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的交流新的策展

这场在全世界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各国都是一次考验和挑战。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改变了我们思考世界的方式,也影响到我们观看世界的态度和角度。在疫情发生前,无论国际交往的密度有多大,都还是单向的、单边的,即便像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也还是全球局部的艺术汇聚,仍处在集中一地的景观化交流。

这种模式的发展是历史促成的,也是一个地区努力成为全球化艺术的代表的体现。它是短时间内集中式地搬运艺术作品到一个地方展示,这也是世界上大部分美术馆举办展览的常规操作。如果这是基于以往的状况自然而然所形成的,那么,今天就需要反思这种模式的利与弊了。它更多是物的位移和呈现,而不是内在的情感与语言的交流,它仅限于观看,而不是直接交流。可以说,这是基于观看的被动交流,或者说,作为展览,只是观看吗?不能改变一下思路来设想更多的具有活力的交流吗?

笔者认为,驻留这种形式需要仔细加以研究,需要对驻留重新认识和设计。驻留是艺术家最直接、最现场地体会一国一地的特殊文化环境的艺术方式,不是简单地住在那里、只管自己的创作。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单位中,还有换岗熟悉不同工作的需要,为的是让员工了解一个单位的整体流程和工作性质,有利于员工的全面发展和提高。驻留作为艺术家成长的一种方式,过去的模式都显得过于被动、局限,或者说是配角。但是经过这样大范围疫情的扩散和影响,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相互驻留的必要性和意义所在。

艺术家到一地和作品到一地的含义是不同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人性、人情的相互了解和共情。我们要倡导人与人——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的互动、互访,互换工作室驻留。这个施行起来也很简单,艺术家很愿意到另外的文化环境去体验、观看、交谈,这样的项目如果做到有序、有时间表、有系统、有计划地安排,它所产生的影响会非常深入。以往艺术家去国外参观、看展,往往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如果没有和具体的人和艺术家有面对面的交流谈话,就很难做到心心相印,相反,会以自己的猜想去看对方的作品,这不是仅仅阅读作品文字就能深刻体会的。在今天,长时间直接地面对面交往、聊天,更能加深人们的了解和信任。

国际策展人策划展览都要亲自访问艺术家,而且都是要去他们的工作室。为什么?就是要直接看到艺术家的状态,而不是书本上、画册上的那个无生机的图片。笔者也有这样的体验和经历,如果是和艺术家有过直接的交流,要比不认识艺术家只是单单从画册上看图片来得深刻、具体、形象和友善。

经历了疫情,我们不妨转变思路,来策划新模式的驻留艺术项目,应该说,这是一种对艺术和人文交流方式的重新思考。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作者系批评家、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