”建设取得新进展。良渚古城遗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公共文化服务基本实现均等化,前三季度农村文化礼堂建成家;地方戏曲有效保护,文艺事业持续兴盛。三是全域旅游有效开展。38个县(市、区)达到省定标准;前三季度累计建成A级景区村庄家。完成“四条诗路”规划编制,实施1亿元以上在建项目个,总投资亿元。签署启动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协议。

前瞻

着力建设全国文化高地、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全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样板地。持续深化开展“三服务”活动,围绕“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平台重大项目”谋划30条措施,推动文旅系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序推进各项重点任务落实,力争文化产业、旅游业增加值均不低于8%,其中旅游产业占GDP比重超8%,成为全省主导性产业。推进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协同发展,高水平推动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高品质打造长三角旅游后花园。

乡情乡语

杭州余杭区仙宅村村民王德财:仙宅村山美水美人更美,好家风让仙宅村其乐融融。文旅融合让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变成了城里人向往的网红打卡地。如今,村庄处处是景点、片片是景区、人人是导游。我3年开始经营农家乐,生意一年比一年红火,相信来年会更好。

绍兴市新昌县后岱山村支部书记王国洋:我们新昌大佛寺景区的公共厕所经过提升改造评上了星级,文旅融合让景区面貌焕然一新,游客玩得更加舒心。年希望相关部门加强对偏远山区的扶持,特别是民宿业的培训。

本报报道情况:《浙江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绘就蓝图》等多篇。

 徽风皖韵谱华章

亮点

着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文旅融合快速推进,实施“五个一批”精品打造工程、“”重点项目建设工程、全域旅游四级联建工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组织“送戏进万村”演出2.1万多场,乡村春晚0多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新突破,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国家验收。举办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文化和旅游市场更加规范有序,成功承办“5·19中国旅游日”主场活动,发布中国旅游安全文明诚信“黄山倡议”。

前瞻

徽风皖韵,精彩华章,美好安徽迎客天下。展望年,我们将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文旅融合为主线,奋力推进创新型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我们将突出精品创作,持续推进“深扎”活动。突出惠民乐民,提升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突出守正创新,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红色资源的保护利用。突出提质增效,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突出品牌打造,推出一批具有安徽特色的文化旅游融合品牌活动。突出文明诚信旅游,加强市场监管,优化市场环境,提升广大游客安全感、幸福感。

乡情乡语

天长市新街镇兴隆社区何毓殿:我们市大小庄户剧团余家,经常演出。农忙时各忙各的,农闲时放下农具就能上台,庄户剧团我们喜爱。

合肥市霍邱路居民范卫东:城隍庙里年年举办新春庙会,免费听戏,庐剧、黄梅戏、京剧都好听好看,就是场次太少了。希望年文艺院团多办几场,让大家听过瘾。

本报报道情况:《文明乡风徐徐吹入安徽乡村》等多篇。

“八个着力”构筑人文福地

亮点

大力发展全域生态旅游,创造“3个突破”: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取得新突破。闽剧《生命》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闽剧演员周虹获文华表演奖、闽剧《双蝶扇》获曹禺剧本奖、越剧演员陈丽宇获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取得新突破:古泉州(刺桐)史迹正式确定为我国年参加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福州市获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举办权;33处文物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文旅品牌推广取得新突破:邀请姚晨担任福建旅游形象大使;在人民网举办“全福游、有全福”全媒体推介;开展全国抖音挑战赛,推出“盘个福地上热门”话题活动,播放次数达33亿;完成外交部福建全球推介、世界园艺博览会“福建日”等活动。

前瞻

“八个着力”:一是着力打造文化艺术精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节点,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二是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完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整合与服务效能提升;大力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推进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三是着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办好第四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全面提升福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四是着力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出台促进文旅消费政策措施;创建国家级、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举办全省文化旅游消费季活动。五是打响“清新福建”“全福游、有全福”品牌。聚焦品牌内涵,树立统一品牌形象。六是讲好福建文旅故事。拓展福建文化海外驿站和福建旅游海外推广中心功能,重点推进福建与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交流合作。七是着力营造优质文旅环境,规范文旅市场秩序。八是着力加强党的建设。

