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一个让人心神不宁、却又激动人心的时代,艺术界从未像今天这样呈现出对影像艺术的包容。纵观整个摄影史,摄影媒介的推动者一直不遗余力,然而摄影在进入当代的语境之前,只是作为绘画、雕塑或其他“经典”艺术的陪衬,或者成为其表达思想的手段而已。对于“嬗变”的始作俑者和持续不断的后来者来说,作为影像领域的“艺术”,俨然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理想追求。
——林路
年3月19日下午,由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与上海企业家摄影学会共同主办,上海相机摄影博物馆古典工艺研究中心协办的《嬗变4-跨界无限》影像艺术展,将在上海文艺会堂展厅开幕,20日对公众开放参观。
年4月,以“嬗变”为名的六人影像艺术展第一次拉开大幕,其创意来自“影像跨界及瞬间艺术唯一性的探索”,六位创作者及技术协助司恒组成的工作小组,在长期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天的反复试验,选择不同材料与黑白银盐工艺结合,把现代数码摄影用古典影像工艺制作,呈现了由铜板、铝合金、瓷片、古砖、宣纸及旧报纸这6种材料与6位作者摄影风格相结合的30幅作品。上海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著名摄影理论家顾铮在开幕致辞中说:嬗变希望能够拓展银盐基底材料的可能性,由各种材料呈现出丰富的质感与细节,使得这些物质形态各异的“照片”,具有了更充沛的精神能量。
同年的8月及9月,“嬗变2”及“嬗变3”分别在原上海老相机制造博物馆和秦皇岛文化馆陆续铺开展出,“我感受得到他们以摄影源头与当下现实进行时空上的交互生成”,艺术评论家王南溟在“嬗变2”的序言中这样写道。在向摄影术发明周年致敬的同时,挖掘整理传统经典工艺并创新融合为新作品,创作者们一个接一个课题式的实践总是充满意外,也让人期待。
“嬗变”影像展艺术顾问林路教授评价此次“嬗变4”展出的影像作品:表现形式较前三次更为丰富,而且“嬗变”中的古典工艺,已经和当年实践者的工艺特征“面目全非”。不管是明胶蚀刻还是手工纸移膜,创新的实验者似乎嫁接了所有可能的技术手段,让“古典”的当代性得到了从未有过的穿越。材料和工艺的运用不仅仅局限于“古典”,或者说非常的“当代”——丝绸上的、石板上的、水彩纸上的、金属板上的、甚至刷上了石灰的影像,又从另一个层面凸显了影像融入当代的复杂性。其实你所看到的材料肌理,已经早已不是材料本身的话语特征。或者说,影像和材料之间已经成为不可剥离的整体呈现,每一种材料运用的背后,都是影像视觉语言试图“突破重围”的一次“孤军作战”,呈现出一种“先锋”的姿态。
卓福民
源星资本董事长兼管理合伙人,著名创业投资家,中国企业家摄影学会联席会长,上海企业家摄影学会会长。
作品《内擫外拓之一》卓福民中国书法论中有笔势内擫和外拓一说,意指用笔对内收敛而对外纵放,从哲学角度看就是对立统一。以一组人像作品意会而非诠释内擫和外拓的概念,加上属于新达达主义、波普艺术的手工纸移膜,传承了明胶蚀刻古典工艺与当代材料的结合,师古而不泥古。卓福民先生的另一组作品《混合与组合(埃塞俄比亚)》以人物素描装置金调的形式出现在观众面前,力图表达这千年古国的多民族、多阶层、多元文化的多面人生:
作品《混合与组合(埃塞俄比亚)》卓福民“一带一路”之入埃塞记位于非洲之角中心的埃塞俄比亚是具有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年1月,卓福民先生与其他6位企业家对这个国家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考察和采风,从北部高原到南部河谷深处的原始部落;从当年奢华的皇城古堡到惊险刺激的悬崖洞穴教堂;从民风淳朴的深山小村到景色壮美的国家公园。埃塞俄比亚有1.05亿人口,从最早的当地土著与经阿拉伯半岛红海迁移的闪米特人,到现在已有80多个民族。这组30幅作品从人文角度,似乎不经意间捕捉了肖像人物的各个瞬间,其装置表现方式上,则传承了上个世纪初美国摄影家爱德华柯蒂斯曾使用过的调金工艺拍摄制作的《北印第安人》,同样今天我们以此古老的工艺再现,向大师致敬。
