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传播人类文化艺术的重要媒介。即使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传统的博物馆形式仍以其独特的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中国,大多数博物馆仍固守单一的展示模式,以陈旧阴冷、昏暗闭塞的厅堂作为展示场地,忽略人性化的设计细节,使博物馆失去了其应有的魅力。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的藏品陈列,都只是简单地将物品摆放出来供人观赏,很少有充分考虑到每一件藏品的价值和内涵将其进行充分的陈列设置,而如果一个博物馆展览形式过于单调,容易让观众产生“博物馆疲劳”的现象。所谓“博物馆疲劳”就是说人在参观的过程中出现精力耗竭,注意力涣散,产生疲劳感的一种现象。
正如全球化浪潮席卷人类社会不可避免一样,博物馆建筑的定位正逐年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从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对藏品负责的心态到现代博物馆对观众负责的服务标准,博物馆不再仅仅是一个收藏中心、研究机构,更确切的说,它是一种传播知识的学校,或提供娱乐的场所。而基于这种功能的微妙转变,在当代的博物馆建筑设计中,环境心理学方面的研究也显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张达利-大象空间设计的喀什市老城保护综合治理纪念馆,就作了很好的诠释。灵活地将环境心理学要素为已所用,将该纪念馆打造成了一个优秀的观展建筑。
场景高度复原,远观不如亲临
喀什市老城保护综合治理纪念馆于年9月建成,集展示老城改造保护建设成果、总结推广改造保护综合治理经验于一体,向世界呈现喀什市老城区改造保护的智慧结晶。
张达利-大象空间在喀什市老城保护综合治理纪念馆的设计中从老城记忆、危城掠影、民居往事、项目历程、新居新貌等十多个方面,通过“一户一设计”优秀手法的场景展示、新居新貌建筑工艺的还原、特色街区的实景拍摄进行了真实的场景复原。突出特定的情节和场面,能够让参观者的思想、情绪受到所处环境的深刻影响,从而产生直观的、真实生动的感受,加深对展览馆的认知和理解。
在博物馆参观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设计细节都会进入观众的记忆系统,与大的空间感受一起,共同组成对空间的不同层次的感受。因为设计细节与视觉、触觉甚至听觉感受相关,所以它能够填补整体感受的空隙,使参观者的体验更加完整和丰富。
生动地场景画面不仅能够吸引观众,而且能够让观众真切感受到逝去的年代和特定环境,使之印象深刻。让这个展馆非常富有故事性,具有视觉冲击力,深刻地打动观众的心理。张达利-大象空间采用这种复原展示的环境艺术手法可以让整个参观的过程成为体验的过程,令观众身临其境,切身体验。从而更有效地传达展示信息。
科技创新应用,趣味体验拒绝‘守旧拘束’
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了高科技时代,场景复原也由“实”走向“虚实结合”,展示手法也更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
张达利-大象空间在喀什市老城保护综合治理纪念馆的场景复原过程中不局限于“形”的相似,更是以科技的创新应用来带给观众惊喜。在此案大象空间应用了地震投影、声光电等手段,通过对观众视觉、听觉等方面的感官刺激,让人们在虚拟的场景空间中体会真实情感的碰撞,从而加深对场景展示信息的深刻理解。
现在场景复原的技术正在朝着多样化,综合性叠加方面发展。更多的新技术可以运用到复杂的场景复原当中去,让观众在与情景互动的时候增加真实感,更加呈现一种氛围营造和互动体验。舒适的展陈方式可以增加观众停留的时间,富有故事性的场景复原更加让人们流连忘返,记忆深刻。
大象空间设计师运用技术手段和创意策划为展馆赋予更多内涵,通过对喀什市老城保护综合治理纪念馆场景空间形态的比例、尺度、体量、材质、光与色等的改变和塑造,使得观众从视觉、听觉、触觉等的知觉层面接收信息,向心理层面递进,从而引起情感的变化。体验是一种由有形层面的展览、设施、空间以及无形层面的氛围、服务所共同给予观众的综合感受和体会。让观众走入场景和事件,参与到其中,让新技术和人产生互动,真正为展示服务,改观众被动“参观者”的身份为主动“参与者”,极大地调动观众积极性,使场景复原空间具有艺术化、现代化、个性化、人性化的特征,强化了互动参与性,建立长效持久的关系,增强艺术品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实现“有效传播”的目标,真正杜绝“博物馆疲劳”。
张达利-大象空间“无创意,不设计”
设计始于人类的需求,在炫目的概念、创意、突破、解构之后,设计必然回归需求的本源。张达利-大象空间从盲目追随形式主义和技术手段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寻求不同于传统写实场景复原手法的更多元化的展示手法,让展馆场景复原空间在具备独特性的同时,又不失秩序感。使整个空间更有感染力,更符合参观者需求,产生共鸣,从而实现信息的最大化传播目的。
展馆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传递交流的一种时空平台,它能通过科技与时代的结合,体现出时代的脉络、特征、精神、以及文化观念,使参观者更好地融入其中。因为人与空间环境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的心理活动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的行为。所以,在进行展馆设计前,我们必须要明确了解人对空间的需求,并以此创造出更具实用性、更加人性化的展馆空间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