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2日,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迎来了开馆以来首位华人设计师的作品大展。由于是在学院博物馆中的个展,展览着重选择了卢志荣在建筑、室内、家具、器物、雕塑五个领域的作品,创作时间跨度长达三十年,力求全面地反映出他的精神世界。]
卢志荣不仅亲自设计了展陈空间,还邀请米兰理工大学建筑学家马尔科·比拉吉(MarcoBiraghi)教授对其设计观念进行再次梳理,这使展览具有了双重对话的意图:一方面是展品与公众的对话,让我们得以另一种视角来重新认识他、及其作品的根植脉络;另一方面是卢志荣的展示空间与西扎(Siza)的建筑空间所构成的观视关系,及背后卢志荣从设计中所倡导的文明愿景与在博物馆里的包豪斯藏品所代表的现代主义宗旨之间的对话。
在二十多年的旅欧创作生涯中,卢志荣针对流行设计思潮以及消费社会提出了质疑和修正,主张远离商业社会的通俗文化,重返生活与文脉中寻找那些失去的意义。处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点的他,通过栖息空间及器物造设的持久创作清晰地找到了全新的自我:一方面,来自于“生活”成为一种逻辑和构成的原则——美即简约实用;另一方面,来源于其独有的东方情境——宋代生活艺术的诗性缄默。他称之为“以诗为用,以用为诗”。通过作品,他赋予使用者宁静愉悦、雅致周到的生活方式以及温暖的心灵抚慰,也使我们深切感受到他对生活怀有着的怜悯关照之心,以及身处变化中的世界而产生的感悟力。这种力量,将他塑造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也因此,他的作品超越了物质层面,在情感和哲学上建构出潜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集体记忆”和永恒价值。他谈到:“不确定仅有一个人或建筑师对我产生重要影响或是我所向往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往往建筑作品本身而非建筑师使我更加着迷,即那种匠心独具、朴实无华、脚踏实地的去处理自然和存在所带来的难题。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的作品总是牢固的扎根于生活,如果我能够通过设计来恢复人类的尊严,设计就是一种对人类尊严的致敬。”
TOWERHOUSE《塔之家》
从一开始确定设计博物馆在第三层的展览区域,卢志荣便谨慎地研究展示方式与建筑空间的细节问题,其目的是如何去处理:他的进入与西扎空间所构成的尺度关系与光线关系,以及怎样再相互产生新的意义空间。他这样看待与西扎(Siza)作品的对话:“我喜欢把西扎的作品看作是他对环境和秩序非常敏感的态度,以及如何能够通过他个人的建筑语言以一种新颖的、创造性的方式来与这些因素达成一致。我在第7、8和9号展厅的设计一直在努力尊重他的语言,延续他的语言,以创造一个更好的空间体验。当然,这有助于观众欣赏细致的物品,同时也试图克服对于展示家具和物品来说过于开阔的空间感。或许我提议插入西扎空间的墙壁和平台构成了西扎预期中的‘艺术品’......”今天,两代现代主义设计师由于本次展览相遇、尊重、亲近与彼此融合。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7,8,9号厅《无华·卢志荣作品展》平面图
除了建筑空间,作为现代设计教育的发端,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长期展陈的西方近现代设计系统收藏中的包豪斯藏品无疑是一座学习和思考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宝库。20世纪初,包豪斯即提出了“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人”“设计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等一系列鲜明的主张,使现代设计逐步由艺术浪漫走向理性与现实。年恰是包豪斯学院创建周年,基于这个背景,卢志荣个展不仅代表着对百年现代主义的致敬,他更期望呈现与设计先驱们同样面对艺术与生活时,就如何解决形式、材料和功能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一位华人设计师不同的解读和选择。比拉吉(Biraghi)教授的研究,准确地比较了两者的异同:“卢志荣的作品是包豪斯理念的延伸。在没有采用相同的技术逻辑的情况下,他的设计美学是直接来自工业过程的本质。与包豪斯的产品相比,他的创作在功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