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各地举办,北京主场的主活动区中国科技馆内,丰富的活动内容让人们流连忘返。上天下海,生活工业,方方面面的科技成果都在活动现场展示。除了等比例展示深海勇士载人潜水器、核弹模型和嫦娥月球卫星探索“月之背”的运转方式,还有对支付方式变革、中国芯片制造的视频讲解。同时,还有许多沉浸式体验也备受观众欢迎。
大小朋友一起来
活动现场,人流不绝,很多家长趁着中秋假期带着孩子来参加全国科普日活动。在“制造强国”展板前,一位爸爸耐心地为女儿讲解“龙门吊”是什么。听到这个名字,你可能想到的是鲤鱼跃龙门,也可能想到龙门石窟,但其实龙门吊的精髓在这一个“吊”字。龙门吊,就是一种门式起重机。中国龙门站于世界顶端的原因在于它甚至可以吊起航空母舰,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制造业科技成果。当听到爸爸讲到金属与材料科学家师昌绪的感人故事,女儿眼中的迷茫渐渐变成了钦佩与崇敬。
除了给孩子讲科学的家长,还有更多的家长在活动中与孩子“玩”到了一起。在“创造我的超算”展区前,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一起研究起来。一个大黑箱子、一块屏幕、八个按键,怎么就能变成高深莫测的“超级计算机”呢?跟着屏幕上的讲解,记者也体验了一把程序员的奥秘。四个蓝色按钮写着“带宽”,打开的越多能够进行工作的区域开放地越多。
屏幕上的两行系统架构代表阀门,点下操纵杆就可以使得数字信号通过工作带。如果不按下黄色“处理器”按钮,数字信号就会慢慢通过,按下越多数字信号流动就越快。但是如果全部开到最大,数据处理不会变得更快,而是会被堵塞在中部,谁也过不去。这也就是超级计算机的厉害之处,既能保证流通速度又能保证处理体量,非是我们体验所能达到的。这个过程说来容易,但是很多小朋友依然被闹得一头雾水。其中一家三口在看过前面的观众体验后,终于决定上手试试。不过一上来小朋友就被操纵杆拦下了,怎么也打不开工作带。由于是限时挑战。他妈妈急切地教他说:“你要点这里。”不过孩子的爸爸就淡定多了,说:“你别急,让他自己摸索一下。”就这样,小朋友拿到了“低性能”的评价。不过,谁知道这样的结果会不会让未来多了一个“计算机工程师”呢?
在接近尾声的部分,一个半椭圆灰顶空间前聚集了许多人,记者上前才发现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驾驶“复兴号”的感觉。由于驾驶室位置有限,需要按时段发票参与。即使这样,也没有磨灭人们的热情。高铁是我国最领先于世界的技术之一,能够亲身体验驾驶“最新款车型”的经历,让很多观众表示“不虚此行”。
用科技唤醒孩子们的想象力
“火箭只能是白色的吗?能不能有其他的样子?”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小学生围在“航天创客”展台前,用色彩和想象力创造出自己心目中未来火箭的样子。这是记者9月17日在年全国科普日北京主场B区(北京科学中心)“玩转科学”科学体验区看到的情景。
我国正在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为了帮助孩子们加深对航空、航天领域的认知、学习,以及激发孩子们的探索和创想,北京蓝网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结合自身十多年在互联网领域的经验,深耕航天创客启蒙教育领域,自主研发航空航天题材的STEAM课程,完成对孩子面向航空领域的全方位科普。
在展台上,孩子们可以通过AR技术,探知行星的存在,切身体会和感受到卡门线以外的世界和星球,来一场身临其境的太空遨游;也可以在形状不同的火箭模型上,涂上自己心中火箭的色彩;还可以在展台志愿者的帮助和讲解中,通过机械拼装、拆分、再拼接,知道火箭模型的结构化原理以及发射过程中形体的变化,目睹火箭升天的全过程。在浩瀚的宇宙中尽情探索!
