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见习记者施涵予
7月8日,“禮·物——文化与美学”展览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开幕。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首先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协副主席安德明代表展览学术总顾问致辞,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博物馆馆长、山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赵屹作为合作单位代表发言,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公教部主任、展览策展人刘一蓝介绍了展览主旨、筹备情况和基本结构。随后,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即席致辞。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韩绪主持。
开幕式现场
万物皆可为“礼物”,但在何种情况下,“物”方能显现出“礼物”的含义?这在于对“禮”的解读。“礼物”是人的一生中重要的物质和文化内容,它的属性不仅仅是作为“东西”的流转,而更多的是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在许许多多的馈赠关系中,温暖、喜悦、庄重、神圣和暧昧以及目的性相互交织,构成了“礼物”丰富的社会学景观。因此礼物是一种独有的文化“符号”,中国的礼物,显现了鲜明的“东方文化”精神。
策展团队做了一系列历史和文献的梳理研究,并选择全国各个民族地区用作“礼物”的用品、农产品和手工艺术品,以礼物的社会学意义的探讨作为方法,通过六个版块建构了展览的主体线索。
为了揭示“礼物”的关系,展览汇集了余件组作品,凝聚为38个案例,意在深入展开六大部分礼物问题的分析:
一、以婺州南宗·榉溪村作为个案,追溯“礼”的历史,梳理了礼物的文化含义。本部分主要以婺州南宗“榉溪村·十禮”来作为的文化涵义的典型案例。年前,战乱中的宋室南渡,孔子后裔的一支在浙江磐安的榉溪村落脚,并逐渐繁衍,在原来的穷乡僻壤中,顽强延续这个著名家族的文化精神,形成了“十禮”这样的包括祭祀、人情往来、婚丧嫁娶等的行为规制,对浙东乡土社会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将礼物置于“物候与物的象征关系”中考察,显现了农耕社会礼物与“自然的礼敬”之间的密切关系。本部分通过对春节、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节日之“禮”的串联,反映了地理、气候耕种、收获和庆祝之间的关系。在节日中,年画、剪纸灯彩、面塑、香包、刺绣等等,还有种种富有地方特色的食物,都在丰收以后的娱乐狂欢时刻,或者在因四季与耕作轮替之间的时候,用来表达喜悦和尊敬。
三、从礼物的“馈赠与交换”入手,分析了“中国人情”的微妙之处。传统的中国社会是浓郁的人情社会,礼物的流动有着丰富和意味深长的形式,感情表达、报恩报答、求人办事,甚至灰色地带的希望达到某种功利目的“送礼”,在通过礼物表意的行为中呈现着曲折的复杂性。“礼物”作为“物”,其本身并不显现道德,只有当“物”用来表达某种意思和目的,才构成通常说的“礼物”,“物”此时的流转所产生的力量,包含着一部庞大的社会学、民俗学甚至政治经济学,它是个民族、一个地区社会结构和关系的缩影。
四、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