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王亮摄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带来了建设二十四节气国家展览馆的提案。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我们亟需立项建设国家层面的二十四节气展览馆,并且作为我国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性展馆。
二十四节气是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我国古代人民生产生活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首批国家非遗名录,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国家对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传承高度重视,安徽、河南、浙江等多地先后建立保护机构,联合成立保护联盟,举办一系列展览。“然而,各地相关保护机构力量微弱,资料分散,无法系统全面地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保护传承工作,发挥其作为文化遗产的应有功能和作用。”李修松告诉中国气象报全媒体记者。
二十四节气的悠久历史——
●传说中,“五帝”之一的“人文始祖”颛顼(zhuānxǖ)通过深入民间了解情况和多次实践,根据天地运行的规律和日月星辰的变化,结合少昊氏的八卦太阳历,制定了“颛顼历法”。传说中,颛顼将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季三个月,每月一个节气。颛顼作为“二十四节气”创始人的说法,暂无相关史料可考证。
●早在公元前年,殷商时期的一篇名为“四方风”的甲骨文上,就记载了四方神(分别代表四个方向的神)与四位风神。而其中有关四个方向的风则反映了春分与秋分、夏至与冬至,以及四季的变化。这表示,在该时期,“二分”和“二至”的节气体系已经形成。
●战国后期,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的《吕氏春秋》中,“十二月纪”中赫然可见现有节气中的“二分”“二至”和“四立”八个节气。而这八个节气也恰好将一年分成了八个基本相等的时段,既标出了季节的转化,又确定了四季的时间范围。《吕氏春秋》中还记载了一些物候现象,如一月“蛰虫始振”,二月“始雨水”,五月“小暑至”,七月“白露降”,九月“霜始降”等。
●随着农耕工具的普遍应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农事活动也变得日益精细复杂,我们的祖先将二十四节气逐步完善。直到西汉,《淮南子·天文训》卷三《天文》中,第一次完整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并说明了确定方法。《淮南子》以天体运行规律作为依据,按北斗七星斗柄指子(表示北方)将各节气排列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在此后的两千多年,二十四节气的数量和顺序也没有再发生过变化。
李修松表示,建设二十四节气国家展览馆可以传承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好地发挥其当代价值功能。二十四节气国家展览馆可以通过实物、文字、图片、影像并适当借助科技手段,系统全面展示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功能作用及文化习俗。同时,作为各地保护机构合作共进的平台,二十四节气国家展览馆通过宣传展示各保护机构工作业绩,推动分工合作,促进整体保护,逐步形成保护、传承的科学体系。
二十四节气国家展览馆还可以作为资料和文物保护中心、科学研究中心、科普教育实训基地、文旅融合基地,吸引海内外学者交流合作,带动其周边旅游产业发展。
彩蛋
送大家一组中国气象报特约插画师创作的《二十四节气小插画》,每幅图都可以可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