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个人造卫星就这么搞,不要怕土,土八路

在中国,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只要碰到名字里叫“卫星”或“星宇”的人,不用猜,十有八九此人出生于年。

因为,这一年“卫星”是最时髦的词汇。成千上万的父母都给自己新生的宝贝“烙上了这个时代的印记”。

年,中国的“大跃进”,一个豪情激荡鼓足干劲的追赶时代。各行各业都在放自己的“卫星”——农业放卫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工业放卫星,“广东万人组成的钢铁大军,一年任务一天完成”……全中国都在“放卫星”,势头汹涌,越来越大。然而,真正的卫星——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究竟该怎么放呢?

年5月29日,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刚刚结束不久,在毛主席发表“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讲话的12天之后,聂荣臻召集部分国防航空工业委员会委员开会。在会上,他听取了钱学森等有关专家关于研制与发射探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洲际弹道导弹设想的汇报。

聂荣臻,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此时扛起了中国科技大军的帅旗——作为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全国科技工作。

与邓小平成长经历几乎相同,年,刚满20岁的聂荣臻,走出四川故里,远涉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3年后,他考入比利时洛沙瓦大学化学工程系。当时,他在给父母的信中写道:“所学何为?绝非一衣一食自为计,而在四万万同胞之均有衣有食也;亦非自安自乐似自足,而在四万万同胞均能享受安乐也!此男素抱之志,亦即男视为终身之事业也!”

鸿鹄之志,铸就不朽功业。聂荣臻,半辈子驰骋铁血沙场,枪林弹雨,战功赫赫;半辈子战斗在科技“战场”上,指挥共和国的科技大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攻克“两弹一星”,让中华民族挺直了腰杆!年8月,根据聂荣臻的指示,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卫星小组——“组”。

所谓“”,表示研制卫星是中国科学院年的头号任务。为了保密,对外如此称呼,在我国航天科研领域里,重大工程以具体时间为“代号”的这一做法,延续至今,成了一个特有的传统。

“小组”,组长由钱学森担任,副组长是赵九章和卫一清,整个小组由三个设计院组成:

第一设计院负责卫星、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由力学所郭永怀和杨南生负责。

第二设计院负责控制系统研制,由吕强任院长,陆元九、杨嘉犀、屠善澄为学科负责人。

第三设计院负责探空仪器研制和空间环境的研究,由赵九章和钱骥担任科学技术领导。

与此同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贝时璋、军事医学科学院的蔡翘领导开展了宇宙生物学和航空医学的研究;天文和数学所进行了轨道计算方面的研究……对于今天中国的许多年轻人来说,上述这些科学家的名字,一个个都如此陌生而遥远。但是,我们不该,也不能忘记他们——他们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路先锋,他们是中华民族崛起的“脊梁”。

以郭永怀为例。他,是钱学森的同门师兄弟,回国前就是蜚声中外的力学专家。他不计个人名利,舍弃美国优厚的生活条件,带着家人毅然回国。他牺牲于一次飞机失事,焦糊的遗体还紧紧抱着装有绝密资料的文件夹……那一年,他59岁。

这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个震撼人心的生命传奇。他们,都为中国航天,无怨无悔付出了自己的青春,默默奉献一辈子。有的牺牲在半路上,有的辛苦到老一身病痛……当我们享受今日之幸福生活时,他们的名字,永远闪耀在我们头顶这片灿烂星空里。

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中国卫星的步子,自然也会迈得急了些——为了向年的国庆献礼。中国科学院第一设计院在工作刚刚起步的情况下,争分夺秒开始设计卫星和火箭的模型。

豪华的西苑饭店,如今矗立在西二环边上。车进车出,人来人往。出入于此的宾客,几乎没有人知道:这里是中国卫星研制的策源地。

60年前,这里叫西苑旅社。刚刚组建起来的卫星研制队伍,没有办公地点,就在西苑旅社租了几个房间。没有计算机,他们用手摇计算器;没有办公桌,他们趴在水泥地上设计图纸。他们点着蜡烛,打着手电筒,设计出了中国的第一个卫星和火箭模型。

年10月1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跃进成果展览会在北京中关村生物所开幕。

展览会上,展出了两个卫星模型,一个放着科学探测器,另一个则放着一只金黄色的小狗——因为苏联第二颗卫星上天时,放了一只小狗做试验。每当参观的人们靠近卫星模型时,这只金黄色的小狗便会发出“汪汪”叫声。此次卫星展览引起轰动,不仅牵动了社会各界群众的好奇心,还吸引了中南海的目光。展览期间,刘少奇、周恩来、李富春、聂荣臻、彭德怀等先后参观了展览。

最后,毛泽东主席也坐不住了——10月25日上午,在众人陪同下,他走进了展览大厅。为毛泽东担任讲解的,是年仅38岁的陆元九。这位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的博士,对这次经历记忆深刻——毛主席观看的最后一个项目,是“火箭飞行”表演。

火箭刚一启动,本来坐着的毛主席站了起来。当他发现火箭模型的背后有人躲在那里用手拉橡皮绳时,忍不住一下笑了:“好!就这么搞,不要怕土,土八路能打败洋鬼子嘛!”话音落下,欢快的掌声顿时响彻整个展览大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