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于大运河的诗意,重磅展览大地史诗展

00:13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刘玉涵通讯员李文庆

我第一次有“游”过一场展览的体验。

近日,浙江美术馆“大地史诗——中国大运河主题艺术展”的展厅部分全面对外开放(天光长厅互动装置尚未开放),我跟随浙江美术馆馆长应金飞走过观展路线,仿佛随着大运河的波涛,从两千多年前一直游到了今天的运河生活里。

(此前展讯报道)

展览的主题为“大地史诗”,看起来与河流无关。应金飞讲,河流是大地的血脉,运河依托于大地。运河不绝的涛声,吟唱的正是“大地史诗”,归根结底是大地上的人的行动史诗,表现人的精神。

史诗,壮阔而悠长。如何在美术馆里做一个具有史诗性质或博物馆属性的展览,是一个挑战。

“如果以博物馆的逻辑思维来讲运河,势必要呈现严密、理性的素材文献;而美术馆则是偏向于感性的,更像一本文学书或一首诗歌。”应金飞说,“在这次展览中,我们没有展示大量的历史画或文献,而是将公众与我们今天理解的诗性运河介入到其中,让观众进入展厅后可以感受到运河写意的气息和语境,并唤起他们对运河历史、运河文化的情感共鸣。”

展览是如何呈现这种诗意的?

展览共组织、邀请了62位/组优秀艺术家进行专题艺术创作,围绕“大运河”这一核心文化意象,共创作艺术作品80余件/组,作品内容涵盖了中国画、水印、水彩、油画、书法、雕塑、装置、新媒体等多种艺术媒介,分为“天时:春风起棹歌”“地利:锦帆出长圻”“水德:千里赖通波”“人和:万古流不绝”四个版块展览。

步入展厅,曲面黑白摄影墙映入眼帘,记忆感拉开了时空的距离:第一版块“天时:春风起棹歌”从历史的角度走进大运河。脚下的路线分流又交汇,眼前豁然开朗。巨幅黑白版画描绘出运河的波涛汹涌,一套设色版画以河流的姿态在其下铺开,由远及近,色彩逐渐分明,运河的故事也逐渐鲜活起来。

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地利:锦帆出长圻”讲述着运河先民的思想智慧。墨迹书写在陶罐上,这些来自大地的器皿诉说着大运河水下的历史、人文活动的历史。

绕过重构的《千里江山图》立体山水卷,蜿蜒进入艺术家们的思想世界,“水德:千里赖通波”展现了艺术家们对于“水”的理解与思考。徐冰蘸运河水为墨,将其代表性的天书书于白纸之上,水过留痕,而晾干后白纸上空余似有若无的褶皱,静静倾吐着禅意。

下行,走进1/2号展厅中的生活叙事。“人和:万古流不绝”以运河传说开篇,以运河边人们当下的生活结尾。大大小小的影像空间里,记录了最细腻的运河人日常。

游览一圈,“大地史诗”展呈现的多元艺术形式、东方诗性美与当下的思考让人意犹未尽。

交融

传统与当代,艺术与科技

作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大运河,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与江南水乡之上,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流程。

河流在交汇与激荡之中滔滔不绝,展览的一大亮点正在于传统与当代、艺术与科技的交融。

展览当中不乏书法、中国画、版画等传统艺术形式,但同时也有多种形式混合的当代性表达。比如张捷的《刻舟求记》,将文本篆刻于木船之底,是文字、书法与装置、空间的结合;两条曲面屏表现出动态的水形,将其悬于空中,制造出一种天河之感;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运河生长》利用Google地图采集的大运河沿岸数据,融合各类中国画特点,通过数字手段演绎运行生成出山水图卷……

流淌

诗性展览——“再长卷”的表达

“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晴霞转孤屿,锦帆出长圻。”“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展览的每一部分都以一首诗开篇,奠定了诗意的基调。

而展览最具诗性的部分在于其长卷式的展陈表达,使得展览内容仿佛运河之水流淌而来。

长卷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一种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展览对其进行了更加贴近当代生活的艺术创新与发展,构想出一种“再长卷”的展览理念与展出方式。

