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下简称“上海设计周”)在上海展览中心拉开序幕。本届上海设计周以“设计再出发”为主题,打造了一个设计携手文化、艺术、科技和商业的跨界创造舞台。
本届设计周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旧是亮点之一。去年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上,融合了4种非遗元素的大型公共艺术装置《百鸟林》成为观众纷纷驻足的打卡点。
今年,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公共艺术协同创新中心(PACC)再次牵手非遗传承人,在序厅以“海”为主题,创作了沉浸式公共艺术装置《海上丝路》。
序厅以“海”为主题的沉浸式公共艺术装置《海上丝路》。本文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装置主体是序厅中央用竹结构搭建的中国古帆船,白色丝绸作为船帆蒙在框架之上,轻盈灵动,迎风起航。序厅四角的休憩空间,摆放了56个采用中国染织绣工艺制作的蓝色创意懒人沙发,每个沙发拎起来都是一滴水的造型。当观众走入序厅,就能听到平缓有力海浪声。坐在“非遗”沙发里“听海”,成了设计周上最受欢迎的项目之一,每个沙发都被观众牢牢占据。
PACC运营总监章莉莉带着记者一件件看过去,56个沙发都呼应了海洋主题的蓝色主色调,细节却各不相同。白色底带深浅不一的蓝色花纹的,是采用白族扎染技艺染成;深蓝色底上有白色清晰古朴鱼纹的,是丹寨蜡染的传统纹样。上海土布也被大量运用于沙发制作中,深蓝色的格子布料上,间或点缀着鲜艳的阿坝羌绣或是一条纹样精细的侗族织锦、黎族织锦……
“上海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这件装置是给上海的一件礼物。”章莉莉说,“我们从一滴水讲起,有了水,有了船,才有了文化的交流互动,今天的上海正是文化创意的重要港口。”
非遗跨界时尚秀上,展示了38件非遗跨界服饰
序厅背后的中央大厅也延续了“海”的主题设计,被打造成一个中央通道带有“泳池”设计的走秀场。8月30日下午,上海美术学院的非遗跨界时尚秀在这里举行。这场时尚秀精选38典非遗跨界服饰,涉及18项非遗技艺,由36位设计师和非遗传承人牵手创作,涉及的非遗技艺有苏州缂丝、四川蜀绣、阿坝羌绣、上海顾绣、剑河锡绣、陕西刺绣、牦牛绒、畲族织带、果洛银饰锻造、贵州遵义竹编、蒙镶制作技艺等,展现了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的跨界融合。
“这次‘时尚秀’是上海大学参与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的教学成果,也聚集了上海大学传统工艺工作站的创新研发成果。”章莉莉介绍,上海大学已举办多期非遗研培班,牵手设计师和非遗传承人设计制作了不少传统非遗手工艺结合现代设计的服装,但此前这些服装多为静态展示,很少有走场秀场的机会,这次的专场“时尚秀”更是第一次。参与“时尚秀”的38套跨界服饰中,半数以上是首次对外发布,也有很多新的亮点。例如,此前苏州王氏缂丝第六代传承人王建江曾与设计师苗海燕合作,创作了灵感来源于北宋画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高定礼服“千里江山翠绿霓裳”,大受欢迎。此次双方又合作完成了“千里江山”系列服饰设计,其中包括一套男装。此前从未被用于服饰设计的竹编此次也被创新性地用于礼服裙的设计。秀场上,主办方邀请了不少参与服装设计制作的非遗传承人和设计师一起看秀,也为非遗传承人打开了新的眼界。
走秀之外,在在西一馆二楼非遗新品发布区可以看到更多非遗设计。百余件非遗新品包括果洛高原的格桑花主题银饰锻造文创作品、上海土布创新设计作品、南美洲呆萌可爱的木玩系列、贵州遵义赤水的文化旅游产品等,创意十足。
本届上海设计周分为设计魔界馆、设计魔性馆、设计魔力馆和魔界论坛4大主题版块,集结全球10多个国家逾家品牌商,1万多件设计新品集中展示。
设计周上,观众在欣赏用上海土布制作的旗袍
与往年不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