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40年前首创了“大包干”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一直有“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的美誉。小岗村隶属于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冒着极大的风险,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那么,时隔多年,如今的小岗村怎么样了?当年的“大包干”带头人还有多少健在?如今生活怎么样?年11月,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入选名改革开放杰出贡献对象。小岗村也入选中国十大名村之一,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1、18户农民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手印
年冬,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纸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实行农业“大包干”,从此拉开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这18位带头人的红手印催生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彻底打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我国农业发展越过长期短缺状态,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大包干”契约作为改革开放珍贵文物,陈列在国家博物馆,彰显了小岗村作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和中国改革标志的历史地位。
40年过去了,“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立华说,当年搞“大包干”只是为了能吃饱肚子活下去,而现在过上的好生活是当时“想都不敢想的”。当年的“生死契约”,签订的地点正是严立华家。那时他家的茅草房,是全村极少拥有两进屋子的“豪宅”。现今,这房子是村里唯一的一栋茅草屋,已成为见证那段历史的旅游景点。
2、大包干纪念馆和小岗村档案馆
年11月9日,安徽省、滁州市和凤阳县共同投资多万元在小岗村动工兴建大包干纪念馆。该馆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建筑学家齐康教授进行整体设计。大包干纪念馆建筑面积平方米,包括展览室、报告厅、门厅、餐厅和相关辅助设施。展览馆共分溯源、抉择、巨变、崛起、关爱等五大部分,全面介绍了大包干发生、发展的历程。据报道,大包干纪念馆建成后,每年接待国内外参观者约80万人次。
小岗村档案馆建筑面积平方米,全框架结构,为明徽派风格建筑。该馆集村务行政、档案图书、科技培训、涉农信息、文化娱乐等为一体,功能设置主要为档案室、图书馆、接待室、电教中心、行政办公区等。
3、现在的小岗村怎么样了?
现在的小岗村,村民的住房从当年的草房,到后来的瓦房,到预制板做屋顶的平房,再到现在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楼房,房屋已经是第四代了;过去是挨饿讨饭,现在村民讲究的是健康饮食;路从最早的泥巴路,到砂石路、水泥路,再到现在的沥青路;出行则是从原来的靠两条腿,到自行车,再到现在70%左右的村民家庭都拥有私家车。
如今的小岗村,村里的基础设施到位,环境美化、道路硬化、自来水天然气都已入户,幼儿园、学校、敬老院一应俱全。另外,每位村民自近年起,开始收获集体资产的收益分红元。
作为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严金昌老人说,小岗村如今上上下下已经形成了共识,就是农业要发展现代高科技、高产农业,同时利用小岗村的品牌发展旅游业,再就是招商引资办工业。“现在已经有了规划,提出了‘三年大提升’的目标。这三步我认为很正确,只要能做到不是‘说在嘴上、写在纸上和挂在墙上’,而是落实在行动上,小岗村就大有希望。”
4、18位大包干带头人健在的还有10人
如今,18位大包干带头人健在的还有10人,最年轻的也到了71岁,他们有的开启了新事业,有的踏实享受着儿孙绕膝、颐养天年的幸福。小岗村第一书记说,这些大包干带头人,是国家的宝贝,更是小岗村的宝贝。“我们要做的,就是传承好他们的精神,凝聚共识,让小岗村越来越好。”
如今71岁的严宏昌说起往事时滔滔不绝,思路清晰,就像昨天的事情。他很注重仪表与形象,梳背头、穿皮鞋,天气暖和时,解开棉服,里面是黑色的西装。严宏昌有自己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