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京报网
天安门广场东侧,中国国家博物馆静静矗立。年,其前身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从国子监“诞生”,迈出了典守文物、增进教育的第一步。
从当年局促狭小的临时屋舍,到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再到建成开放气势恢宏的现代化新馆……国博走过年历程,如今已发展成为拥有10多万件藏品、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作为国家的文化客厅,记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展示着祖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光辉历程。
年来,一代代博物馆人默默坚守,在征藏研究、展览展示、社教传播、观众服务、对外交流等方面接续努力;一批又一批观众来到这里,触摸历史,思考未来。
后母戊鼎
完整呈现中华文明发展历程
半个多世纪前,原中国革命博物馆美工部设计组组长周士琦调入中央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工作时,坐落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宏伟建筑还未成型。
年,中央决定在北京建设包括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内的十大建筑,由梁思成、张开济等专家主持。从设计到建成,建筑工期不到一年,施工人员采用了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的方法,“这么短时间完成这么大的工程,靠的就是一股拼劲儿。”周士琦回忆道。在专家指导下,两个博物馆最终采用“目”字形布局,通过比较大的院落和柱廊,把相对较小的建筑格局延展开来,同人民大会堂形成交相辉映的效果。
两馆施工的同时,中国革命博物馆的“中国革命史陈列”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中国通史陈列”也在紧张筹备。光是研究陈列大纲,工作人员就用了一年时间。周士琦承担陈列设计工作,他按照中国传统家具的样式重新设计了陈列柜,开国大典这一展区摆放着28面红旗,寓意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所走过的伟大历程,“中国的博物馆不能照搬国外经验,必须要体现中国风格。”他说。
如何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完整呈现多年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央发出通知,向全国征集文物。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群工部主任齐吉祥的记忆中,当时全国77个单位支援了3万多件文物,其中包括许多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如商代龙虎尊、后母戊鼎、四羊方尊、西周大盂鼎、虢季子白盘等。
年9月,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建成;年7月,两馆同时正式开馆,前来参观的观众络绎不绝。开馆第一天的场景,齐吉祥仍记忆犹新,当时,他负责中国通史陈列的讲解工作,和伙伴们穿着崭新的黄色卡其布制服,热情地迎接观众。“每天一开馆观众就涌了进来,一天平均有五六千人。”齐吉祥说,观众的热情也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一万多字的讲稿,每个人都背得滚瓜烂熟。”
兼容立体展览不断推陈出新
从当年日均接待几千名观众,到近年来高峰时期日均接待观众上万人次,中国通史陈列和中国革命史陈列是几代观众心中最深刻的记忆,近半个世纪以来,以这两项展览为基础,国博的藏品数量不断扩大,展览也在不断推陈出新。这背后,是几代博物馆人辛勤耕耘,也有来自捐赠者的无私奉献。
在国博的展厅里,一件文物与北京晚报渊源颇深——见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入世槌”。
年11月1日,《北京晚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本报记者郭强、侯振威将带回“入世槌”的短讯,并向读者广泛征集安置“入世槌”的方案,引起了巨大反响。同一天,还在多哈的两位记者意外地接到了中国革命博物馆要收藏“入世槌”的越洋电话。
11月18日晚,走出首都机场的两位记者受到了革命博物馆工作人员及想看看“入世槌”的同行的迎接。“入世槌”如何安置成了各界热议的话题。12月12日,北京日报报业集团决定将“入世槌”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时任革博馆长夏燕月表示,“入世槌”是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刻的见证物,它算得上是一件重要的国家级文物。
年,“入世槌”首次在国博和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复兴之路”专题展上亮相,年,国博改扩建完成并正式对外开放,“入世槌”与该专题一起入驻国博,成为一件常设展品。
年间,国博形成了立体化展览体系,以古代中国、复兴之路、复兴之路·新时代基本陈列为基础,中国古代服饰、饮食、钱币、书画、瓷器、玉器等专题展览为骨干,每年推出0余个历史文化、考古发现、精品文物、经典美术、国际交流等临时展览。
今年生日,国博拿出压箱宝,推出系列展览“薪火赓续——罗伯昭捐赠展”“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片羽重辉——国家博物馆文保成果展”(暂定名),从藏品征集、考古发掘、文物保护等三个方面,讲述年来典守文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历程。
历时四年成功修复后母戊鼎
为了让讲解更吸引人,齐吉祥经常到馆里的文物保护组“蹭课”,结识了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科技部主任周宝中。上世纪70年代,历博正在探索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文物进行有效保护,原本在中科院的研究所从事分析化学研究工作的周宝中,成了文物保护实验室引进的科技人才。“当时我们组只有10个人,没有专门的实验室,就是一个约30平方米的办公室改造而成;也没有企业专门生产文物保护和修复的设备、工具和材料,一切都得自己操办。”
文物保护前通常需要进行材料质地分析,没有分析仪器,周宝中就跑到大学实验室找朋友帮忙;大家用超声波洁牙机、超声波清洗器给文物除锈、去污,将雕刻刀、打磨机、吹风机、画笔和各种刷子,都拿来用于文物修复;由于橡胶碗适宜调拌石膏,他们把篮球一剖对开制成橡胶碗……在周宝中和同事们的妙手下,以西汉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为代表的一批馆藏重磅文物,初容重现,熠熠生辉。
1年,历博成立科技部,成员慢慢扩展到30余人,实验室也搬进了新建的00平方米轻钢结构建筑内,配置金相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实体显微镜、荧光能谱仪等仪器,另有占地数百平方米的器物修复室和书画修复室。
