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览,让文物活起来

本文转自:桂林日报

                                       近年来,随着公众考古的兴起,国内各大博物馆依托丰富馆藏,致力通过一场场主题展览,将中国文化精神内核串联起来,使尘封于历史深处的物与人、事重焕生机。看展,绝非是打卡凑热闹,而是一种近距离了解历史本真的方式。北京大学博士丁雨所著《看展去:博物馆里的中国与世界》,兼具锋锐的思考与丰沛的情感,在借展览重现历史场景、人物风貌的同时,追溯历史动态演进的线索及规律,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   时代交替,黄土层叠,在考古人的不断探索中,泱泱中华沧桑而又青春永驻。参观首都博物馆的“美·好·中华——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后,丁雨不禁感慨:“文化的创造,让这片土地与众不同。”从寻源溯流的“根”,到崇礼作乐的“心”,再到陆海汇通的“脚印”,丁雨在一件件文物身上,看到了中华文化所独有的烙印,譬如良渚文化的玉琮、玉钺,其背后凝聚的力量,引人遐思,“温润如玉的气质,成了华夏民族内心深处的自我认同。”而陶瓷,作为将中国模样延展至海外的代表,中与外,物与思,融合一体,难分难解。展台前人来人往,文物静默无声,只待有心人走过,发现它的美好,领略美好中华。   “以兵马俑开场,深意不只一层。”书中提及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秦汉文明展”时,丁雨认为,兵马俑模拟的是秦帝国的“武功”盛势,而其制造生产则蕴含着帝国内部精密的“文治”肌理。大型陶器的制造相比于一般陶瓷,在成型、烧制方面都面临更多的失败风险。因此兵马俑并非整体烧成,而是每一部分单独生产,再进行组装,这对工匠之间的配合提出了很高要求,各部分之间的尺寸大小必须经过严格的标准化设计。丁雨进而分析,就规模而言,这支地下军队的建立,体现出秦朝强有力的生产组织和后勤保障。而在一匹匹凝固于嘶鸣的西汉陶马身上,则可以一窥汉朝蓬勃向上的伟岸身影和积极开拓的时代精神。   茶兴于唐,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便是由唐人陆羽编撰的。茶与器相合,简朴的生活便有了雅致的情怀。“幻彩茶思”,是丁雨对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昔年茶事——巩义新出唐代茶器展”的回味。他从唐代的茶与茶具、唐墓与三彩、巩义窑等方面入手,论述了锄头与土地的碰撞,是如何在偶然之间产出理想茶器的,“‘不盈一握’的巩义三彩釉陶茶器,背后折射的,是年前整个世界的陶瓷潮流与风尚”。昔年茶事,但供追思,已难再做品茗之用。然而,千年后的我们隔着透明展柜,往日缤纷的茶影,恍惚之间,依旧如新。丁雨叹道,那是一个大时代的缩影,也是一代先人的心境。   22场凝重厚朴的展览,在丁雨娓娓道来的叙述里,凝结于每一件文物的专属历史,仿佛都幻化成了有血有肉、有魂有魄的立体形象,撩拨着读者的神经和思绪。诚如学者扬之水在序言中写道:“丁雨博士看展,不仅读懂策展人讲的故事,而且以自己的体验和知识讲述了新的故事。从南方到北方,从陆地到海洋,从国内到国际,纵横捭阖,出入东西,下笔游刃有余。”   穿越时空相见,或许,一眼便是千年。读丁雨的这本观展手记可知,公众考古“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它所架起的文物与大众的桥梁,让人们在看展时,可以触摸历史,体悟精神,汲取力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18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