展台的负责人北京蓝网空间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王佳伟说,航天创客启蒙教育是面向中小学以及幼儿园群体,从气象、天文、航空、航天等空天领域角度出发,进行启蒙性、常识性的科普,让孩子们了解到天空以上以及宇宙间人类所能解释的一切现象与自然规律。将空天体系的设备、教具、模型与孩子互动,让孩子通过视觉、听觉、嗅觉以及神经系统去感受空天体系所带来的一些列事物。并针对在空天体系中涉及的知识、方法、学科、工程等,亲自去动手学习、制作、总结、再创作出新的产品,最终引导孩子们往创新、创造方向摸索,以航天为背景,探索浩瀚宇宙的奥秘。通过创客教育培养创客思维,完成创客思维的创造。用科技唤醒孩子们的想象力,努力实现孩子们每一个梦想!
在“玩转科学”科学体验区,发现创意大师,听话的小球等科技生活体验、智能科技体验、流动科技馆、未来工程师乐园、前沿科技体验、虚拟现实体验、趣味科学体验等活动专区,都吸引了众多孩子们的参与,他们可以近距离观看、亲自动手接触前沿的科学技术和科学设备。
今年北京科学中心的全国科普日活动以交流合作、互动体验为主要形式,开展覆盖场馆内外的科普活动,打造集展教、互动、游园于一体的系列科普活动品牌。让公众与科学零距离接触,提升公众的体验感、获得感。
科普日里话科普
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参与。9月17日,记者来到科普日北京主场B区(北京科学中心)的“首都科技创新成果展”,领略了人工智能这一前沿领域的新成就。
“首都科技创新成果展”以“创·变未来”为主题,以“人工智能”为主线,通过展示人工智能技术在交通、安防、零售、医疗、通信五大领域的应用,创新展现“人工智能+时代”对我们生活的改变,以及对人类科学认知和思维模式的改变。
走进展厅,记者跟随外形可爱、会自动避障的机器人讲解员,来到了霍格沃兹墙。轻拍墙面互动点,妙趣横生的幻影光彩霎时有人工智能的故事跃然墙面,开启主题线索。
在交通主题区,展览设置了智能小车互动,通过改变沙盘标识规划路线,小车就能根据视觉摄像头识别地面路线,像“老司机”那样在车流中游刃有余。
在安防主题区,观众可以进行人证核验并实现数据录入,此处的嵌入式三维人脸验证闸机终端,将迅速采集观众人脸信息并与数据库比对,确认观众信息后打开闸机。
在医疗主题区中,通过对比几代病历录入形式,以及手敲键盘打字、语音病例录入、超声助手、智能病历质控四项互动体验,可调动观众的生活经验引发共鸣,感知人工智能对医疗领域的改变。
记者置身于展区,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人工智能”这个原本在脑中抽象模糊的概念,渐渐地变得形象具体起来,这应该就是科普的魅力吧。
记者了解到,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颁布《科普法》的国家。年6月,中国科协在《科普法》颁布实施一周年之际发起了全国性系列科普活动,年该活动正式命名为“全国科普日活动”。为持续做好这项群众性、社会性科普活动,年起定于每年9月第3周举行。
全国科普日活动与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有什么关系?记者就此连线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际科学素养促进中心研究员李大光。他自上世纪90年代起就主持了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并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
李大光教授认为,科普日对增进公众对科学的认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极其重要。因为在这个节日,平时没有时间出来做科普的科学家,可以走出象牙塔,来到公众身边,利用各种场地和设施,通过亲手操作展品,介绍相关研究方法和过程,让公众了解自己所做的研究及其对生活带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传播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神。
如今,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极大地冲击着传统认知,并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应地,只有公民的科学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接受和适应新科技带来的变化。就拿人工智能技术来说,现在已经有了机器人医生,这对就医不方便,尤其是偏远山区的病人无疑是一个福音。但是,如果公民对人工智能技术不了解,不相信大数据的诊断,只接受穿白大褂的医生看病,那再先进的科技也无法推广,无从为大众服务。
李大光教授表示,现在的科普日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互动体验式的项目越来越多,科学普及的效果也越来越好。希望今后有更多的人知道科普日并参与其中,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
来源:中国科普网
作者:付云迪于翔
编辑:胡利娟
审核: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