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微微成都
ChengDu
7月15日,是持续了8个多月的“超融体——成都双年展”的最后一天展期。
在花瓣般的天府美术馆和碧山般的当代艺术馆,这场属于艺术的“狂欢盛宴”,迎来了属于自己完美的落幕。
双年展是全球当代视觉艺术最高级别的展示活动和推出各国新艺术成就的重要窗口。拥有双年展,也成为了一个城市最具魅力的标志之一。
进入21世纪的第一年,成都迎来了自己的双年展,历经十几年的发展,成都,用一次又一次的盛况激起了这座城市有关艺术新的希冀。
截至7月15日,成都双年展观展人次近万。对比年,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创下的61.5万史上参观人数最多的数据,这一次,成都无疑将全球双年展推上了堪称空前的观展记录。
▲成都双年展现场李光鑫摄
如果将艺术生态比作一片浩瀚的海洋,那么双年展的存在便如海中巨鲸:它的出现,不仅意味着水体的健康,也昭示着周遭的勃勃生机,并同时带动大量的生物链围绕其繁衍发展。
成都双年展开展以来,已有多个迹象表明:这场时隔多年后高规格重启的双年展,给这座城市艺术生态与文化生活所带来的影响,正在蓬勃萌发。
成都双年展
——一场文化与艺术的盛宴
“融”是成都双年展的核心理念,意味着打破界隔、跨越边界:建筑营造和居住理想的关系、智能共振展现科技和艺术的关联、时潮共燃关于艺术与时尚……8个展览板块与“未然共思”国际美术馆馆长峰会共同形成了“融”这个主题的分部。
作为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双年展,成都双年展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余位艺术家参与,覆盖全球35个国家与地区,展出了余件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品。同时为了推动本土生态的建构,双年展主办方还在主展区外筹备了17个平行展,联动了成都市内其他的展览空间、艺术家、策展人和艺术服务人员。
当你驻足园区内,看见那些穿着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从展厅走出来,在艺术公园的湖边嬉笑打闹、拍照留念时,这一刻你完全可以相信,一场文化与艺术的盛宴,对于一座城市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
▲成都双年展
独立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史家姜俊曾这样评价:“作为‘强省会’和‘新一线’的西南大都市,成都政府希望以双年展为契机,让成都掌握中国艺术城市的话语权,坐实北京和上海之后的艺术‘第三城’,平衡在艺术上中国东、西部不均衡的局面。”
那么,成都是否已经走在中国当代艺术“第三城”的路上?
艺术构成城市“生态圈”
年,伦敦从上至下由政府和国立艺术和文化机构推动免费或优惠的公共美学教育,将“艺术”这张亮眼的城市名片展现在世人面前。文化的消费展开、艺术和设计上的内循环,帮助这座城市完成了华丽的转型。
▲泰特现代美术馆图据网络
作为全国第四个常住人口超过万、外籍常住人口名列前五的超大城市,成都,一直在“城市与艺术”这条路上不断摸索前进。
此次双年展“超融体”主题的提炼,不仅体现了成都对于其历史文化名城与未来国际大都市的链接与想象,更将其眼光锚定在全球定位与角色认知。而遍布在成都大街小巷里的现代艺术文化空间,也将这一定位无声的融入进千万市民的生活中。
近年,成都天府艺术公园的开园,将“艺术+公园”的生活理念呈现在市民眼前。其中,占地约4万㎡、盛开在天府艺术公园里的“花”——天府美术馆,用高标准的专业展厅、藏品库区、公教空间,将成都本土艺术家的作品、当下国内外艺术圈的最新动态徐徐向市民道来。
▲成都天府美术馆
坐落于成都市天府软件园里的成都当代美术馆,也是成都一道成都科技与人文交相辉映的独特风景线。馆内恒温恒湿典藏室、高清影音多功能放映厅、当代艺术图书文献中心等展厅,在为成都市民提供参观当代艺术、接受艺术教育空间的同时,也为中外学者提供直接和深入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的机会和条件。
▲成都当代艺术馆中轴一侧
除此之外,成都还有许多文化艺术民营非营利性机构。成都蓝顶美术馆依托蓝顶艺术家群落而诞生,目前分为新馆和老馆两个场馆。自年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展示、推广、交流。
▲成都蓝顶美术馆
像这样既有艺术范儿又接地气的艺术空间与美术馆,在成都一直以来都不缺。除了千高原,K空间,A4等本土比较老牌的专业艺术机构,近年还涌现了成都当代影像馆、成都时代美术馆、大浦当代艺术馆、富森美术馆、森的美术馆、天府学院美术馆、广汇美术馆、红印艺术中心、AVG空间、费马艺术馆、沪申画廊等大批美术馆和艺术机构……
甚至,老小区位于一楼临街处的旧房子,也可以被房东兼艺术家改造为社区小画廊:位于成华区八里小区的“风之旗”艺术空间,便是毕业于川美的张金贵用自己的老房子改造而来。不过十几平米的面积,也可以热热闹闹举办一场风景+人物的双人展。
▲“风之旗”艺术空间
这些大大小小、或专业或亲民的艺术空间,以及它们身后的艺术家、策展人和观众,共同构筑了成都双年展所依托的“艺术生态圈”,将整个城市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艺术公园。
艺术融入城市生活方式
内观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年也是她本土当代艺术内需之路的一个重要起点,就在这一年上海找到了一个当代艺术的中国模式:双年展+博览会的模式,有效解决了当代艺术如何与城市相融的难题。
▲上海ART博览会图据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
新城市社会学奠基人亨利列斐伏尔认为:城市化需要人文关怀、理性反思,需要适时调整、走向未来。
回望过去,自年,成都双年展首次采用“政府主导、专业机构运作”的模式,犹如著名艺术家安尼施卡普尔的“多棱镜面”,从一个特定场域折射出艺术与社会、市场与政策的种种变化和相互影响。
各类艺术空间的交流活动;政府、企业、机构、民众等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