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亮相的张宗祥的药方,吴昌硕的“美人芳草寄西泠”,王国维的绝笔书作,或是黄宾虹、马一浮、潘天寿、沙孟海、陆俨少等诸多大家作品……一个展汇聚这么多珍贵作品,是否有让你闻之心动的感觉?
10月12日,由杭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书·非书:国际现代书法艺术节”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启幕,展览持续至10月24日。
本届艺术节以“守正出新,行健致远”为主题,由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和王冬龄教授担任总策划,邀请国内外最具权威的专家学者代表作为顾问,并出席学术论坛,期望从书法艺术的核心问题和本体语言出发,促进和展示现代书法的当代实践。
致敬经典
王国维这幅扇面书的故事你听过吗?
展览由“致敬经典”“返本开新”和“和合共生”三个部分组成。相比往年,“致敬经典”是今年新增设的版块,黄宾虹、马一浮、潘天寿、沙孟海、陆俨少等诸多大家作品均有展出。
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主任王冬龄教授说,“致敬经典”这一版块,囊括了二十世纪著名书画家、学人的作品,许多作品都是第一次公开展示。
在“致敬经典”展区,一幅书有两首七言律诗的淡黄色旧扇面引得不少观众频频驻足。原来,这正是王国维先生写给弟子谢国桢的绝笔书扇,此次展出是该展品面向大众的首次亮相。
“万古离怀憎物色,几生愁绪溺风光……”记者看到,扇面字迹隽秀,所书均为唐末诗人韩偓的诗。
除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外,在扇面的落款题字上,有一个看起来笔画错乱相交的“弟”字,若仔细看,还能看出改动前这是个“兄”字,书法作品中的改字并不少见,但这个错别字的修改却正是在先生自沉当日,与之相系,展品便愈显特殊。
谢国桢有专文《题王国维先生书扇面绝笔书遗迹》记述下了这件事。
“一九二七年旧历五月初三日晨,王国维先生由清华学校校园乘车到颐和园,步行至排云殿西鱼藻轩前,临流徘徊,忽然自沉,卒年五十一岁(一八七七—一九二七)。在先生逝世之前数日为国桢及友人所托,书写扇面两页,其一已送给友人,桢存留其一。当先生写扇面时,将桢之名,误写为兄。这天先生赴颐和园后,又返校园办公室用墨笔涂改‘兄’为‘弟’字,然后又进颐和园鱼藻轩前效止水之节自沉。于是可见先生强毅坚忍之志,镇定安详,临事不苟的态度……”
据谢国桢回忆,王国维在自沉前几天,为他书写了这一扇面。在自沉当天,王国维搭了洋车抵达颐和园后,突然想起自己在扇页上误称谢国桢为“兄”,于是折返家中,将“兄”改为“弟”后,又回到颐和园。在鱼藻轩前徘徊良久,最终投水自沉。如今亲眼看到这一扇面,又听着这段故事,着实令人唏嘘感叹。
丰子恺的书信。
“这次向古典致敬的版块,体现了对书法形式的多元化感知和多种艺术可能性的探讨。”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范景中说,自己对潮流有着强烈的意识,又常常担心传统会消失、被遗忘,“致敬经典”的形式,正是一种丰富多维艺术的良好实践。
范景中说,自己的夫人是主攻陶瓷出身,如今也会写写批校、题跋,这同样不失为一种日常生活中向古典、传统致敬的方式。
张宗祥的药方。
多个国家的数十位艺术家
看看徐冰、邱振中、韩美林作品
与此同时,在本次展览中,徐冰、朱青生、吴山名、邱振中、韩美林等名家作品同样不容错过。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振中作品。
板块二“返本开新”将选取21位基于书法研习进行媒介实验的艺术家,将分别展示其有代表性的两件作品,即一件传统书法作品,一件锐意实验的作品,参与这个板块的艺术家包括白砥、历任上海书画出版社总编、社长卢辅圣、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等。
板块三“和合共生”,是最特别的一个版块,作品来自24个国家的60余位艺术家,体现了不同国籍、不同材质、不同艺术门类都是以书法的名义,除了现代书法、当代艺术外,还有伊朗的阿拉伯书法,可谓多彩多姿,琳琅满目。当然其中的徐冰、朱青生、吴山名、邱振中、韩美林、王公懿、柯柏、阿多尼斯又是耳熟能详的艺术大咖。
展览开幕的同时,10月12-13日将举行三场学术研讨会,学术嘉宾共赴湖山,西湖论艺。国内外学者的发言将以文集的形式,作为展览画册的下册以中英双语的形式由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论坛现场。
据悉,自年起,“书·非书”每五年一届,至今已成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书·非书”秉承从传统中汲养、多元实验的学术精神,不断地探索文字、书写的世界疆域,认知与发现书法的现代性及其在当代艺术生产中的创造力根源和感受力涵养。十多年来已经团结了国内外一批致力于传统书法及当代艺术创作的艺术家和学者,逐渐形成一个具有活力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国际平台。
此外,本届展览还紧紧围绕“一带一路”政策倡议,特邀俄罗斯、伊朗、叙利亚、捷克、意大利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艺术家参展,促进中外文化良性互动,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