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继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和北京年冬奥会举办之际,以“生命之光”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于1月21日在北京拉开帷幕。
世界各国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抗击疫情、拯救生命的精神可歌可泣,北京冬奥会高高点亮了象征着和平、友爱、光明的生命之光,给人类增加了拼搏的勇气、团结的力量和未来的希望。
作为当前规模最大的线下国际展览,本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展出了来自个国家和地区位艺术家的件作品,围绕“生命之光”主题,采用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追求新颖独特、异彩纷呈的当代艺术风格,精心塑造纯洁高尚的灵魂,昭示出“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人类共同理想。
▲生命之光(国画)×厘米年李宏钧(中国)
“生命之光”
发出人道主义的艺术共鸣
本届双年展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应北京冬奥组委会文化活动部之邀加入“相约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暨第22届“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烘托冬奥会人文艺术氛围。
展览主题“生命之光”(TheLightofLife),涵盖奥运精神及抗疫精神,两种精神高度契合,集中体现了人类生命的价值、尊严、能量和光辉。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马锋辉介绍,从北京双年展与北京冬奥会互相匹配的角度来看,这里的生命之光既指体育运动之光,又指视觉艺术之光。运动是生命的强光,艺术是生命的亮色。
“抗疫精神和奥运精神具有广阔的阐释空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并不只属于赛场上的运动健儿和急救室里的白衣天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所说:‘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每一个努力生活、不断完善自己的普通人身上都闪现着生命的光辉,都被善于发现的艺术家们挖掘、刻画。”作为北京双年展的资深策划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书画家》杂志社总编辑王镛介绍,与奥运相关的历史事件、运动项目、场馆建筑、城市景观、旗帜标识等,都在艺术家们的创作中有所体现。“北京是目前世界唯一一个同时举办过冬季和夏季奥运会的‘双奥之城’,本届参展作品也涌现了不少展现北京首都风采、奥运情缘以及冬奥场馆建设的佳作,非常值得一看。同时,艺术家们也没有忽略作为冬奥联合举办城市的张家口,张家口市的风貌也在参展作品中得到精彩呈现。”他说。
北京双年展资深策划委员、北京大学教授丁宁认为,因为这场至今肆虐着、或难以一挥而去的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艺术家对于一切生命的感受史无前例地共同达到了一种比欲说还休还要复杂得多的程度。面对疫情,艺术家的视觉表达无疑透出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的光芒,因而,也就更能直抵人们的内心深处,唤起无以复加的共鸣,艺术对于人心的安抚、治愈、发掘与激励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艺术层面的多重聚焦,比任何时候都更令人由衷认同与尊重、关爱与呵护。
▲走向光明(油画)×厘米年尚塔尔·安德里亚·巴泰勒米(法国)
▲体育强国,梦想激荡(油画)×厘米年王学贤、燕娅娅、王学儒(中国)
可以看到,此次参展作品既紧扣统一的主题,又不拘泥于具体的题材,既有造型逼真的写实刻画,又有超现实主义的浪漫想象。例如,法国女艺术家安德里亚的布面丙烯画《走向光明》,把抗疫图像与奥运图像联系起来,表现人类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的黑暗时期,逐渐走向生命光明美好的未来。而中国作品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王学贤、李宏钧和张湸等各自担纲的3件大型主题创作,分别是以“体育强国”为主题的油画《体育强国梦想激荡》、以“冬奥”为主题的中国画《生命之光》和《一起向未来——北京冬奥会欢迎您》,尤其是李宏钧的主题创作《生命之光》,以巨幅壁画般恢宏的超时空构图和工笔重彩的精致描绘,表现了各个冰雪赛场和各项冰雪运动的生动景象。画面中央北京冬奥会的标识光芒四射,两侧世界各国运动员和人民群众的队列,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团结友爱精神。
参与最多
变“不可能”为“可能”的双年展
“世界上参与国家最多的双年展”“填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型线下国际展览空白”“历届最切题的一次主题创作”等诸多亮点成为本届北京双年展的关键词,而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本届展览为顺利举办及为配合北京冬奥会,实行了许多特别举措。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多年来,中国美术馆陪伴着北京双年展的诞生与成长,见证了北京双年展的繁荣与发展。北京双年展多元并茂的艺术展示与中国美术馆的场域空间相互交融,展现出中华民族对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包容与赞颂。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是讲好中国故事、打造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的重要桥梁,旨在以艺术之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在于心与心的交流。艺术作品源自心灵,恰恰能够传递国家、民族、时代的情感。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一级巡视员陶勤介绍,由于疫情,本届北京双年展的征稿是有史以来困难最多的一次。“国际上严峻的防疫形势自不待言,目前仍有许多国家疫情还没有得到基本的控制,导致艺术家们连自身安全都无法保障,更何谈安心创作。国内也由于疫情带来多方面变化,展览的例行报批比往届更复杂和漫长,在北京双年展组委会工作人员积极奔走沟通下,本届北京双年展首次在没有召开筹备启动新闻发布会的前提下在业内发动创作征稿,为广大艺术家多争取一个多月的创作时间。即便如此,总共留给征稿和创作的时间也只有3个半月,依旧是历届北京双年展中最紧张的一次。我们想尽办法通过电话、传真、邮件等各种‘不见面’非常规方式联系国内外艺术家、机构,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