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特区龙岗号”发车迎客。张臻斐摄
“特区龙岗号”为乘客带来独特的沉浸式体验。马晓楠摄
9月29日,由人民网深圳频道携手深圳市龙岗区委宣传部策划的“特区龙岗号”时空列车正式发车,以展现龙岗发展的新风貌为切入点,致敬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
客家围屋、大运场馆、大芬油画村……车厢内,一幅幅精美的原创手绘,生动讲述着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以来,龙岗40年间的发展变迁。
这些画作的作者,是一支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10人团队。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就出自他们的笔下。短短60天内,他们反复修改、几易其稿,历史在他们的手中生动还原,未来在他们的笔下精彩呈现,为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系列庆典活动增添一道靓丽风景。
日前,人民网专访“特区龙岗号”带队设计老师、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专职副书记、副教授雷鸣,请他讲述时空列车背后的设计故事。
“‘特区龙岗号’是一个流动的展览馆”
人民网:“特区龙岗号”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在设计过程中碰到过哪些挑战?
雷鸣:我们更愿意把“特区龙岗号”称为一个“流动的展览馆”,讲述龙岗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们希望不止呈现一个静态的画面。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充分调动整个空间,不只是四周的墙面空间,还有地面跟天花板的空间。乘客一走进车厢,不管是否被其他人遮挡,他读取的某一个素材是非常清晰的。这样可以延续到他看不到的画面,形成空间上的一种联想。这也是设计中比较有挑战的一个地方。
此外,这个项目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反复修改,修改的次数可能是我在做同类项目当中最多的。特别在准备张贴的阶段,地铁车厢内部空间虽然紧凑,但各个部分却又相对分散。我们的画面在设计时,是一个整体设计出来的,张贴的时候却要分开进行,因此会带来很多误差。有的时候,虽然误差只有一两毫米,但是张贴上去之后发现问题很大,只能重新撤下来调整。好在最后这些困难都被克服了。
“光是一个飞机造型就推演了无数次”
人民网:此次“特区龙岗号”的设计,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赞扬。在设计中有哪些难忘的故事?
雷鸣:要在两个月时间里完成6节车厢的设计,其实时间非常紧,任务非常重。这个项目的团队有10个人,有视觉传达、数字媒体、展示艺术设计等几个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专业的横跨面比较大。为了赶进度,我们把团队分成4个小组创作,分别完成不同的画面。
后来第一稿给我看的时候,说实话,当时非常不满意,因为4个画面的风格差异太大。为此我们想了一些办法,比如在比例的控制、主要画面和元素的体量控制、构图等方面做了一定的范式。在色彩方面也约束在6种颜色当中,甚至会严格地按照某种颜色的百分比进行设置。
我记得有一个飞机的画面,光飞机的造型就推演了很多次。一开始画的非常写实,甚至就像是照片中抠出来的。如果单看这一个画面,我认为是非常好,但把它和其他的画面放在一起的时候,发现不大行,太突出了。所以我们尽量减小飞机的体量,整个造型趋向圆滑。又画了几稿之后,就比较好地融入到整个画面中了。
“希望龙岗成为特区里最美丽的宜居城区”
人民网:“特区龙岗号”的设计经历,是否让你对龙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龙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雷鸣:以前龙岗给我的感觉是工厂特别多,现在再看这里,已经是一个非常迷人的生态大区、教育大区了。
几年前因为工作关系来过龙岗。在实际设计的时候,我们翻阅了很多历史资料,也跟当地的一些朋友做了几次访谈,寻找到了一些突破口。
比如“农耕龙岗”这节车厢,整体的设计理念是以绿色为底纹,蓝天白云,搭配客家围屋等经典客家元素,体现出田园风貌,特别是在上下班的高峰期,能给乘客带来清新爽目、朝气蓬勃的向上力量。同时作为“特区龙岗号”的“火车头”,绿色也代表着龙岗绿色发展的新理念。
从某种意义来说,我感觉龙岗更像是一个社区。因为深圳每天节奏都很快,但是在龙岗,大家可以适当慢下来。我看到人们走路的速度,跟其他的区都不大一样。这可能是龙岗跟其他区最大的不同之一。今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真心希望龙岗未来的发展越来越好,成为特区里最美丽的宜居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