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南方plus客户端」
视频加载中...
调研东莞美丽乡村,全国媒体观察团还去了哪?(附视频)
行驶在东莞的乡间道路上,崭新的文化设施和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让人应接不暇。这一切,都在向初来乍到的观察团展示蓬勃发展的乡村活力。
为让媒体直观全面感受东莞乡村振兴取得的发展成就,11月26日,东莞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联合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东莞分社开展“寻美莞乡”东莞乡村振兴媒体行活动,由中央、省、市组成的19家媒体考察团在当天下午走进万江、道滘和麻涌,感受乡村宜居宜业氛围,探寻乡村振兴秘笈。
万江拔蛟窝社区:
屋舍俨然,有绿荫匝地
沿着莞穗路万江段右拐,便能望见万江拔蛟窝社区。行走在社区街道,大树洒下一片阴凉,池塘映照碧蓝天色、齐整建筑尽收眼底。
下午三时许,拔蛟窝社区荷花池塘旁边已经有居民三五聚集,树下闲坐。“环境很舒服,中午刚刚睡醒,来池塘边走动走动。”陈大叔说。池塘修缮后,早上晨起锻炼,晚上散步纳凉已经成为他的日常习惯,“先苦后甜,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
来到农房巷道时,观察团被宽敞的活动空间,齐备的公共设施吸引。万江街道拔蛟窝副书记陈小聪介绍,在民房建设上,社区一方面坚持从整体环境考虑,预留足够宽敞的活动场所。另一方面,严格执行建房申报审批制度,控制建筑层数、高度、跳出空间,严禁违建占建行为。
据介绍,万江街道拔蛟窝社区辖区面积1.3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人,外来人口多人。早在上世纪80年代,拔蛟窝村内荔枝林遍布。岁月流逝,村内仍保留有数棵老荔枝树。为了唤起村民共同记忆,近年来社区在闲置地上新种起品种优良的荔枝树,这便是荔枝公园的由来。
在拔蛟窝社区文化公园,陈氏大宗祠、元信陈公祠古朴幽静,文化长廊、篮球场、健身路径等活动场所设施完善。
来到公园时,粤曲声悠扬传来。在小祠堂内,几名村民自发组织的曲艺社唱起了《梁山伯与祝英台》选段。“这些活动参与人员大多是退休老人,由村民自发组织,我们提供场所。”拔蛟窝副书记陈小聪说。
道滘镇大岭丫村:
多彩生活,产业添活力
第二站,观察团来到大岭丫村。在党群服务中心门口,一排红色灯柱高高立起,灰色屋檐淡雅素净,玻璃窗通透明亮。
徜徉村落中,碧水长流,河岸修葺一新,彰显着宜居宜业宜游的环境氛围。在水岸枫林景观带,集水岸观光、健身、娱乐、垂钓于一体的水岸枫林就势而建,河道两岸秋色宜人,移步皆成景。
据介绍,大岭丫村投入万元,启动水岸枫林景观提升项目,该项目升级改造了米中心路、米细氹村面河岸,修葺翻新了5个仿古式廊架,绿化美化了新丫路旁三角地。
绕过一棵长达年老榕树,白色图书馆坐落在绿树草坪间。透过透明玻璃窗,一本本图书整齐摆放在书架上。在一氹书院,大岭丫村的独特文化生态和水乡特色历史文化得以交汇。据介绍,书院展览面积平方米,馆内图书约为册,设有电子借阅机、阅读机,与东莞市联网实行全自助式借阅,并由专人管理。
在大岭丫村,水乡风情、田园风光与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结合而成的“大岭丫村花茶湾文旅项目”,则汇集了花茶农业示范园、星空露营、水乡文化展览馆等特色业态。据介绍,该项目规划范围约亩,核心规划面积约0亩,将打造成为珠三角区域近郊游、研学游、亲子游的文化创意产业全域旅游示范基地。
麻涌镇麻一村:
文化振兴,文明谱新风
下午第三站,观察团前往麻涌镇麻一村参观调研。
麻一村位于东莞市麻涌镇西部,立村于宋,又名古梅乡,总面积3.96平方千米,村落毗邻麻涌河,水资源丰富,村文化底蕴深厚,这里诞生了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莫伯治,近代著名藏书家“五十万卷藏书楼主”莫伯骥等名家。
来到村落,远处树木连点成片,眼前村民房屋整洁有序,河岸边凉亭立柱青砖、花岗岩贴面,金属仿木材质作栏杆……一河两岸景观展现的是东莞乡村振兴的累累硕果。
据介绍,镇村先后投入约0万元对村内一河两岸进行升级改造,并新建文化广场、表演舞台、渔歌晚唱景点、柏基凉棚等基础设施。
除了对一河两岸进行升级改造,该村还通过建设村史馆、文化广场、表演舞台等等基础设施,提升村庄景观,为村民营造舒适、整洁、亲切的生活空间。
“这些村落都很注重村落文化的传承。”农民日报记者宋伊然表示,乡村村落文化让她印象深刻,“依据自己的特色发展乡村文化,而不是千篇一律,这是东莞乡村发展留给自己最深刻的印象。”
施美
龚菊
黄伟兴何绮莹
何绮莹黄伟兴
施美;龚菊;何绮莹;黄伟兴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