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首个人人可参与项项可互动

这里是全球首个文化遗产与数字创意融合的沉浸式展厅,这里从物理、精神和当代三大板块还原了一个鲜为人知的中轴线,这里用近平方米、近百张北京城的数字影像创造了一个人人可参与、项项可互动的可观可感的中轴线。

这里就是位于首钢园内的“发现·北京中轴线”展览。漫步浩瀚星空了解中轴线的前世今生;在近百张数字影像里探索中轴线申遗故事;听城市规划师、策展人讲述中轴线的最新动态……北京中轴线的点滴故事都在这场展览中被串联起来。更令人惊讶的是,身处展览中,观众甚至不用行走,便可看景山、观万宁桥、听钟鼓楼上的阵阵鼓声,中轴线第一次变得“触手可及”。

看北京城的数字影像,听钟鼓楼上的阵阵鼓声,让中轴线变得“触手可及”。

观展·亮点

14座文化遗产点剪影

按真实比例和距离呈现

步入展厅,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是一条弧形长廊,7.8公里中轴线上的14座文化遗产点被浓缩在这里,它们以剪影的形式呈现出来,高低起伏、远近不一。“这些中轴线上建筑的剪影都是按照真实比例和距离关系呈现的。”展馆工作人员说。

步入二层展厅,是一个度的全域沉浸空间。在此,观众将体验“中”的思想是如何映射到城市尺度上,并以中轴线的形式延续至今。屏气凝神,会听见钟鼓楼的阵阵鼓声,骤然间,位于观众正前方的弧幕亮起,一个大大的“中”字腾空而起,“中轴线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中国人对于‘中’的概念……”跟随讲解,观众“穿越”到了古代,探秘中轴线的起源。

“中国人仰望苍穹,观象于天,把星空分为了三垣二十八星宿。紫微星垣居中,象征地垣,中的概念由此萌发。”工作人员说,“先民们观象授时、象天法地,人们进而把对自然、宇宙的认知,投射在日常的生活与城市的营建之中,这一场馆中星空浩渺的设计灵感正是来源于此。”

屏幕上,元、明、清直至今天的中轴线平面图、3D效果图一张张闪过,让观众看到古代中轴线并非一成不变。“元大都中轴线奠定了北京城南北中轴线的初始格局。”工作人员介绍,“随着城市的演变,明清北京中轴线不断向南延伸,形成了绵长7.8公里的中轴线,也是今天大家所熟知的中轴线。”

中轴线独有韵律

高度契合《欢乐颂》

位于三层展厅的47张电子地图默默诉说着北京中轴线的变迁。

纵观北京中轴线,永定门是变化最明显的遗产点之一。在屏幕上,有一张年的永定门航空影像,从中可看到永定门原址上的建筑已消失不见。这是怎么回事?原来由于永定门是北京南城出入要道,为适应不断增长的人流和车流需要,早在年永定门城门楼和箭楼就已经被拆除。根据年永定门的卫星影像,可以看出拆除后的永定门原址变成了当年重要的交通枢纽。随后,年永定门卫星影像闪过,永定门重新出现在了卫星影像中。“年,永定门就开始复建,在年国庆节前永定门复建工程竣工。其中,城楼北立面还使用了年拆除的多块城砖。”工作人员说。

关于永定门的卫星影像最终停留在了年,城门楼及永定门广场清晰可见,广场烘托城楼的庄严大气,形成构建完整的南中轴景观序列,也在中轴线的最南端留下了历史的注脚。

谈到现代北京中轴线的变迁,本次展览的联合策展人之一,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叶楠说:“年,我入职规划院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北京中轴线城市设计,当年,我们是将从奥体至南苑的城市中轴线当作探访北京的路线来设计的,并起名为‘欢乐颂’。”为什么会用一首歌的名字来命名?叶楠说,灵感正是源自梁思成先生对中轴线的描述:“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分配都是以中轴线为依据。“中轴线独有的韵律和节奏与《欢乐颂》高度契合,北京的历史、现在、未来随着激昂的音符扑面而来。”叶楠说这也是中轴线带给她的第一感受。

近千人的独家记忆

“重塑”中轴线

“我们不定义北京中轴线,而是引导大家一起发现北京中轴线。这实际上是一个向内发现自己的过程。”RE睿·国际创忆馆执行馆长杨思说。其实,每个生活在北京城的人都一定有一段关于中轴线的独家记忆。

“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有幸参加了国庆方阵,当时的学校在崇文区的幸福大街,每次彩排要步行经过天坛,一路走到天安门。”一位观众以“向日葵”为名,在展览里留下了她的中轴线记忆,“我和同学穿着统一的服装、白色的帆布鞋,路过前门大栅栏附近还会一路读店铺招牌来消解彩排时的疲劳。”从那时起,中轴线对于她而言总是和大栅栏五颜六色的招牌联系在一起。

一位名为“北京小土著”的观众则说,提起中轴线总能在耳畔响起《北京土著》这首歌的旋律,“‘喝一碗豆汁就一个焦圈,青花瓷罐滚着麦芽香的油渣,胡同口的小贩穿着冰糖葫芦串……’闭上眼睛,这些歌词随口就来!如今,我依然迷恋这北京的味道。”

还有的观众说:“我对中轴线的记忆是从前门开始的,小时候在那遇到一位穿着古装的师傅,一边摇着扇子一边吆喝。那一刻,这座城市的样子便永远印在了心里。”一张褐色的老照片、一个被人淡忘的老物件,一首年代久远的老歌。观众把自己对中轴线的理解都留在了展览中,共同组成了北京中轴线的记忆。

“我们在展览中通过线上线下平台,持续面向公众征集中轴线的记忆和作品,让大家带着自己的故事将展览填充得更加丰满。”杨思说,这个平台创新性地将观众参与度“可视化”,所有观众的中轴线记忆都可以在展览推进过程中被慢慢展示出来,目前展览已经记录了近位普通人的中轴线记忆和情感表达,还收到了不同艺术家的作品捐赠。

观展·解码

如何把中轴线内在的价值完整展示出来

“自20年前入职规划院,我一直在跟踪中轴线的各项工作,比如年开展的简称为‘’的重点大街重点地区环境整治工作,就是为迎接年奥运会,对中轴线地区的一次全面品质提升。”叶楠说。

在北京的历次总体规划中,都不会缺少对中轴线的规划定位与要求。年北京总体规划中,就对两轴的功能定位有了更加清晰、准确的描述。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以文化功能为主,长安街及其延长线以国家行政、军事管理、文化、国际交往功能为主。

随着中轴线在城市规划中内涵的变化,规划师看待中轴线的角度有何变化?叶楠说,20年前面对中轴线,规划师会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1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