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阳春白雪”
还是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素养的个体
都能接纳的“接地气”创作
艺术家的价值如何估量
艺术与艺术之间,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或者
艺术家与社会、市场之间存在什么样的纽带关系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
以下一张张饱含故事的老照片当中
这些照片来源于被称为
中国艺术市场化的发轫之举的
首届广州双年展
广州双年展开幕式前合影(肖全摄)
年10月20日,中国首个双年展“中国广州·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在广州中央大酒店开幕。首届广州双年展实行报名制,有名报名参展的艺术家,每位艺术家需缴元参展费,送选作品共约件,二次筛选出件,再从中评选出件作品,最后确定了54件提名作品,最终的获奖作品27件,由企业购藏。首届艺术双年展不仅叩开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大门,投资人拎着现金在颁奖现场向获奖者发放,更是开了中国艺术界的先河。
部分参展艺术家
“那个年月的真实情况是,‘八五美术运动’早就结束了,在年6月之后,前卫艺术或者现代艺术几乎没有任何展览机会,部分现代艺术家已经失去了稳定的工作与经济来源,没有任何社会力量和资源为他们的展览提供支持。”
——策展人吕澎
艺术史学家/艺术评论家/策展人吕澎
首届广州双年展由吕澎总策划,罗海全和刘勇注册设立成都西蜀艺术公司,对双年展进行投资及实际运营。双年展开宗明义地提出了与艺术圈传统观点颇为违和的宗旨:面向市场。并配合这个宗旨选址广州,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部分参展艺术家(肖全摄)
然而随着双年展各项筹备工作的展开,由于预算超支、赞助未果及政策环境等原因导致内外矛盾频发,期间历经四次停摆危机,差点让双年展半途夭折。其中冲突最为激烈的一次是在开幕式的前夜,由吕澎负责编印的双年展图录因价格超预算及遗漏了投资机构西蜀艺术公司和投资人罗海全、刘勇的名字等诸多原因,差点上演“全武行”。
广州双年展研讨会上,栗宪庭很伤感,当代艺术怎么会走向了市场?(肖全摄)
少量参展作品在开展前也遭到有关部门的质疑,比如,已故湖北艺术家周细平创作的油画《账目系列之一》和宋永红的《老年夫妻》都是提名作品,但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大相径庭。有关部门在进行审查时,要求将其从展览中撤下。最后策展方和有关部门达成和解,相关作品可以在展厅展出,但展览的图录,即《中国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文献》不得公开发售,已经在新华书店上架的图录,必须下架。首届广州双年展在历经波折之后才迎来开幕。
周细平《账目系列之一》
两种不同封套的广州双年展图录
年10月20日上午10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广州双年展在广州中央大酒店如期举行。中央大酒店仅能容纳人的一楼大展厅挤满了参加开幕式的艺术家、批评家、媒体记者和政商界人士。中央大酒店的三个入口还拥堵着上千人,数十名武警士兵竭尽全力地维护着现场秩序,人潮还是不断地往里面拥挤。那时,广州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许多投递了参展作品却未能入选的艺术家也蜂拥而至,人们都不想缺席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中立讲话者为罗海全,其右为刘勇(肖全摄)
参与的批评家们身着笔挺的西装,在38家媒体的见证下,为展览开幕剪彩。受组委会和西蜀艺术公司委托,艺术批评家皮道坚宣布:“中国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正式开幕!”历史将记住这一刻。罗海全代表组委会和西蜀公司做了讲话,艺术总监吕澎则就作品评选的标准和程序做了说明,从德国留洋归来的周春芽作为获奖艺术家代表上台致辞。60分钟的开幕式,艺术家们在一种理想主义精神的驱动下,打开了艺术市场的潘多拉之盒,让广州双年展正式载入艺术史册。
开幕现场照片墙纸(王友身摄)
组委会在这次双年展中,一共设立了27个现金奖项,分别授予“文献奖”“学术奖”和“优秀奖”。所有获奖作品在开幕前就以万的价格打包出售给了深圳东辉实业公司,用以缓解策展的资金压力,组委会拿出45万元人民币直接发放了奖金,获奖艺术家阵容算得上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最强阵容。
广州双年展获奖者合影(肖全摄)
王广义的《大批判—万宝路》和李路明的《今日种植计划·四季怪诞ABCD》获得文献奖(一等奖)。从罗海全手中接过文献奖证书和五万元奖金的王广义,当天晚上就搬进了每晚一千多元钱的五星级酒店。
王广义《大批判—万宝路》
李路明《今日种植计划·四季怪诞ABCD》
(四联)
双年展现场王广义(左)与张晓刚(右)
毛焰《小山的肖像》、尚扬《大风景—赶路》、周春芽《黑色的线条红色的人体》、舒群《同一性语态·宗教话语秩序》、魏光庆《红墙——家门和顺》获得学术奖(二等奖)。
毛焰《小山的肖像》
尚扬《大风景——赶路》
周春芽《黑色的线条红色的人体》
舒群《同一性语态·宗教话语秩序》
魏光庆《红墙——家门和顺》
毛旭辉、王劲松、石磊、叶永青、刘虹、任戬、李邦耀、冷军、陈雷、何红蓓、张晓刚、沈小彤、宫立龙、韩冬、韩斐、葛震、曾梵志、曾晓峰、管策、戴光郁等20名艺术家获得优秀奖(三等奖)。广州双年展的“御用摄影师”肖全为获得优秀奖的张晓刚拍过一幅照片:这位中国首个单幅作品拍卖价过千万的艺术家,当时正专注地点数着他在广州双年展上获得的奖金。
纵观古今中外千百年的艺术发展史,金钱与艺术家的创作价值风马牛不相及,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艺术谈钱就俗了”,许多大师级艺术家十分清贫,艺术创作步履维艰。而在首届广州双年展的开幕式上,用人民币发奖金的那一幕像一个巨能核弹,艺术家们的价值观念被猛烈地冲击着,让艺术创作和成果开始接地气。
开幕式前,左起:曾浩、王广义、张晓刚、栗宪庭、周春芽、魏光庆、叶永青(肖全摄)
首届广州双年展给中国艺术界的冲击和震撼是前所未有的,它确立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本土价值评判标准,为中国当代艺术赢得了国际声誉。在此次展览中获奖的作品兼具学术性、艺术性与历史性,反映了90年代初上千名艺术家在一个没有画廊、没有美术馆、没有任何艺术系统支持环境下,自由、反思、叛逆的艺术创作心态,在近年的艺术市场上,极受重要收藏家及收藏机构的青睐。
部分文章源于力夫先生《中国广州·首届90年代艺术双年展创始经历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