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所以年伊始,
选择的第一个打卡地既是——《中国农业博物馆》。
全国农业展览馆和中国农业博物馆是两块牌子、一个机构。
10号线地铁的“农业展览馆站”,
就在农展馆南北两个大门的中间,非常方便。
中国农业展览馆农展馆占地面积43公顷,
拥有10座具有民族特点、中西合壁建筑风格的展馆,
和1座现代化大跨度展馆。
今天参观的是《中国农业文明陈列馆》展厅,
位于东北角的2号馆内。
《中国农业文明陈列馆》展厅走进展厅,迎面是一组巨大的雕塑。
没有说明。
我只能认出左边第二个是炎帝,也就是神农氏。
其他的只能猜是黄帝等远古诸神了~
工作人员说,
想要听讲解,必须是团体预约才可以有~
河姆渡遗址场馆内搭建的河姆渡人生活场景。
距今约七千多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
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已拥有较为发达的耜耕农业、养殖业,
并发明了干栏式房屋建筑技术。
这种建筑以竹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分为上下两层。
下层放养动物和堆放杂物,上层住人。
还可以防震。
干栏式建筑适合那些居住于雨水多、比较潮湿地方的人。
主要流行于广西中西部、云南东南部、
贵州西南部和越南北部比较偏远的地区。
新石器时期饲养的六畜三字经有云: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看到这幅图,才知道,原来在那么遥远的新石器时期,
人类就已经驯化了这六种畜类。
协田耦耕夏商至西周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农作物种类增多。
需要开垦更多的土地,来种植农作物。
统治阶级把奴隶编为组,协同劳作,提高生产力。
两人一组的叫做“耦耕”;
三人一组的称为“协田”。
汉代二牛抬杠二牛抬杠,是汉代时推广的一种耕作方式。
耕作时,一人在前牵牛;
另一人坐于两牛之间的“杠”上,脚踏辕犁,
控制犁铧入土深浅。
另外再有一人在后面,扶持犁把,掌握平衡。
汉唐时期引进的果蔬这个柜子了,展出的是我国汉唐时期引进种植的水果蔬菜。
杨桃也就算了,属于南方水果,并不是全国的日常水果。
没想到的是,
原来我们平常吃的黄瓜、西瓜、葱、蒜、石榴和葡萄,
居然都是汉唐时期从国外引进来的~
明清时期引进的蔬果这个柜子里展出的,是明清时期引进种植的蔬果。
我是北方人,南瓜,土豆、辣椒、西红柿,
都是日常的蔬菜,很熟悉了。
菠萝也没少吃~
可可就是巧克力糖的原材料,也知道一些。
不过这个番荔枝是个什么东东?还真不知道!
问了下度娘,原来是一种热带水果。
在中国浙江、台湾、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等省区均有栽培。
不知道味道如何?哪天有机会去尝尝~
不过看完这两个展柜,不禁猜想~
在汉唐以前,老百姓日常吃的是什么菜蔬?
陶朱公养鱼经陶朱公,即范蠡。
拥有多个身份:越国上将军,齐国丞相,商圣!
范蠡与文种拟定兴越灭吴九术,“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用20年时间,助越灭吴,成就越国霸主地位,
退隐江湖后,自号陶朱公,下海经商。
期间三次成巨富,为救助贫困,三次散尽家财!
被奉为商圣,乃我国儒商之鼻祖。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曾化名鸱夷子皮,经营渔业和贩盐。
估计这本养鱼经,就是那段时间写成的吧。
徐光启与《农政全书》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
所以历代掌权者对农业非常重视。
为倡导农业种植,
中国古代曾有三大农书被大力推崇,分别为:
北魏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
元朝的王祯撰写的《王祯农书》;
明末农学家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
李冰督建“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
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
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前)。
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
组织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
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至今灌区已达30余县市、面积近千万亩。
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
仍在一直使用、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新疆坎儿井坎儿井,是“井穴”的意思,创始于西汉,
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
是新疆特有的结构巧妙的地下渠道灌溉系统。
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多条,全长约公里。
坎儿井特点是:
把通常的明渠改为地下暗渠,
有效的减少了干旱地区的水分蒸发和渗漏。
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
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利用地形落差,实现了远距离引融化雪灌溉。
黄道婆黄道婆(年—年),又名黄婆、黄母,
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
在家乡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
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
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
由于推广纺织技术以及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
清代时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因为棉纺织品色泽繁多,
松江府在当时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
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
黄河流域农作物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养育了万千华夏子民。
黄河流域的农作物的丰富,是华夏民族富足的基础。
在展馆的墙上,用真实粮食种子填充在透明的塑料壳里。
显示该地域种植的农作物物种。
可惜,没有明确标签注释,
只看到了一排黑、红、白、黄等颜色不一、颗粒大小不等的粮食--
除了常见的小米、大米、玉米、小麦等有限的几种能认出来,
其他的是什么粮食,就不得而知了~
连成人都认不全,更别提小朋友了。
感觉这个知识普及的有点鸡肋~
逛完整个展馆,只遇到了不超过5个人--
大部分时间都是我自己在看。
据工作人员说,在寒暑假,会有家长或老师,带孩子们来参观。
平常就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