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展览路街道文兴街社区,有一位特别暖的西城大妈,为支部建设忙碌,为文艺团队张罗,为精神慰藉小组挂心……虽年过七旬,但她仍是街坊邻里、社区老人眼中的小太阳,她就是于淑秀。
传播暖意,添彩生活,这是于淑秀在负责社区精神慰藉小组时的追求。几年前,西城区推出了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精神慰藉的志愿服务项目,文兴街作为试点社区成立了服务小组,而开朗、乐观、热心肠的于淑秀就成了小组长的第一人选。在社区安排下,于淑秀和组员两两编组,分别和高龄、空巢、独居老人结成服务对子,通过提前电话预约、编组入户探访、贴心陪聊慰藉、详细记录建档的模式,提供志愿服务。
和老人们打交道,不仅要热情,还要掌握说话的艺术,要让说出的每一句话,都能有温度、有力度。考虑到精神慰藉服务的特点,于淑秀不断优化志愿者队伍,此时,几十年人事工作的经验派上了用场。于淑秀在自己负责的其他团队里选拔志愿者,其中合唱队就提供了不少好苗子。在于淑秀看来,合唱队兼具了文化性和公益性的双重性质,这不仅是队员抒发心怀的园地,更是凝聚爱心的港湾,大家聚在一起,就愿意把更多善意和温暖发散出去。在于淑秀的带动下,好几位时间充足、热情高涨、掌握服务技巧的合唱队队员加入了精神慰藉小组。
经过几年发展,精神慰藉小组从最开始的4人变成了14人,服务内容也从单纯陪聊,发展到压力排解、情绪疏导、纠纷调解,最近,组员们通过培训学习了智能手机使用、养生知识和居家安全知识,以期为老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
在此期间,于淑秀这位组长成了机动队员,有新人加入,她带着入户,有队员临时请假,她及时顶上,有老人配合度不高,她又耐心排解。于淑秀的入户探访还成了老年人了解社区事务的窗口。那一次,于淑秀在探访中发现,有一位老人对社区工作“意见挺大”,细致一问才知道,老人是因为“社区社工没来家里帮忙干活”而抱怨。了解了老人的想法,于淑秀赶忙解释,从社区工作现代化管理、精细化分工入手,讲解了社区工作者早已从原来“收卫生费的小脚侦缉队”变成了社工,每个人都有分管的具体工作。每天到老人家里做家务实在不现实,但老人有做家务的需求,却可以及时反映,社区会通过社区志愿服务或帮忙寻找家政人员来解决。老人听了于淑秀的讲解,连连点头,原先因为不了解社区工作而生出的不满,也变成了对社区工作者的理解与支持。
随着服务次数增多,组员和老人们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从原来的预约困难,到现在的盼组员到来,从最开始的不熟悉、不信任,到现在遇上事主动打电话求开导。更有老人拉着组员的手,不说上大半天的话,就坚决不让组员走。看着组员们和老人这么亲,还有老人子女吃醋着开玩笑:“平日里,老人和我没话,但听说你们要来,就高兴得跟什么似的,老早就打开门,瞧着外头盼着你们”。
到今天,精神慰藉小组单是探访人次就达到了近,受探访的老人不局限于本社区,还包括其他社区的老人,让精神慰藉的温暖阳光,照进更多老人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