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声·生》当代艺术体验展在北京时代美术馆正式开展。展览设有“声啟”、“声韵”、“声振”三个主题单元,邀请11位当代艺术家,通过14组艺术作品阐释声音如何承载文化,并探讨无形的波长中所蕴藏的、超越生命本身的希望与意义。展览通过声音艺术、机械互动装置、光影互动体验、实验音乐与影像等艺术形式展开。
据北京时代美术馆团队介绍,为举办本次展览,团队走过公里,去到贵州,联合艺术家,对原生态语言、音乐、歌声进行收集,将没有文字承载的原生态艺术文化以现代艺术形式进行呈现,以此让更多人了解古老村寨原生态的魅力以及“声”在文明传递中不断生长的力量。
在特殊的大环境下,多数艺术家无法到达展览现场,美术馆即通过与艺术家远程线上沟通的方式,最终将作品呈现。展览将持续至年2月27日。
展览的第一单元为“声啟”。作为本次展览的序曲,“声啟”向观众解释声音如何产生,以及万物如何借由原初的“物性”传递专属生命的内驱之力。
“音动乎心,鱼翔于鼓”,艺术家汤杰作品《石语》中,艺术家利用简单的物理结构设计,让悬垂着的自然的石头有规律地碰击鼓面,石头形状的不一,碰撞的接触点也会不一样,由此可以在动律中寻找一点偶然。自然之“石”与人造之“鼓”的碰撞,艺术家以此唤醒观众对自然万物孕育人类文明的记忆。
艺术家汤杰作品《石语》艺术家侯再伦的作品《过去、现在、未来》中,一棵被编织成如同“诺亚方舟”的桃树好似穿墙而出,漂浮在展厅的空间中,末端的“桃花”正逐渐凋零与消失不见。与此同时,无数个这样的“诺亚方舟”在一面墙壁里若隐若现,它们将穿越对岸的时空旋涡,最终消失在漫无边际的未知宇宙里。艺术家以此阐述了在一个无法预知与判断、充满矛盾的世界,一切又将如何在不定之中继续前行的状态。
艺术家侯再伦作品《过去、现在、未来》声音艺术家、音乐人李星宇用他的作品《声音盒子》邀请观众在窗前驻足,倾听他收集的自然之声、城市之音,以此重新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李星宇分享道,街头空间产生的奇妙互动让他十分着迷,这种联系不同于买门票或者报名产生的某种顺从感——只需要按照指示就可以获得一切。随机的观众和跳脱出舞台的表演者,这一切都像是一瞬间即兴产生的化学反应。“这可能是你每天的必经之路,也可能是偶然经过,又或者是从各种各样的小道消息中找到线索追寻而来,无论如何,这些目的都构成了一系列非常有意思的故事。”
李星宇《声音盒子》展览的第二单元为“声韵”。北京时代美术馆馆长兼艺术家赵燕、视觉艺术家刘皓帆与声音艺术家小河共同创作的作品《声·万物》,采集源自黔东南的风物吟唱,将包括侗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歌谣、芦笙和牛腿琴的鸣奏置于源于自然的风声、沙声、水声之中,与AI视觉艺术相结合,以“看得见的声音”来展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多彩生命样貌。
艺术家宋三土《流浪的花朵》
艺术家宋三土作品空间艺术家宋三土,展出《创世,大地与圆》、《花与刺》、《宇宙山》、《流浪的花朵》等多件作品,其中《花与刺》由蛋清涂抹的侗布、贵州乡野间的刺梨花与发出清脆响声的童趣泥哨等组成,其柔软、蜷缩、紧紧抱团的样子,表达出贵州当地劳动妇女团结、乐观及向上的精神情感。
艺术家张振作品《种水计划》艺术家张振作品《种水计划》,以代表着贵州地貌的丹霞石作为空间的分布,通过数字交互手段及水的再视化呈现,营造了贵州在地空间与人之间通过“水源”的紧密联系,希望引发公众对自然环境与人类、科技、社会的思考。
陈粉丸《剪纸宇宙》展览的第三单元致力于探讨传统与当代的关系。纸做的艺术家陈粉丸带来全新作品《剪纸宇宙》,将过去十年中创作过的剪纸纹样以“树”的方式“生长、联接”在一起。跳跃的颜色、镂空的剪纸与无限的镜像,带来诗意。
郑靖《时空回响-黔中》艺术家郑靖的《时空回响-黔中》,结合贵州当地采集的方言童谣、坊间叫卖声与现代城市等不同声音,以儿时的镜面反光游戏,将时间与空间、历史与当下置于同一维度的声景之中,碰撞出生活与文明的共振,唤起乡愁。
夏炎《索引》艺术家夏炎的绘画装置《索引》,借由20世纪80年的图书馆索引柜,希望通过“索引”的方法,建构一套能检索问题的逻辑系统,将我们当下每一刻的发生进行归纳与存储,将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紧密相连。
展览海拔据悉,“云中系列”发起于年,至今已走过十二个年头,通过展览展示、舞台表演、沉浸式体验等形式,持续挖掘、传承与推广散落在中国大地即将消逝的传统文化。本次“云中黔歌”以“声音”探寻“生命”中最纯粹原初的力量,深入贵州大山深处,走入15个少数民族村落,探访彝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挖掘那些没有文字记载却通过声音口口相诵、代代相传的文化与艺术。(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