乡情乡语

福州市鼓楼区怡山社区游先生:朋友对“人文福地,清新福建”印象更加深入,对文化生活与文化旅游的需求也更高。但不少景区的导游讲解还停留在山水中,应提高这方面的培训。

福州市杨桥社区方女士:这些年,福建对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宝贝保护得更好了,旅游知名度更高了。但部分景区有些过度商业化,年应该让景区所在地的风情民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多些传统味。

本报报道情况:《福建推进文化文艺工作高质量发展》等多篇。

 顶层设计为文旅发展赋能

亮点

一是组织了一批重要活动。如江西省文化强省建设推进大会,会上发布了《江西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举办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及第七届江西艺术节。开设红色旅游博览会,现场展品销售1.5亿元,签约意向金额达22亿元。二是推动出台一系列促进文化旅游发展的政策法规,如《江西省旅游者权益保护条例》《江西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年)实施方案》《江西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

前瞻

编制《江西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推动《江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纳入立法计划,修订完善《江西省国有文艺院团社会效益评价考核细则》,优化完善《年度江西旅游目的地整体营销方案》,推动出台《江西省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成主城区和中心镇15分钟、一般街道20分钟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全面推进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新试验区建设;办好第二届全国采茶戏汇演、汤显祖戏剧节暨国际戏剧交流月、美术展览等重大活动;加快“一部手机游江西”项目建设,提升文化和旅游智慧化发展水平;加强旅游品牌创建,促进景德镇世界陶瓷文化旅游目的地、南昌大都市旅游圈等品牌建设。

乡情乡语

南昌市民刘明佳:我感受最深的是街头新增的城市书房。以前工作之余想去图书馆借阅书籍提升自己,但因场馆车位有限不能成行。现在家门口的城市书房满足了我的需求,简单便捷。

旅游达人王竹青: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不少从前的“空心村”、贫困村凤凰涅槃,一大批乡村旅游景点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村民纷纷返乡,通过旅游脱贫致富,很多手工技艺也得到活态传承。希望年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乡村旅游在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   

亮点

抢抓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重大契机,创新形成文化展演、非遗展示、旅游展销“三展合一”交流推广新模式,创意发布贵州文化旅游十大新地标、十大文创产品、十大经典民歌、十大名小吃,加快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前瞻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融合发展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围绕提供优秀文化产品、优质旅游产品这一中心环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新时代贵州精神,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及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及三线文化、山地文化及生态文化等特色文化,推进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变、加快建设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全力打造“双一流”目的地,努力推动贵州文旅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乡情乡语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西江镇麻料村村民潘仕学:文旅融合让我们这个小村庄成为名副其实的“银匠村”。村里的手艺人再也不用像过去那样离乡背井在外打拼了,我们可以凭借从祖辈传承下来的手艺,办非遗研学体验班、搞农家乐、开乡村民宿,日子越来越红火。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肇兴侗寨村民陆勇妹:在肇兴侗寨,沿街许多店铺销售的运用侗族刺绣、靛染等传统工艺制作的衣服、围巾、鞋包等产品都出自村民之手。游客觉得我们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村民也借此增收就业,赚得不少,还能兼顾家里,一举多得。

本报报道情况:对贵州文化和旅游工作进行了重点报道。

 彩云之南文旅兴

亮点

年,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努力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和旅游转型升级。打造云南十大文旅品牌、十大民族节庆和十大体育赛事,发布首个省级“新文旅IP战略合作计划”;提升“一部手机游云南”功能,召开首届云南智慧旅游大会;普洱景迈山茶林文化景观被国家文物局推荐为中国政府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报请国务院审批);深入推进旅游“厕所革命”转型升级,推进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旅游合作区和澜沧江—湄公河旅游城市合作联盟;云南两项文物行政执法案件入选全国14个优秀指导性案例;强力整顿旅游市场,在“22条”措施的基础上发布旅游从业人员“八不准”规定;实行“30天无理由退货”;开展涉旅企业诚信评价;创排和提升一批有云南特色的精品剧目。

