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中国智慧构建新型对话新格局下的跨文

专家白癜风 https://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当下,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面临诸多挑战,在这种情势下,更加呼唤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共融,展现充满希望的文化价值观。因此,文明互鉴、文化交融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基础,“和而不同”才能促进全球艺术交流对话和文化理解。如此,一系列带有“全球含义”的展览现象值得我们认真观察。

究竟应该如何实现自主策划中西方艺术交流展?中国文化如何在国际传播中找到同频共振的对话语境?如何针对不同展览定位进行在地性的策展,以推进观众参与度?在新的艺术生态下如何兼顾多元诉求,创造性地整合多方资源,主动构建新型的对话?新冠肺炎疫情与新的世界格局背景下,一些跨文化与跨领域的策展实践,或许可以带给我们新的启示。

自主策展展现“可视的艺术史”

▲“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世纪至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展厅现场

中国人传统认知中的展览形态一般为“精品展”,也就是非常珍贵的文物或艺术品的汇集。虽然这类精品展可以给艺术史研究学者提供第一手材料,但从策展层面来看,很多展品并没有被激活,因此也很难真正进入观众的认知。对此,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提出了“自主策展”的概念,他认为,自主策展尤其是跨文化领域的自主策展,首先要解决的是展品——如何激活它?一是用声、光、电影、空间方式将展览展示变成叙事,去“讲一个故事”;二是强调学术研究的重要性,以及从研究到应用的转化;三是注意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形式是为了解决内容的问题而产生的。最终还是要通过展品所释放的能量与观众形成共情、共鸣、共享。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展出的“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世纪至16世纪中国与意大利的跨文化交流展”,便以别样的展示思路与目光,展现出“一部可视的艺术史”的空间逻辑。展览打破了以往单向的东西交流和文物对比,呈现出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双向“互动”。如在织物部分,素纱单衣、“长寿绣”丝绵袍等西汉织物与来自庞贝的“花神芙罗拉”壁画、古罗马人物雕塑共同展出,显示出风靡西方的中国丝绸在这一时期艺术中的灵动表现;以文物与影像相结合的方式,展示马可·波罗的行囊,使观者真正沿着“波罗们”的足迹,目睹一部13世纪至14世纪的“空间游记”。如何将碎片一样的文物及比较抽象的历史研究转化为公共性展览?策展团队将文本同实物、图像一起构成完整证据链的做法也是该展览“将研究过程作为展示方式”的一大体现。它以图文互证的方式尽可能扩大观者的历史视野。正如该展总策展人的李军所说:“‘物’的流动背后是‘人’的往来,为什么在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中会存有一件中国德化窑的瓷器?14世纪意大利绘画中的圣母又为何身穿饰有东方纹样的丝绸?通过揭示这些艺术现象间的联系,并从物质文化角度思考问题,就能够在‘物与物’的影响中呈现出一个‘人与人’的故事。”

显然,借助学者和博物馆灵活策展的方法,是实现自主策划中西交流展的重要方式。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历史研究和博物馆的空间设计往往偏向于理性思维,但公众的接受则更需要一种感性的设计,这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讲述图像的故事,实现一种可视艺术史的空间展示,最大程度上达到一种平衡。

由点切入寻找同频对话的语境

▲“闲步观妆—18世纪、19世纪中国平板玻璃画展”线上虚拟展厅

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刘希言看来,跨文化展览的叙事方式可分为“大故事”和“小故事”,大故事兼顾全面,可勾勒文化交流的路径和整体面貌;小故事由点切入,可反映跨文化交流的一个侧面。对青年策展人来说,后者在研究深入和实际操作上更具发挥空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项目的“闲步观妆——18世纪、19世纪中国平板玻璃画展”便是由一件尘封许久的画作《水中楼阁》引发的一场“玻璃画之旅”。展览以玻璃画的“小故事”为切入点,在梳理玻璃画技艺历史的基础上,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