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网讯(记者林倩雯)昨天,扬州博物馆库房内,一位工作人员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正在对一面铜镜进行影像采集。这是扬博正在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件定级文物建立数字化档案。这些档案将为文物保护提供资料支持,同时,在未来展示中,将成为观众与文物实现“零距离接触”的载体。
出于保护的需要,博物馆里的文物总是和观众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怎样才能让文物“走出来”,真正实现与观众的“零距离”?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为这些古老文物建立数字化档案,就是一条重要途径。
记者昨天在扬州博物馆库房看到,专业的数字化采集团队正在紧张工作中,现场分出两个工作区域:一个区域负责拍摄文物照片,另一区域负责对文物进行三维立体影像制作。“数字化采集包括两方面内容:纹理和模型。”数字化采集相关技术人员介绍,这两个区域就是纹理、模型的采集区域。摄影师介绍,每件文物至少要拍摄张照片,确保文物的每个角度和细节都被捕捉到。
当完成前期纹理和模型采集之后,技术人员再使用软件,将这些照片拼接起来,使得文物最终呈现出立体影像。按照目前采集的精度,完成后的文物影像可对实物实现1:1的还原、再现。
“对这些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为它们建立自己的‘个人档案’,是为了尽可能地保护文物的信息、形态,如果未来其有损坏需要修复,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资料。此外,展厅内文物数量有限,对这些库房内的文物进行数字化采集之后展出,可丰富展览内容。观众可通过电子显示屏,近距离观察这些文物,甚至可放大观察,纤毫毕现。”扬州博物馆保管部主任庄志军介绍,全部的数字化采集工作预计需要数月完成。
据透露,等到时机成熟之后,扬州博物馆将在二楼大厅内设置电子显示大屏,展示这些馆藏珍贵文物。届时,观众可真正实现与馆藏文物“零距离”。
现场揭秘
一个瓶子多次旋转完成拍摄
纹理采集
现场搭建了一个简易的小型摄影棚,扬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取出文物放置在旋转台上后,一名工作人员将直角尺放置在旋转台上,接着以每次约30度的角度旋转转台,一名摄影师负责拍摄文物每个角度的照片。
在拍摄象牙镂雕人物塔式瓶时,由于这件文物由瓶盖和瓶身两个部分组成,工作人员首先将瓶盖直立,度拍摄完毕后,再将瓶盖横卧,水平度旋转拍摄;然后再将瓶盖垂直旋转度后,再度旋转拍摄,接着再水平旋转度,度旋转拍摄,至此,一件瓶盖才终于拍摄完成。接下来的瓶身也使用了同样的方式拍摄。
模型采集
一名工作人员手持三维激光扫描仪,对文物的外部形状进行扫描成像,文物的长、宽、壁厚均可准确捕捉。记者到现场时,工作人员正在对一面铜镜进行采集,只见铜镜的立体影像渐渐在电脑上成像,接着,工作人员将其翻面,铜镜另一面的影像也完整呈现到电脑上。
另一位工作人员则使用电脑软件,将正反两面衔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难点就是要把每一个点位都对准确,正面和反面要完美衔接。两面还简单一些,如果是复杂的文物,需要对四面甚至多面进行采集,拼合的难度就更大些。”工作人员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