前瞻

年,云南以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为主线,进一步聚焦主业,加快文艺繁荣创作,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补短板行动,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深度贫困地区和定点扶贫县为重点全面推进文化和旅游扶贫。深入推进全域旅游目的地打造、新产品新业态培育、智慧旅游提升、文旅品牌塑造、旅游宣传营销、大滇西旅游环线规划建设、净化旅游市场环境等方面工作,丰富文化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以“一部手机游云南”为载体,让中外游客在云南享受更便捷的服务和更高端的体验,力争全省接待旅游者9.2亿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超过1.3万亿元。

乡情乡语

昆明市民郭蕊蕊:云南的文化旅游发展很好,我特别喜欢各种文化节,像昆明动物园每年举办的樱花节,不仅能欣赏到圆通樱潮,还能看到各种非遗展。年,我期待云南为市民、游客更多打造文旅项目,让大家尽情体验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

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民邓纯:我觉得现在文化旅游发展得很好,我们楚雄牛街村的乡村旅游就是个例子,老百姓靠农家乐这些项目挣了钱,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希望年的文旅工作越来越好,我们借助文旅融合发展的东风获益越来越多。

本报报道情况:《云南:系统改革探索文旅融合路径》等多篇。

 文旅融合谋跨越雪域明珠展新颜

亮点

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为契机,西藏自治区文化厅精心创排推出了主题晚会《共产党来了苦变甜》、经典话剧《不准出生的人》、新编藏戏《次仁拉姆》和《我和我的祖国》大型群众联欢活动,各族各界反响强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幸福西藏”彩车荣获“匠心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短板实现制度性突破,加强县级艺术团建设、组建村级文艺演出队等政策相继出台,为做到“人民群众活动在哪里,文化阵地就延伸到哪里,文化产品就植入到哪里”提供了制度保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开创新局面,“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获近百万名网友点赞,“尼木县非遗+扶贫”试点成效显著,西藏代表首获“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称号。

前瞻

励精图治谋跨越,雪域明珠展新颜。新的一年,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围绕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目标,立足西藏区情,聚焦根本任务,不断夯实基层文化阵地,巩固“文化国防”。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工作,全力推进行政村文艺演出队组建,壮大基层文化队伍,加强精品力作创作、展演、推广,加大优秀数字文化资源译制推送力度,丰富文化产品供给,繁荣基层文化生活,大力改善基层群众文化饥渴状况,不断淡化宗教消极影响,努力为推进新时代西藏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凝聚磅礴伟力。

乡情乡语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导演白吉:每年辞旧迎新之际总是最忙碌的时候。我在完成了阿里地区的采风活动后便投入到西藏春晚创作中。2月的藏历新年,我们将推出一台展现西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特色的歌舞演出,让全国的朋友都能感受到来自雪域高原的独特魅力。

林芝市米林县红太阳基地村民次仁罗布:我们这里的高原农场种植着灵芝、天麻等农作物,来自全国各地的采购订单让村民都富起来了。这里有山有水,年希望我们的民俗旅游和生态旅游越来越红火。

本报报道情况:对西藏文化和旅游工作进行了重点报道。

 壮美三秦文旅胜地

亮点

年,陕西省文化和旅游系统把握文化和旅游大融合的背景,用文化发展旅游、用旅游传播文化,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年,陕西艺术创作持续繁荣,涌现出一批具有时代精神、陕西特色的艺术精品,话剧《柳青》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群舞《毛乌素沙漠的女人们》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公共文化法制化进程有序推进,《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颁布实施;产业发展和资源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全省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超过1个,投资超过亿元;编制印发了《陕西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持续加强“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品牌建设。预计全省年接待境内外游客7.07亿人次,同比增长12.2%;旅游总收入7亿元,同比增长20.11%。