葛抗献
上海靖安运输有限公司(智能冷库)董事长、国际摄影家联盟成员、澳大利亚墨尔本华人摄影协会成员、中国企业家摄影学会会员,上海企业家摄影学会会员。
作品《冰的交响曲第1乐章》葛抗献葛抗献先生本次参展主要作品《不会消失的旋律》也正如他对摄影的兴趣,一组不会化的画面在冰峰中定格,那些粗旷又细腻的线条谱写出一首交响诗,在弦乐和号角中跳跃着激荡人心的旋律,画面带人进入了听觉的世界。听完了交响跨入了音乐大堂的歌剧,主角的咏叹调(aria)独白了画面的故事,与之对应的是“宣叙调”(Recitaivo)以朗诵式在戏剧中对白。他的作品相互密连轻舒迂缓。
作品《歌剧中的咏叹调》(旋律1~10)葛抗献那是一种震撼如同交响乐中定音鼓的响起,在那些冰冷而又活跃的场景里他们就像交响曲中的音符跳跃在海空之间,如同男性象征着一股力量在乐曲中将音符释放。冰雪的柔和恰似歌剧中的咏叹调,风雪中的线条犹如五线谱和音符一起跳跃起伏将每一幅画面链接成一幕歌剧,让观者静静地欣赏聆听。
张泽民
上海云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上海六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上海民主建国会优秀企业家,20多年先进制造业经营管理经验,3D打印行业技术专家,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专家。中国企业家摄影学会理事。
作品《归》张泽民
作品《洱海日出》张泽民张泽民先生的作品用最普通的视角勾出影像画面,在展示的效果中波起浪花的变化,让影像作品展示平静,那是一种心情,晨曦与晚唱。影像的元素是灵魂,展示的效果是甲裳。他以观美的视角在夕阳中拍下了“归”的作品,作品展现的方式以金色的双层玻璃体现牧人与马而归的场景。而“洱海日出”体现在银色的亚克力中。力图引导观众从不同的视角探索人与物,时间与景致的变化。那些憧憬生情的画面总会让人产生回归的留恋,为不禁想起欧阳修的那首《采桑子·画船载酒西湖好》,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张跃
上海乾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企业家摄影学会执行副会长,上海市收藏协会理事、西洋艺术专委会主任。
作品《城市色彩》张跃街景的熙熙攘攘让视觉在飘逸,你来我往行色万千。一幅幅单幅的作品组成“不是一组”的系列隐藏着镜头里的玄机。都市犹如一张附有各种表情的脸在与我的对视中充满激情。以橱窗为主的定格,突现作者的个人语汇,形成你我都市人的相互观看。翻转着城市的角落搜寻表达这座城市的元素,时空飘流的时尚形成一朵“美丽”。我的画面不是追忆,不是渐渐旳消失,是这座城市的不断的变换,万花筒般的缤纷。捕捉城市时空中的情绪,如色彩斑斓。
作品《轮》(单块石英砖)张跃以石英透明砖为基底,由块石英砖组合成墙的形式,以一种符号面对观者的视角与思维。透明的材料与作品结合,内容在光影之间的半透明中隐述了现代主义与反现代主义的矛盾,《轮》在运动。丁凯挺
全艺展览GE-EXPO董事长,上海市会展行业协会理事。英国皇家摄影学会会士,上海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企业家摄影学会会员。
作品《踏歌剑舞》丁凯挺《踏歌剑舞》的画面轻柔如燕透着侠女英姿,选择柔软的丝绸,让云烟缥缈的感觉留在画面上。同时,又在装裱中体现内容的特性。
作品《我想去北京》丁凯挺而《我想去北京》是一群盼望走出大山的孩子们。以“坚硬的水泥板”作为材料,表现那群要去“北京天安门”的孩子们的渴望,那些渴望在灰色的水泥板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作者说这张照片摄于年大凉山布拖县:一群大凉山留守儿童在村小学天安门墙画前玩,我问,想去北京吗,齐口同声回答:我想去北京,并开心大笑,感动中的我立马按下快门。陈伟
