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展览上海交大博物馆邀您云上共赏

北京白癜风哪治的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俯仰天地间,乘物以游心。年9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博物馆共同策划的“品物游心——中国文人的生活与艺术”展览在上海交通大学博物馆拉开帷幕。时值交大建校周年,展览精选了件上海博物馆馆藏,再现我国历代文人的文房之志、艺文之作、格物之趣、燕闲之乐,让观众一览其“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种种心性与雅趣。

展览概览

展览选取“幽斋栖志”“艺文寄兴”“格物得趣”“燕闲怡情”四个维度,通过读物与情景再现相结合的方式,展现了中国文人的风雅生活与精神旨趣。此次展出的件/套文物涵盖家具、文房用品、书画、古籍、陶瓷、漆器、玉器以及仿古青铜礼器等各个门类。

第一单元

幽斋栖志

士人之天地或广于一川秋水,或狭于门前燕过,但无论空间如何转变,其志不迁。一方小斋,是士人人生大部分时光度过的地点,书斋里的一切皆可说是其喜好与所寄:大到桌椅床榻,小到文房诸器,无有一处不述其所志,寄其所亲。案几之上,笔研之间,风光无限。

第二单元

艺文寄兴

古代文人雅士与山水为邻,以兰竹为友,琴书为伴。一方面将自然万物的风节比德自己的风节,将自然中的风雅潜化成自己的风雅;另一方面又将这种心灵上的感受融入笔端,寄情于物,通过艺术创作来抒发个人之情怀,聊以自娱或以此明志。文人的心性化追求,形而上的心灵意味,在写实与写意之间追求平淡的艺术品格。“君子以文会友”的内涵得以充分发挥。今人亦可从文人的“文心”中,体悟古贤之性情,追仰诸君之品格,关照自身之心灵。

第三单元

格物得趣

自宋代金石学兴起之后,品古之风大盛。文人对器物的玩赏成为风尚,尤其是出仕的文人掌握着收藏、品鉴的话语权。同时,文人将古物收藏进一步扩大到古器物的功用、陈列与日常生活等方面,以之营造文人的雅致生活,从而获得“物我互观”、怡情养性的审美享受与实际功能。此外,文人收藏的门类也在不断扩展,除商周彝器、古玉器、唐宋名瓷等古代遗物,各色铜、漆、竹木诸器及赏石清供等时玩也颇得文人青眯。

第四单元

燕闲怡情

承载着文化使命的士人在修身与经世之学外亦有着更为多样的人生旨趣。作为一个有灵性的群体,对千山水自然之趣的追逐与对日常悠闲生活的沉迷远胜他人。在一闲朗日子里,或携琴访幽,焚香而奏,曲动山林,风过燕啼。或晤友山堂,烹茶温酒,依水流觞,谈玄讲道。茂林修竹为友,清流激湍为伴,乃人生之乐,而时时得以伴随左右的琴、棋、香、花、茶、酒则美意更添。

为配合展览主题,营造文人生活意境,此次展览的形式设计提炼了传统古建和装饰纹样的元素,借鉴江南园林造景之法,并复原了古代文人书房、亭台等场景,更有一隅小园错落其间。步入展厅,观众穿梭在白墙黛瓦之间,竹影徐徐,叠石参差,相映成趣。

文物精粹

黄花梨夹头榫画案

明(-年)

长厘米宽69厘米高82.5厘米

庄氏捐赠

黄花梨是品质极高的一种硬木,是明清时期高档家具的重要用材,其优点是木质细密,木性稳定,不易变形、开裂,纹理、色泽高贵典雅。

夹头榫是在腿足顶端出榫、开槽,栽入案面大边,嵌夹牙条,将面板、腿足、牙条三者紧密地连为一体,能很好地将案面承重导向腿足。这种榫卯结构源自建筑结构中的大木梁架,早在北宋时期的家具上已有成熟而广泛的应用,其优点是不易松动,经久耐用,故为明清时期案形结体家具所常用。

从牙头的形态和隐起的灯草线来看,此案注重细节的表现,讲究比例的协调,具有古典而清新的美感。雕饰仅见于牙头部位,连接牙头和牙条的圆珠纹的设计,有利于牙头两翼的坚固,巧妙而有新意,具有独特的装饰趣味,除此之外,别无赘饰。

陈洪绶铭端砚

明(-年)

长16.5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

长方形抄手式,砚堂微凹。砚的左侧有行书铭:“吾身与子惜如玉,慁之金谷则取辱。老莲。”书法骨气洞达,流畅自然。

陈洪绶(-年),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工画,亦善书法,能诗文。砚身还有多篇他人题铭。

砚上题铭始于汉代,经唐宋的渐兴,于明清时至盛。题铭往往表达文人的认知、感悟、志向等思想情感。此砚上的题铭抒发了陈洪绶视金银钱谷、高官厚禄为耻辱的清风亮节。

郑燮盆兰图轴

清(-年)

纸本水墨

纵厘米横50厘米

款署:“寄君珍重此瓶盆,别后相思要细论。留得春风满天地,自饶兰子与兰荪。去范县后途中却寄龙舒刘年兄,板桥居士郑燮。”钤:“扬州兴化人”白文长方印,“郑燮之印”白文方印。

郑燮(-年),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十年(年)举人,乾隆元年(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郑燮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书不泥古法,自成一体,他将汉八分书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极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此幅《盆兰图轴》,瓶盆简笔勾勒出轮廓,略作皴擦,绘兰花两丛,盆中种兰,瓶中插花,浓墨写兰叶,纵逸多姿,错落有致;淡墨画兰花,花心用浓墨勾点,虚实相间,幽香雅秀。在构图上,两丛兰花相互呼应,题款的安排打破了画面左右匀称的构图,别具奇思,不落俗套,极富文人意趣。

镶嵌几何纹方壶

战国晚期(前4世纪中叶-前年)

高46.5厘米腹边长24.8厘米

壶是盛酒的器皿,这种形式的方壶是战国时期(前年-前年)比较流行的式样。自春秋晚期(前6世纪上半叶-前年)以来,青铜器的表面装饰有很大的变化。在构图上,除了传统的两方连续构图外,比较多地采用了四方连续的构图,甚至出现了以绘画形式表现的人物生活画面;在工艺上,除了传统的铸造方法外,还运用了鎏金、错金银、镶嵌和彩绘等新的工艺。所以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表现出更为注重其装饰性而忽略了它们本来所具有的礼器特性。这件方壶主要采用了镶嵌的装饰工艺,用盘卷的红铜丝镶嵌在器表方形或三角形的几何图案中,将绿松石镶嵌在这些图案周边绳索形的条纹中形成界栏,从而达到使这件青铜方壶表面色彩斑斓的装饰效果。

神面纹玉琮

良渚文化(约前-前年)

高21.6厘米上宽7.3厘米下宽6.6厘米

器呈棕褐色,近长方柱形,上大下小,内圆外方,分七节。外壁以四角为中线,各琢七组简化的神人面纹,二凸长棱象征羽冠,一凸短棱代表鼻子,双圈表示眼睛,制作谨严。

《周礼》有“黄琮礼地”的记载。玉琮在古代被用于祭祀、敛葬等,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从目前的考古资料可知,玉琮是良渚先民的创造,也是良渚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其上所饰神面纹是良渚氏族崇拜的神徽,对三代青铜器纹饰产生了深远影响。

云上观展

扫描下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