所谓“再长卷”,不仅包括了借鉴历史上的“长卷”作品对当代大运河景观进行艺术性描绘,同时也要抽离出“长卷”所独有的时空关系有机融合、“游”的视角和“情景交融”的诗意化境界等特点,从题材、媒介和理念上进行艺术创新。

其中,既有龚鹏程《运河赋》、林海钟《汴河桃源图》等传统“书画长卷”;方利民《运河记事》、陈琦《生成与弥散》等“版画长卷”;邵文欢《江河一处》、胡晓阳团队《运河影像志》等“影像长卷”;傅冬霆《诗流图》、吴穹《马可·波罗游记》等“影像长卷”。

通过多元的艺术形式深刻表现大运河优美的自然景观、丰厚的历史资源、多样的文化属性等。

龚鹏程《运河赋》

林海钟《汴河桃源图》

邵文欢《江河一处》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展览的整体格局也是一种“再长卷”,打破了以往架上美术作品的单一展示模式,为展览空间注入时空的绵延性和作品的连续性。

例如,由陈抱阳创作的《从河工到银河》打造了沉浸式的数字空间,叙述从远古到未来的河流畅想;由谭彬带领的中国美术学院社会叙事工作室创作的《古今一相接》交互影像装置空间,立体呈现出运河市集的中国风貌;由高世强领衔的中国美术学院山水影像创作集体以《山水·运河》影像作品纪录再现了今天运河沿岸真实的风土人情。

陈抱阳《从河工到银河》

应金飞说到,西方的艺术特点是焦点透视,习惯于固定观看;而东方的特点在于散点透视,欣赏艺术作品习惯移动观看。展览就体现了这一特点,在展品欣赏和观展过程中都引入了时间属性。

所以,我们漫步展厅时,可以移步换景、心随物游,在诗意化的实体格局中体悟大运河古今叙事的起承转合。

今思

运河唤起的哲思与情思

大运河记录了先民的智慧,也启发着今人的思考。展厅中62位/组艺术家的创作也展示着当下的新思,富有驻足玩味之趣。

除上文提及的徐冰《大运河》之外,多位艺术家表达了自己的思考与共情。就比如,“水德”版块的一“窗”之内就展示了对于水的四种解读与表现:梁绍基以蚕丝这种动物形态诠释水;蔡雅玲则以女性视角以串珠来表达水的状态;邹操运用传统的材料——宣纸与墨色,堆叠二十多层来表现;郑路则采用科技感、现代风的不锈钢材料,将水这种轻的物质用重的材料悬浮于空中完成表达……

梁绍基残山水

蔡雅玲声声不息

邹操云山墨戏

郑路淋漓

而《山水·运河》等纪录片影像捕捉到运河人最真实的生活,诉说运河牵连的情思。这些影片朴素而自然,将我们代入运河点滴的日常之中,走进人与河流的关系,感受彼此沟通的情感。

千年运河,一游未尽。

展览信息

“大地史诗——中国大运河主题艺术展”

展览时间:.8.11-.10.11

展览地点:浙江美术馆1/2/4/5/6展厅及天光长厅

由国家艺术基金、浙江省委宣传部专项经费、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共同资助,浙江美术馆自主策展的“东方智慧”品牌系列项目“大地史诗——中国大运河主题艺术展”开幕。该展览主要围绕“大运河”这一核心文化意象为主题,分为“天时:春风起棹歌”“地利:锦帆出长圻”“水德:千里赖通波”“人和:万古流不绝”四个版块展览,旨在综合反映文旅融合时代背景下大运河“璀璨文化带、绿色生态带、缤纷旅游带”的建设成果。

浙江美术馆遵循原创性的“有机美术馆”顶层架构理念,自年起推出自主策划的“东方智慧”系列品牌展览项目,以研究保护、阐扬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持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当代艺术视觉展示机制中的创新、创造成果,致力于实现美术馆、全社会、海内外的多维度有机融通,主动担当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更大力度的浙江美术发展重任。

目前,该系列已陆续策划并推出“水印千年——中国水印版画大展”“纸上谈缤——中华纸文化当代艺术展”“山海新经——中华神话元典当代艺术展”“大地史诗——中国大运河主题艺术展”“说文解字——中华汉字文化当代艺术展”等多个品牌项目,并受邀赴中国香港、日本、德国、捷克、意大利等地巡展,得到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2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