上海永成展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兀立创意设计公司总经理、中共上海嘉定区政协委员、上海市工商联执委、中国企业家摄影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企业家摄影学会会员。
作品《天堂》陈伟作品《天堂》除了建筑本身可以赋予人的美感和标识外,还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和标志,是心中最美的天堂,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金属板材料的展现方式避开了纸质的柔软,显示着线条的质感。而影像的色调也与材料的调性合为一体。
作品《钢铁蕾丝》陈伟《钢铁蕾丝》换一个角度,多一分想象,在这片浪漫的法兰西土地上,埃菲尔铁搭这个钢铁大物也流露出无限柔情。同样,在展示方法上也选择了具有力量的金属材料,让其在象征力量的同时也释放着另一种情调。旨在对摄影与材质媒介结合探索的出发点,本次展览中大量运用镜面反射与玻璃透射的呈现方式,让观看者进入一种沉浸式的生命体验之中。不管是反射还是透射甚至可能产生的各种折射,这样的观照远离了客体的事件和动作,让人更意识到自己的“注视”,仿佛因其独特的“注视”基因,暂时也有了可以让人从“真实的象征”这个位置上摆脱出来,通过所施加的“魔力”形成双重意义:仿佛是在发现自身,同时也创建了一种丰富的交流空间。
韩伟
摄影艺术与影像策展人,曾在媒体中以纪实摄影为职业,中国企业家摄影学会会员。
作品《不会消失的网格》
“存在先于本质”——萨特
视觉的存在超越了影像的本质。《不会消失的网格》系列以网格的形式,表现变与不变之间的关系。视觉的存在超越了影像的本质。
《不会消失的网格之消失的画面》:城市在改变,那些破旧的画面在不断地消失在网格之间。以纸质材料而成,保留了原本的元素,以现代方式完成工艺,在单色的画面上用绘画颜料涂抹原本的色彩,同时以“皱”的形式透视视觉的立体让影像当代化、立体化,力图作品的跨界完整性,展示影像跨界艺术的可能性。
作品《不会消失的网格之消失的画面》韩伟《不会消失的网格之界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切行为不能越线。
作品《不会消失的网格之界限》韩伟施德容曾任上海国盛集团和上海建材集团董事长、中国商飞公司董事、上海国际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理事长。现任国开装备产业投资基金首席投资官、董事总经理。中国企业家摄影学会副主席。
曾任上海市民政局局长、中国特奥会副主席、上海慈善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自年始,担任了上海特奥会主席29年。
作品《同一个世界》(展览效果图)施德容作品《同一个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是为全球1亿7千多万智障人提供参与运动的机会,使社会上对智障人的漠视和排斥,变为包容和支持、理解与接纳;给他们带来了超越国家、政治、性别、年龄和种族界限的快乐。7年上海举行了第十二届世界夏季特奥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万名运动员、教练员,以及4万名志愿者参加了运动会,26个比赛项目持续了十天,在上海掀起了人文关爱的高潮。
29年来,作者作为志愿者,每四年都参加在世界各地举办的世界特奥会,拍了大量的照片。希望更多的智障运动员像明星那样被看见,我们在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世界》,作者用在特奥会期间拍摄的人像照,每幅组成一幅作品。让我们在用另一个眼光看他们的同时也看到自己;你会看到每一个普通人,也看到一群不普通的人;你会看到自己,也会看到是不是属于自己的心。用镜子作为材料呈现人内心被所观的作品产生的不能平静的波动。