前瞻

年,陕西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将进一步用实际行动推动陕西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大力繁荣艺术创作生产,继续加强现实题材创作,办好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首届全省戏曲武戏大赛、全省民族器乐大赛等活动;抓好《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贯彻实施;编制《陕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讲好“黄河故事”,激发陕西黄河流域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研究制定出台陕西省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的实施意见并跟踪抓好落实;抓好《陕西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的贯彻实施;强化红色旅游发展顶层设计,编制《陕西省红色旅游规划发展纲要(—年)》;以“”全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计划为指引,计划全年建设重点旅游项目超过1个,投资超过亿元。

乡情乡语

西安市民张升:西安渭河城市绿地运动公园是前几年新建的开放式公园。以前带着孩子来这里放风筝,最头疼的就是如厕难。现在好了,不但厕所宽敞洁净,洗手、烘干设备齐全,而且不少厕所还配套建设有小型停车场,方便大家停车。

西安市民陈戈:现在一些大型景区都推出套餐,买个票都得研究半天。上次去位于陕西西咸新区的乐华城玩,到门口才发现,自己在网上买的优惠票,比门口黄牛兜售的票还要贵。希望景区门票更透明些。

本报报道情况:《看,文艺轻骑兵来啦》等多篇。

 奏响交响丝路打造如意甘肃

亮点

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对文化旅游高度重视,为我们做好文化旅游工作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力量。我们全面落实甘肃省委、省政府及文化和旅游部的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樊锦诗榜样效应,全力打造新时代文旅铁军,“丰收了·游甘肃”、全国公安民警免费游甘肃、“三区三州·旅游专列”树立了惠民新向标,通过春绿陇原展演、非遗赋能扶贫、“一部手机游甘肃”“一包如意走丝路”等趟出了全新路子。

前瞻

持续打响“一会一节”国家名片,在服务“一带一路”中承担国家使命。传承发扬黄河文化,让文化旅游成为稳就业、助脱贫、优环境、引投资的先手棋。着力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丰富品牌内涵,放大文旅综合效应。坚持以滚石上山的精气神,力促整体工作再提升、特色工作创经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乡情乡语

敦煌市月牙泉镇月牙泉村村民马福禄:近年来,村里依靠着鸣沙山·月牙泉景区,发展以驼运、餐饮、住宿、工艺品销售等为主的旅游服务业,形成了景区驼运、旅游服务、特色林果种植三大主导产业。村里实施美化工程,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

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袁家湾村村民康与良:村里争取整合各类资金0余万元,建设百合谷景区;承办“首届袁家湾村生态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等大型文化演出活动。相信新的一年,我们的日子会更好。

本报报道情况:对甘肃文化和旅游工作进行了重点报道。

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实现双赢

亮点

把“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新理念与“对上负责、对下指导、对内融合、对外沟通”的新机制有效衔接,抢抓新机遇,展现新形象,实现新作为。一年来,文旅融合深入推进,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艺术创作特色彰显,文旅消费提质增效,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对外交流成果丰硕,市场监管初显成效,文旅融合各项工作高质量推动。

前瞻

紧紧围绕文化和旅游部安排部署,以“十四五”专项规划编制为契机,以更高的站位、更新的理念、更实的举措、更大的力度,抓融合、抓精品、抓供给、抓“双创”、抓业态、抓规划、抓推广、抓市场,深入推进文旅融合。以国家公园旅游名地、世界第三极旅游高地、自驾车旅游胜地、江河源头文化旅游胜地为品牌,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推动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乡情乡语

新华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员工刘媛:年青海发行了文化惠民卡,我也办了一张,欣赏了很多优秀文艺作品,非常开心。新的一年,我希望文化惠民卡能够加大优惠力度,提高额度,扩大发行区域,让更多的老百姓看得上演出。

西宁高原工程机械研究所退休职工孙树成:我们青海人旅游喜欢走进田间村头、山林户外,乡村旅游既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又存在档次低、规模小、管理不善等问题,影响游客体验。希望年能够加大管理和扶持,让乡村旅游实现百姓休闲、村民致富的双赢。

本报报道情况:对青海文化和旅游工作进行了重点报道。

 去宁夏,给心灵放个假!

