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杏花成片,绿柳如荫,实有颜色众生之美。所以古人一称大夫作杏林,一唤师恩为插柳。今天,我们展示“我和我的导师”专栏的第二篇征文,一起走进学生郭家良和导师张英泽的故事。
导师简介
(上下滑动阅读)
张英泽,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UniversityofColorado、南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国内外11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双聘院士。曾任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医院院长。现任医院名誉院长、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北省医师协会会长;《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杂志》总编辑,《JournalofBoneandJointSurgery》(JBJS)中文版主编,《中华外科杂志》、《中国矫形外科杂志》、《中国临床医生》杂志、《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和《临床外科杂志》和《Orthopedics》副总编辑。
张英泽院士一直致力于复杂骨折和骨关节炎的微创治疗及相关研究,积极倡导和推动中国骨科的创新与转化。获批主持国家重大成果转化项目1项(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共万元)、省部级以上课题40余项。主刀完成胫骨平台骨折微创治疗例,骨关节炎微创治疗余例。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第一主研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第一主研人),获省部级科技奖一等奖13项。年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年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万人计划”)
张英泽院士原创提出了骨折顺势复位固定理论、骨折仿生固定理论、不均匀沉降理论等十几项创新理论,研发了系列微创复位固定技术、器械和内固定物;完成了我国首次骨折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创建了世界上样本量最大的骨折流行病学数据库,文章以论著形式发表在Lancet子刊LancetGlobalHealth(IF=18.)。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余名。以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篇,其中SCI收录论文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0项、美国发明专利6项,进行成果转化,获批12项注册证。主编、主译学术专著42部,在德国Thieme出版社和Springer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5部。担任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材《骨科学》、全国高等医学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骨科学》和长学制规划教材《外科学》主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五年制本科规划教材《外科学》副主编。
征文展示
杏林插柳意,白袍谢师恩
作者:届博士郭家良
所在学院:医院
专业:外科学(骨外)
张英泽是我的老师,也是位医生。老师从事医学与教学工作多年,信仰坚定,初心不忘;对人宽厚,于己严谨;胸怀坦荡,知行合一。我随学在旁,医德耳濡目染,师恩敦敦教诲,从医一道愈发坚定,人生之路愈加明朗。
医者治病救人,师者传道受业,这俩职业莫不与人这一生息息相关——一个要你活,一个要教你怎样活。于医大三院骨科病患,张院士是值得称道的好大夫;随老师学习八年,除有专业技能的扎实增长外,也有老师很多不为人知却又难掩光芒的医事得以亲历,所以老师于我,更多了一份医德与人格塑造的情谊。
年4月28日,老师像往常一样随访危重症患者,在ICU病房,30张病床已聚集了各科室转来的危重症患者。老师走到病房门口,看到了门外守候的诸多患者家属,他们有的席地而坐,眼中噙着泪水,有的临窗而立怅然远眺。看到病人家属的百态人生,老师内心也不由得像被什么揪了一下似的,眉头皱起,便开始逐一询问每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情况。此刻我开始理解什么是医者仁心、什么是“但愿世间无疾苦,何惜架上药生尘”了。
进入ICU病房后,老师注意到一位护士正守在一位周身线束围绕的患者身旁,奋笔疾书,无时不刻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