周宝中经常去展厅和库房仔细观察文物,发现问题立即解决。被誉为“镇馆之宝”后母戊鼎是中国已知最大最重的青铜器,有一回,周宝中在检查时发现其铭文附近和鼎足局部出现淡绿色粉状锈,并且有扩散趋势,随即按程序提交了改善保存环境和抢救保护后母戊鼎的报告。对此,博物馆特别召开了专家论证会,通过了科技部制订的保护方案。
前后用了年时间,大家完成了青铜基体合金成分分析、腐蚀产物的成分分析、金相检测、X射线探伤、超声波探伤、铸造工艺等测试研究工作,清除局部有害锈,采用缓蚀、封护等技术处理,且保留古旧的青铜器本色,为全国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大型青铜器修复的成功案例。博物馆还邀请中国计量研究院,采用当时最先进的电子称重仪,准确测定后母戊鼎的重量为.8千克。年,后母戊鼎在全面修复后,被放置在可调控环境的特制陈列柜中展出。周宝中还透露了一个小细节,当年在修建科技部实验室的时候,考虑到要修复后母戊鼎,实验室那栋建筑的几道门是“特制”的,“和平常的门规格不同,要宽一些,方便把鼎一路拉到修复室里去。”
技术领先支撑文保行业进步
在周宝中等一代专家的带领下,国博的金属文物保护技术领先全国。除了保护好馆藏文物,广汉三星堆青铜立人像、永济唐代铁牛、西汉长信宫灯等各地文博单位珍贵文物的修复都倾注着周宝中的心血。“我们永远铭记各兄弟单位在建馆之初的无私支援,我想尽自己所能,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
说起国家一级文物西汉长信宫灯的修复过程,河北省文物与古建筑保护研究院科技保护部原副主任梁书台念念不忘。长信宫灯出土时整体完好仅局部有裂纹,后受保存环境影响出现严重腐蚀,有害的粉状锈蔓延导致鎏金层脱落,由于当地技术力量有限,一直没有得到修复。在周宝中的热心安排下,梁书台同两位工作人员将长信宫灯和其他9件文物一并送到了历博。半年后,长信宫灯等文物得到妥善修复。周宝中还给他们系统讲授了青铜器的修复和保护方法,“感谢周先生的无私帮助,让我们的青铜器保护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梁书台说。
年,国博将文物科技保护部改组为文保院,在为馆藏文物提供“健康保护”的同时,还承担国家文物局金属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工作,与国内外文物保护机构加强交流合作,为同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支撑。
“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展览中,刘胡兰的中式短褂
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中国天眼”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模型
开放包容传递文化自信
岁的国家博物馆,更加开放、包容。
年,刚刚大学毕业来到北京工作的张乔姝,第一次踏入国博。古代中国展厅后母戊鼎前,一位老志愿者带着观众仔细阅读铭文的样子,深深触动了她:“一群人围着一个鼎,能讲一个钟头。我当时想,这就是国家博物馆,志愿者的含金量都这么高。”
凭借在西安碑林做志愿讲解的经历,张乔姝报名并顺利通过考试,成为国博的志愿者讲解员。进入国博志愿者队伍,张乔姝结识了那位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志愿者老师——苏力。
年,国博通过北京晚报刊登了公开向社会招募志愿者讲解员的信息,苏力就是当时招募的第一批志愿者。展厅里,年轻的志愿者们经常会看到她拿着资料站在文物前,识别器皿上的文字,研究文物的造型、出土过程、历史背景。“苏老师不看讲稿,凭日常的知识储备就足以在任何文物前滔滔不绝,我用一个小时讲完的展览,她可以讲四个小时。”张乔姝说,前辈的言传身教,也激励着她不断提升自己。
年,国博改扩建完成并正式对外开放,近28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8个展厅,10多万件藏品……再次走进国博,张乔姝心潮澎湃,“大气宏伟的雕塑、丰富的多媒体展陈、人性化的观众互动体验,让我眼前一亮。”
那时,张乔姝接到了一个新任务——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展的讲解,志愿者在讲解时要求“一字不错”,“我是主动举手报名的。”张乔姝说,光是背讲解词她就用了将近三个月。受到同伴的启发和鼓励,她还在严格遵守讲解词的基础上,查阅大量资料和纪录片给自己“补课”,补充了很多文物知识。
时代变迁,国博里,一场场展览彰显国家发展的日新月异。
年,复兴之路·新时代部分正式展出,“北斗”“天眼”“蛟龙号”等一系列国家最新科技成果亮相。“翻阅资料、看视频纪录片的时候,我被一代代祖国建设者深深感动。”张乔姝说,她把这些国家工程背后的故事收集成七八十页的材料,反复研读、吸收,在讲解中讲给观众们听。
与国博相伴走过16年,张乔姝讲过的展览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如今,正在展出的“人格的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展中,张乔姝又忙碌起来——李大钊的狱中绝笔、周文雍陈铁军的狱中婚照、王继才王世花夫妇驻守开山岛的记录手册……展览中的每一封信件、每一张照片,通过她生动的讲述,带观众感悟浓浓家国情怀。
“希望每一个到国博参观的观众都有不虚此行的感受,增进文化自信。”张乔姝说。
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展
●年
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可追溯至年7月9日在北京国子监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年以端门至午门的原建筑为馆址。年10月1日定名为“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同日,更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年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
●年
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前身为年3月成立的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年正式命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
●年
年8月,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两馆大楼竣工,为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同年10月1日,开始对外开放。
●年
年2月,在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中国国家博物馆。
●年
年3月开始至年底,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了改扩建工程,馆舍总建筑面积19.2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