亮点

宁夏积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树立宁夏旅游品牌形象。开展“宁夏故事我来讲述”系列活动,让人们爱上宁夏;举行“星空朗读”活动,让仰望星空成为宁夏旅游新地标,打造“星星的故乡”“中国长城博物馆”“中国旅游微缩盆景”等宁夏文化旅游新IP。宁夏话剧团“大篷车”三十五年如一日送戏下乡,成为“全国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宁夏秦腔现代戏《王贵与李香香》获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推出沙漠游、星空游、长城游、康养游等产品,形成文化和旅游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前瞻

年,宁夏将发挥文化旅游“大产业、大民生、大展示”的辐射带动作用,塞上江南的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工作中,重点在促融合、搭平台、强协作、优服务、树品牌、作示范上下更大功夫,创新推动融合发展,主动搭建交流平台,构建协作联动格局,打响宁夏大品牌,加强提升服务品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文化旅游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乡情乡语

灵武市新华桥镇龙二五队村民、大青葡萄种植户张志林:这两年,依托乡政府举办的“葡萄采摘节”,我们大青葡萄种植户受益颇多。今后还要进一步提升口感和品相,通过文化旅游的宣传平台,吸引更多游客来我们村观光旅游。

银川市兴庆区掌政镇居民尹承志:近年来,我们镇旅游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打造了多个旅游度假村和花卉种植基地,解决了当地许多农民的生活问题。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

本报报道情况:对宁夏文化和旅游工作进行了重点报道。

 新疆是个好地方

亮点

文旅融合,日新月异。年,新疆文化旅游事业助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疆是个好地方”品牌深入人心。

前瞻

我们将努力加快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助力文化、旅游与各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特色旅游产品以及文旅创新和消费新模式,提供优质、高效的文化和旅游服务,把新疆建设成为真正的文化高地、旅游强区。

乡情乡语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郭金海:依托新疆地区的锡伯族文化资源,我们大力开展文化旅游、民俗旅游,让更多的游客了解贝伦舞、弓箭技艺等锡伯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旅游文化产品、传统美食等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红其拉甫村幼儿园教师米尔妮嘎尔·库力克:很多游客对塔吉克族文化感兴趣,塔吉克族人便当起了导游,穿着民族服装招待游客参观,也增加了收入。希望年文旅部门能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游客,让更多的人了解新疆,到新疆旅游。

本报报道情况:对新疆文化和旅游工作进行了重点报道。

 壮美边疆神奇兵团

亮点

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和旅游呈现出“井喷”式发展态势。年,兵团接待游客.9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52%和40.84%。制定出台《兵团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杂技作品《九儿》荣获第六届中国国际马戏节金虎奖;豫剧《戈壁母亲》获第十二届艺术节文华提名奖。兵团军垦娃娃·石河子军垦娃娃系列文创产品等6件文创产品获评全国优秀红色旅游文创产品。

前瞻

科学谋划编制兵团文旅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围绕兵团自然生态和特色文化,集中力量打造“中国屯垦旅游”主体品牌。扩大文旅产品有效供给,重点打造精品文化和旅游节庆活动、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基地、旅游商品销售街区和精品旅游线路,开发“兵团礼物”。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建设集爱国主义教育、旅游体验、旅游研学于一体的军垦文化教育体验基地。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进一步挖掘兵团红色文化、屯垦戍边文化,大力传播和弘扬兵团精神、老兵精神、胡杨精神。

乡情乡语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51团3连职工吾休·艾海提:年,我被评为师里的致富能手。物质生活好了,精神生活也不能掉队。来自中央及其他省区市的艺术家也时常来兵团慰问演出,给我们源源不断地提供精神食粮。新的一年里,希望自己能成为文化强人。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团小学音乐舞蹈老师刘雯箐:我特别注重孩子的美育工作。我和爱人在社区义务带了3个公益班,4年多公益课覆盖余人次。借助新疆地大物博的优势,我们带孩子去田野实践,让他们扩大视野,助力孩子成长。

本报报道情况: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和旅游工作进行了重点报道。

5版至8版内容由本报记者集体采写整理

各省区市创意字体设计:石昌鸿

来源:中国文化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5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