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下午,东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专题学习会召开,邀请国家文化艺术智库特聘专家王京生,以《一座城市文化基因的生成与绽放》为主题,为全市领导干部作辅导报告。
报告在东莞镇街园区领导干部中引起热议,大家纷纷表示: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全力打响镇街文化品牌,深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全方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全力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加快把东莞建设成为文化繁荣、近悦远来的大湾区高品质现代化都市。
篮球城市文化节在莞城开幕
莞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陈钊: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
打造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品质城区
莞城是东莞的千年文脉所在,在全市文化强市建设格局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来,莞城街道将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品质城区,为全市文化强市建设贡献莞城的力量。一是打造“东莞记忆”文化核心圈,深入挖掘可园、鳒鱼洲、骑楼街区、粮仓等“东莞记忆”历史文化节点资源价值,以骑楼街区活化为核心,加快城外“十二坊”片区文化空间统筹开发,留住珍贵的人文历史记忆和城市情感。二是大力培育特色文化创意产业,依托可园博物馆、岭南画院等文化集聚区和联丰创意产业园、运河创意公社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模式,带动中高端文化产品及服务发展。三是优化提升公共文化品牌服务,以“两馆一工程”为基础,进一步统筹莞城辖区内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镇街为标杆,积极构建规模化、系列化、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示范性品牌体系。
洪梅美术馆“小林漫画”展
洪梅镇党委书记赖健伟:
以“三个着力”全力打响文化洪梅品牌
洪梅作为水乡新城的核心区域,将全力打响“文化洪梅”品牌,以引领高品质文化生活、优化高水平文化供给、实现高效能文化治理为导向,深化建设更加开放包容、更富创新活力、更显人文关怀、更具时代魅力的水乡新城、湾区枢纽。
一是着力建设一个“水乡特色示范村庄”。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深度整合开发本土的红色文化资源,提出“水乡特色+红色文化”相结合的总体规划思路,推动洪屋涡村加快建设“水乡特色示范村庄”,串联起莫萃华故居、洪梅党史陈列馆、红色文化宣誓广场、五千亩连片稻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推出多条“红色+”旅游精品路线,打造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洪梅样板”。
二是着力打造“百年国漫陈列馆”。以洪梅美术馆为依托,通过与国内专业动漫团队合作,筹划建设“百年国漫陈列馆”,全方位、立体化展现国漫发展历程,打造成沉浸式、交互式的文化生活空间。
三是着力打造“大湾区水乡漫画名镇”。每周开展一场市民互动活动、每2个月策划一场主题展览、每年举办一届“岭南水乡漫画节”,将洪梅美术馆打造成为东莞水乡特色文旅打卡地、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动漫精华聚集地,成为引领水乡潮流文化的标杆。
四是着力健全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围绕区域均衡发展,规划建设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打造东莞水乡片高水平、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通过整合辖区文化资源优势,利用镇内的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演艺中心等重大文化设施,盘活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织密镇、村两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形成各级设施网络联动互通、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设施格局,努力实现“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全覆盖。
沙田镇龙舟大赛
沙田镇党委书记贾贵斌:
突出龙舟、疍家、莞草“三大元素”
深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作为中国水上民歌之乡、广东省水上民歌艺术之乡和全国第一个“龙舟之乡”,近年来,沙田镇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积极探索以文化提升城市品位,以文化凝聚城市力量,以文化塑造城市形象。其中,建成并投入使用了龙舟公园、文化艺术中心等水文化推广平台,以绣花功夫将“美丽景观”和“文化元素”串点成线、连线成片,将龙舟文化、疍家文化、莞草文化有机融合,打造“文旅融合、振兴乡村”特色文化展示平台,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节气特点,聚焦咸水歌、莞草、龙舟等本土元素,打造春满沙田季、龙舟文化季、莞草文化季、疍民文化季等“沙田印象·文化四季”品牌。
下来,沙田镇将按照“思想引领+文化供给”工作思路,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聚焦传承、活力、开放“三大元素”,大力弘扬龙舟文化、疍家文化、莞草文化等三大特色文化,写好沙田“水文章”,擦亮“水文化”品牌,全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让沙田乡村文化“活起来”、乡村旅游“兴起来”、乡村文化产业“旺起来”。
一是以统一标识强化“沙田印象”城市形象顶层设计。推进以“沙田印象”作为城市形象和文化IP的统一品牌、统一标识,融入城市标识、公共空间、文化艺术、广告标语等方方面面,提高城市形象的辨识度和美观度。依托生态环境和滨海岸线优势资源,结合乡村振兴建设及产业布局,打造融产业、生态、文化、旅游、商贸于一体的泥洲岛文旅产业和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目的地。二是以场馆+基地普及全民文化和打造文化精品。既要普及全面文化,也要打造精品文化。一是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健全镇、村两级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扎实开展基层公益培训活动和文化志愿服务,结合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组织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等全民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二是通过整合、优化场馆资源以及深化与名家合作,探索打造集文化馆、展览馆、博物馆、图书馆、音乐馆为一体的文化中心,打造文艺精品,提升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以文化内涵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不仅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龙舟文化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擦亮沙田“龙舟之乡”的金字招牌,以“龙舟精神”凝聚奋进力量,进一步提高执行力,推动“双统筹”和乡村振兴,为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桥头镇党委书记翟耀东:
以特色荷文化为纽带全方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作为中国荷花名镇、荷文化艺术之乡,桥头镇荷文化底蕴深厚,培育了“东莞桥头荷花节”“新春赏花行”“荷花文学奖”“莲城艺术巡展”等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同时,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建成“坪石先生”邓植仪、邓盛仪陈列馆,推动桥头镇莫家拳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今年,在市的大力支持下,我镇聚焦全市“潮流之都”文化名片,以特色荷文化为纽带,启动桥头首届“露营节”,重磅推出荷趣营地、好嘢集市等特色项目,引领露营文化新风潮。下来,我镇将继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为我市加快建设品质文化之都贡献更多力量。一是创新品牌活动。持续拓展荷花节、露营节等品牌节庆内涵,推动荷香文化与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深度融合,持续擦亮桥头文化名镇的品牌形象。二是培育文旅产业。依托荷花文旅产业园等载体积极开展研旅探索,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打造重点文旅路线,探索建设桥头特色文创“爆款”。三是加强历史传承。深入发掘本土红色资源,讲好桥头革命故事,鼓励创作一批本土题材作品,推动优秀历史文化保存、推广与传承有机结合。
松山湖点茶文化品鉴活动
松山湖管委会总经济师陈潮晖:
紧抓科学城建设机遇
全力打造“科创新城”文化名片
松山湖与深圳地缘相近、经济相融,报告中的“深圳经验”,对我们“如何把松山湖科学城打造成文化高地”这项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启发作用。深圳是移民的城市,松山湖也是一样,人员流动比较频密,产业之间、科学之间的交流为推进文化建设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正按照“巍峨山下、松山湖畔,北湖南山、一核四区”的规划布局,全面推进科学城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高地。下来,我们将以松山湖科学城建设为契机,紧紧抓住科技发展带来的难得机遇,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积极谋划和打造松山湖科学城的城市IP,大力提高宣传文化发展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全面提升松山湖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全力打造“科创新城”文化名片。
吴擒虎
吴擒虎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