作品《同一个世界》(展览效果图)施德容沈忠海影像收藏家、影像艺术家。原资深建筑媒体,城市影像创作者,擅长从建筑存在社会中的历史、人文价值、建筑设计的学术角度,用影像艺术的方式记录建筑的“生长”以及建筑与城市的共生状态。以建筑专业理性的角度,用影像艺术的方式记录了城市更新发展。
研究摄影工艺史的发展,收藏城市、建筑历史照片;以摄影史、建筑史跨界进行影像研究与创作;以古典手工工艺的实践不断探索摄影展示的可能性。嬗变系列艺术指导,参加嬗变2、3、4展。
作品《城市表皮》
由张制作在金属介质上的影像拼图而成。
繁华的都市已演变成水泥森林,城市的肌理已被建筑的表皮覆盖。建筑的结构也是城市的结构。不知为知,知而先知,巧妙于古典工艺与现代工具之间使影像跨界有无限可能,一切如同一张薄纸。
作品《城市表皮》沈忠海作品《上海还是这样,上海已经不是那样了》年世博会前夕,上海整个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外滩滨江也是一个世纪内第三次进行改造。
作者以建筑摄影家的身份,拍摄这组纪实作品,让时间戛然而止在与建筑材料相互关联中含义深刻。这样展现影像的方式一定有学术及哲学意义。之所以选择纪实,是为了更多的理性观看。
作品《上海还是这样,上海已经不是那样了》沈忠海展陈方式上,装置被大量运用,其本身已经介入了对当代各种社会议题的讨论,并且在表现手法上更多地从简单的技术层面进入了有效的探索空间,从而更好地将艺术家的观念通过和社会的对话进入当代生活——自然也就在现实与魔幻现实主义之间,搭起了似乎不可能的桥梁。吴建斌
阳光控股集团全球合伙人、执行董事、阳光城集团执行副总裁,工商管理博士,小说家,自由摄影,人文纪实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企业家摄影学会副会长,企业家摄影协会(深圳)执行主席。
年5月起,作者来到上海住在杨浦区。专注于拍摄这里老弄堂里的百姓生活,一拍四年。四年下来,许多老弄堂里的百姓已经全部搬走,多处已经被围起来或被拆迁。这批影像可谓弥足珍贵。年,出版了《老弄堂里漫步》一书。
作品《上海老弄堂里的百姓生活》吴建斌创作者自述:家虽然搬了,记忆却没有搬。“邻居”在叙述那个时代,那个充满“吃百家饭,远亲不如近邻”的时代。用三扇门,六对窗十八幅老弄堂的作品组成装置,以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画面讲述着那个时代的故事,以跨界影像的展现方式,更接近于生活,触景生情。
装置作品《邻居》(展览效果图)吴建斌许海峰澎湃新闻视觉影像新闻部总监。
本次参展作品给我们带来的是一种透视心灵的回忆。那些曾经被当作奢饰品,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爷爷奶奶的家宝,在时代的变迁中渐渐失去。终于,我们又见面了。铝合金银底怀旧的色彩克制了视觉流失,它们回来了。
作品《空房间》许海峰摄影师自述:这是为了抵抗遗忘的摄影。
城市在变,这是抽象的描述。变化,具体而又可观的,远处优美的天际线;细微又可感知的,各自头顶上一小片天地——家的嬗变。
曾经的万家灯火,人去楼空。新的,一切未知。
这些空房里的“遗之物”,它们的出现,自是一座城市发展变化的证据,它们的再现,使得我们有机会再次审视和检阅“物”自己和主人的命运。
王骅
曾在年-0年间持续拍摄上海,年-年从事摄影教育与商业摄影,年起任上海相机摄影博物馆馆长,上海市摄影家协会理事。嬗变项目发起人之一,连续4次参加嬗变展,为嬗变项目的艺术指导。
本次参展作品《90年代的朋友圈》,是将90年代拍摄的近张上海图片分以9个黑白电视机滚动播放。作者在对90年代拍摄上海的几百卷底片的梳理过程中,发现当时无目的化的拍摄心态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