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摄影/新京报记者王远征
年10月28日,深秋的气息、午后的树影都令美术馆后街上偏安一隅的77号文创园,看起来更加的隐秘。但这份隐秘,很快就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而被打破了。
是马可带着她的无用展览又回来了,在无用11岁生日、无用生活空间三周年的好日子,由她与她的无用团队策划的“不忘来时路——中国百年鞋履展”终于启幕。一年一度的聚会、一年一次的会面,许久未见的马可依然是一样的麻花辫、一样身着略厚实一些的无用品牌棉服,脸上露出了点点谦逊的微笑,不停地与她许久未见的老师、朋友打着招呼。
“不忘来时路”
选择在无用空间三周年之际做名为“不忘来时路”的鞋履展,是马可无意之中完成的有心安排。
过去的一年里,她曾经做了两次具有“回归”意味的展览。四、五月里面的《无用之土地》,她策划展览了令她闻名遐迩的“无用之土地”,十年来,虽然北京无用空间的土壤、灯光、色彩,都与十年前巴黎时装周上的光怪陆离的环境不尽相同,但马可依旧用它表达了想要唤回“内在神性”的思考及号召。
十月无用“生日会”上的这次鞋履展,展厅里多双民间搜集来的手工鞋履,“流淌”排列在印刻着年代标志的镜面上,形成一条时间长河。顺着这条“河流”自上而下流淌,看到的是百年来民间手工鞋履的演变进程。
而这条长河同样记录着马可十几年来对于要做“无用之事”、对于民间手工艺传承、发展的事业初心的坚持。“不忘来时路”,看起来也像是一个行者的自勉。
拳拳传承心
之前的几次采访里面,马可说自己是一个崇尚一生只做一件事的人,她会一直坚守一名服装设计师的初心,具有社会责任与文化立场。她为衣装背后的中国气节和风骨而设计,为“创建一个能向世界传播中国精神价值的民族原创品牌”而努力,二十多年来,初心不改。
这份初心有一部分被她灌注在无用品牌的设计开发上,另外一部分则被她与她的“同道者”——无用团队定位在“中国民间手工艺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之上。
“我相信所有人内心里面都还是知道认同传统手作的好处的,只不过,现在大家都慢不下来,都是被追着快跑的。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一点努力,将这些工艺寻找到、至少留存一部分下来,等到以后有人想要寻回、用到这些工艺的时候,好歹有迹可循。”
马可谈及无用为什么要坚持做民间手工艺的调研、保护与开发时,语声娓娓,不紧不慢。
与同道人做快乐事
三年前,时尚顾问马丁·勒何波尔(MarineLeherpeur)在评价马可做无用时,言语犀利地指出——中国人现在的消费观太过疯狂,就像法国的昨天,而马可做“无用”,更像是在做道德项目,为这个国家输入她自己认为是正能量的价值观。
三年过后,马可与她“与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的场所”——北京无用空间无疑是做到了令“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一点的。不止是这次的百年鞋履展,“寻衣问道展”、手做油纸伞展,诸多具有中华文化趣味的衣物、器物,都会通过马可与无用团队的征集、选择、整理展现在公众面前,传递着马可的理念。
在“不忘来时路——中国百年鞋履展”展览开幕的前夜,马可与30多名无用生活空间的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都聚集在了展厅,在“鞋履长河”的镜面边,他们做了一个有趣的游戏——寻找到了属于各自的年代对位站立,马可站在了中段靠后的70年代的那一排,年龄最小的一位90后志愿者站在了最后,半开玩笑地说:“我开始的地方怎么都快没了。”
“谁让你年轻嘛,你错过了之前90多年的历程,但后面要你来填补。”马可轻笑回答。在她看来,无用精神本身就带着传承传统文化的“大道”,它的延续、发扬,或许本就是文化传承的另一种形态。
在传承中创新
新京报:在无用品牌11年,无用空间三周年之际,你选择以“不忘来时路”为题做百年鞋履展是否有一些深意?
马可:想做鞋履展已经很久了,但鞋履展其实是比较难做的,因为它们与日常生活太密切了,因为太平凡常见,反而容易被忽视。
而我一直以来都对贴近我们生活的项目很感兴趣。无用就是这样,越是民间的、生活的,被大家忽视的东西,我们越感兴趣。所以,我们今年4月份做完“无用之土地”展览后,大概用半年的时间做调研,查阅资料后分别去了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方,去一线寻访手工艺者,做调研,半年过后,我们才带着调研的成果回来,将它们展示给大家。
新京报:你们见到了这么多的传统手工艺,有没有尝试将它们与你们当下制作的无用产品做结合,在传承中创新?
马可:当然会有。我们做每一个展览的调研时都会思考,如何把传承用在产品上。以此次的手工鞋为例,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在做手工鞋产品的研发了,当然,我们生产的鞋履分类没有那么繁杂,主要是分季节,春夏轻便舒适比较重要,而秋冬第一重要的是保暖。
新京报:你怎样看待手工艺之于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大家的反应又如何?
马可:首先我们需要承认,手工艺记录着中国几千年生活历史的工艺,是温暖的、有生活感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所以,将其传承下去我们认为是非常有意义的,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体现。
谈到大家的反应,我们发现许多发达国家的人对于手工艺、手工艺产品非常感兴趣。他们认为这些工艺是奢侈的,因此也特别希望我们能够到他们那里去展览,展现一些他们不了解的、一个从未见到过的中国。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周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