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俗话说“书中自有黄金屋”。7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亚洲书迷盛会——香港书展吸引百万书迷们前来;深圳也在香港书展开幕的第二天,举行了第28届全国图书博览会。那么我们怎样可以从一堆“书”里找到其中的商业价值呢?
每年7月,香港书展已成为华语文化阅读界的一大盛事。因香港的独特背景,使两岸三地的出版商可同时参展,亦吸引部分来自东南亚和其他国家的出版商参展。的书展以“爱情文学”为年度主题,聚集全球37个国家及地区逾家参展商,规模更是历年之最。据主办方香港贸易发展局副总裁周启良指出,年书展破纪录的参展商总数较年上升1.5%,新增奥地利、爱尔兰等4个国家的参展商;同时还预计入场人次将会突破一百万。
图片来源网络
事实上,相较于国内书展主办方大多为地区文化主管机构,香港书展偏于商业贸易的香港贸发局打理操持,是专责推广香港对外贸易的法定机构,服务对象包括以香港为聚集地的贸易商、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而每年举办国际珠宝展、家用纺织品占、建筑装饰材料等不下几十个展览。与国内书展相比,它有明确的商业意识和运作策略,减持亲民路线,近年来还积极在商业和文化间取得平衡。
随着内地对全民阅读活动的推广,各地举办书展的热情高涨,除了上海书展和今年崛起的江苏书展及转型成功的数博会。书展举办的基本模式几乎是讲座+展览+图书销售,但因大部分书展的重要活动都是由政府出面设置,令书展的官方色彩浓厚;同时参展的出版社更多是围绕推介新书而举办读者见面会,在动机上会更加急功近利。这也是内地书展难以突破香港书展的原因之一。
图片来源网络
在香港书展里,主打的还是香港本地出版社,尤以是占香港出版和销售额一半以上、有中资背景的联合出版集团,其旗下的香港三联书店、商务印书馆等十来家出版社站位均占据书展的重要位置。此外,一向以务实著称的香港人,来书展不仅是为了能看到各路明星名人,书展上的图书至少打八折销售,因此对于动则上百元的暑假来说可是蛮有吸引力的。有调查指出,香港市民到书展上的平均购买额是八九百港元,而全年用于图书的消费约两千港元。
其实,书展的真正意义是文化的传播。在身处图书购买方式愈加便捷的时代,当下书展的最大价值已非卖书,而是文化交流与发声平台;在“共享经济”的趋势下,文化更该扮演交流分享的角色,让更多读者、更多好书聚集在书展大平台上,最终还能释放出最大的文化创意能量。
编辑:吴雅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