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记者张璐)“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科普展今天(12月31日)在中国科技馆开幕,随之亮相的还有“奋斗者”号0.6倍高仿真模型。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获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年2月20日。
“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标志着我国具有了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开展科学探索和研究的能力,体现了我国在海洋高技术领域的综合实力。
在此次科普展中,“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0.6倍高仿真模型亮相,展示了“奋斗者”号的声学系统相关设备、浮力材料。展览还配备了图文展板及多媒体视频,展现“奋斗者”号取得的科技成果,让公众近距离了解“奋斗者”号的科学原理。
相较于前两代的“蛟龙”号与“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的声学系统实现了完全国产化,突破了全海深难关,技术指标更高。那么,它的声学系统有什么功能?科研人员如何攻克难关?对此,新京报记者专访“奋斗者”号声学系统团队90后成员——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工程师廖佳伟。
观众在参观“奋斗者”号。摄影/新京报记者浦峰
水声通信,万米深海下实现信号实时传输
新京报:为什么声学系统在潜水器中很重要?
廖佳伟:潜水器有很多种,有缆的、无缆的、载人的、无人的,装载的声学系统设备也各不相同。从“蛟龙”号到“深海勇士”号,再到“奋斗者”号,它们都是无缆的载人潜水器,对声学系统要求都特别高。
载人潜水器,必须要确保潜航员和科学家的安全,尤其是在万米深海巨大的压力下。所有的设备和性能,都要以人的安全为前提。长距离的载人深潜,必须保证潜水器下潜之后和海面母船实时通信,这时就得完全依赖于声学系统。
新京报:为何要用声波通信,而非其他通信方式?
廖佳伟:“奋斗者”号前往的是全世界最深的地方——马里亚纳海沟。它的最大水深在米左右。大家可能对此没有什么概念,举例来说,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86米,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相当于在珠峰的高度再叠一座西岳华山的高度。
水声通信是“奋斗者”号与母船“探索一号”之间沟通的唯一桥梁,实现了潜水器从万米海底至海面母船的文字、语音及图像的实时传输。
大家可能很好奇,为什么不用5G通信,这是因为电磁波在海水中的衰减很快,意味在深海中,所有的信号都失效了,而声波是在深水下进行远程信号通信的唯一通信方式。
“奋斗者”号内部。摄影/新京报记者浦峰
声学系统相当于“眼睛、耳朵和嘴巴”
新京报:奋斗者号的声学系统有什么功能?
廖佳伟:声学系统相当于潜水器的眼睛、耳朵和嘴巴。
潜水器有探照灯,但是下潜到伸手不见五指的深海后,灯光相对来说是很微弱的,视野范围也很小。潜水器长约10米,高约4米,相对来说,它的三个观察窗全都位于前部,且非常小,所以也不可能靠人眼观测。
潜水器通过声呐设备实现“看”的功能。它的原理很简单,通过发射声波和接收声波,为潜水器的航行和作业提供帮助,比如地形地貌探测、障碍物探测、小目标搜寻、定位导航等。
声学系统包含9种18部声呐设备,基本上所有对外联络的功能都是声学系统实现的,所以也承担了“听”和“说”的功能。
这些声呐都是露在潜水器外面的,不可能藏在“肚子”里。它们通过发送这种固定频率的声音,引起海水的震动。科研人员在另一端用大功率的接收机接收这种振动波,通过解析、处理、数据转换,把数据传出去。
新京报:请介绍几个主要的声呐设备,它们怎么“分工”?
廖佳伟:前视成像声呐被称为国产化的“大眼睛”,它在水下可以实现超视距的观测,在马里亚纳海沟的海山等复杂地形航行和作业中,通过前视成像声呐实时测量距前方山体距离,及时“提醒”潜水器进行避障。
此次“奋斗者”号下潜还要寻找为它进行直播的“沧海号”。“奋斗者”号在海底搜寻沧海号过程中,潜航员通过前视成像声呐在一百米外清晰探测到沧海号,并完成了直播系统的搭建。
水声通信相当于“打电话”,相当于水下的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