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北京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年深秋亦是北京画院“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暨“中国传统绘画研究中心”成立后第七个收获的季节。
年,北京画院的这两个中心将工作重心放在最能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社会变迁的人物画。10月31日全天,百余位嘉宾分四个会场同时举行学术研讨会,56场高质量的学术演讲和深入的讨论,涵盖“齐白石与20世纪人物画”“人物画的传统与变革”“叶恭绰与中国书画鉴藏”。本次年会还特别召开了“中国人物画创作专题研讨会”。针对20世纪以来中国人物画创作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方案等问题,在与会专家的个人发言与圆桌讨论的过程中,各家之言与不同认知的碰撞,越辩越明。链接传统,面向未来,期待助力中国人物画创作的新气象。
Part1
齐白石与20世纪人物画
“齐白石与20世纪人物画”学术研讨会作为年会重要的分会场,集中了全国各地的30余位专家学者,分三个专题,举行了四场学术研讨会。
第一场由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主持;
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先生
第二场由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林木主持;
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林木先生
第三场以“丹青心印”为主题,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女士主持;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女士
第四场“大匠艺事”,涉及齐白石生平、交游、弟子等内容,由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吕晓女士主持。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吕晓女士
|齐白石与20世纪人物画|
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林木:
《齐白石人物画的无趣与有趣——齐白石人物画断想》
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林木先生
林木认为人物画是齐白石人生艺术的序曲;作为一个职业艺术家,人物画又是他“生意”的开端。作为“生意”,无趣的人物画为齐白石带来过经济上的转运与得意;作为一个优秀的文人倾向的专业艺术家,齐白石不喜欢他的无趣的人物画,至少不太喜欢他的这种趣味不多的人物画,这是他宣称40岁以后不画人物画的根本原因。因为不太喜欢,又因为“生意”的需要,不太在乎也不太愿意在人物画上下更多功夫的齐白石,经常拿各种现成的画稿,自己的,古人的,学生的画稿乃至儿孙辈的代笔去敷衍苦苦索求的顾主;也因为不太喜欢,不太在乎,齐白石甚至不惜直接表达这种敷衍的态度,这与他反复钻研一变再变的花鸟草虫画与他“胸中山水奇天下”的自信的山水画形成鲜明的区别。尽管不太喜欢甚至也不太在乎自己的人物画,作为20世纪优秀的专业艺术家,齐白石有时也会惮精极虑处理自己的人物画,以满足自已追求趣味耻于摹仿的天性,这使齐白石后期的人物画也呈现独特优秀而趣味盎然的特质。从艺术史的角度看,齐白石人物画总体平平且数量不多的现状,又直接折射出元明清文人画大盛以来每况愈下的人物画无奈的现实。——或许,正因为齐白石人物画的这些特点,才使得集职业画家和专业艺术家于一身的齐白石,显得更为自然,真实,丰满而典型。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吕晓:
《越无人识越安闲——试论齐白石人物画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吕晓女士
这是吕晓为编写同名画册撰写的一篇专论,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对齐白石人物画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她介绍了展览和画册标题“越无人识越安闲”的来历及涵义,接着对“下笔如神在写真”“扫除凡格总难能”,“幸能笔墨不相同”三个代表齐白石人物画早、中、晚三个阶段的人物画的风格来源及艺术特色进行了介绍:早期《芥子园画传》并没有对齐白石产生影响,他主要学习湖南民间绘画和清代中后期流行的改琦、费丹旭的人物画风格为主,擅绘写实性的人像画、美人画和民间传统的神像画;中期通过“衰年变法”确定自己独具特色的题材,如钟馗、不倒翁、李铁拐等,并在开始学习包括八大、金农、黄慎等文人画家的写意人物画风格,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简笔人物画风格;晚年,齐白石虽然很少画人物画,且题材构图上常有雷同现象,但常有佳作,在笔墨语言上追求不同的表现。她特别找出了齐白石几种典型题材的来源,证明齐白石广泛的师承及在此基础上的创造性。最后,吕晓总结了齐白石的人物画的特点:1.删繁就简,简笔写意;2.平面造型,表情夸张;3.见情见性,谐趣幽默。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吴雪杉:
《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笔下的画外音》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吴雪杉先生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一幅构思极为巧妙的诗意画,一直被认为是齐白石花鸟画的代表作。年《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综合卷对老舍“命题求画函”的发现,让学界认为此画是老舍命题创意的成果。吴雪杉却对此进行了全新解读。他发现齐白石并没有按照老舍的要求进行创作,而是将二尺小幅变成四尺大幅,在狭长的构图中将平缓的溪流变成了陡峭山涧中的激流,用山泉的声音替代蛙声。老舍原本要求情调冷隽,齐白石画出的却是一件热烈且富有生机的作品。
|丹青心印|
北京八方传祺美术馆艺术顾问萧鸿鸣:
《此翁肝胆照千秋——白石老人的八大山人情怀》
北京八方传祺美术馆艺术顾问萧鸿鸣先生
齐白石初到北京时,因学习八大、徐渭的冷逸画风,而不被市场认可,他听从陈师曾的建议,改学以吴昌硕为代表的具有金石意味的大写意花鸟画,独创“红花墨叶”派。齐白石晚年常对自己“轻弃”八大风格表示后悔。八大山人研究专家萧鸿鸣却认为齐白石对八大冷逸风格的追求一以贯之。他还特别对齐白石自言学习八大人物画,而现在无法见到八大的人物画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八大应该创作过人物画,但这些作品因为某种原因灭失了,希望齐白石国际研究中心进一步去探索其中的原因。此外,他还对齐白石到底属于哪一派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他的诗歌受到以陈散原为代表的江西诗派的影响。
深圳大学助理教授齐驸:
《从“形似观”谈齐白石绘画风格形成》
深圳大学助理教授齐驸女士
齐驸是齐白石的曾孙女,缘于家学,她对齐白石的绘画技法与风格有极深的体悟。她从理论上探讨齐白石绘画风格的形成,认为齐白石有一种自然而生的写生直觉,使其绘画远离程式化而充满活力。齐白石对历代大师的临摹是一种文化的浸润,他最终的目的是超越僵化的文人画的范式样本,创造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恰恰是文人画最本质的精神。
|大匠艺事|
北京画院助理研究员张楠:
《法源寺里旧逡巡——齐白石与法源寺关系考》
北京画院助理研究员张楠女士
众所周知,齐白石第二、三次“北漂”到京城曾两次入住北京城南的法源寺,在此他不仅留下了众多作品,而且结交了一批对其艺术产生重要影响的朋友,开拓眼界,增长阅历,推动了他的“衰年变法”,法源寺可谓是齐白石的福地。但对于这段史实,以往论者很少涉及。张楠通过实地考察和查阅史料,在佛学院法师们的帮助下,不仅确定了齐白石居住的羯磨寮的具体位置,还原了齐白石在法源寺创作和交游活动,特别是通过对当时法源寺住持道阶法师的《道阶颂碑》碑文和题跋者的考证,还原了齐白石好友杨潜庵周围以湖湘士人为中心的清遗民和民国政要的文化圈,从而为揭示齐白石“衰年变法”初期心境和思想提供可能性。
北京京派书法研究会副会长邹典飞:
《青灯绿酒欢无涯——罗祥止的艺事及其与白石老人的交往》
北京京派书法研究会副会长邹典飞先生
齐白石的四川籍弟子罗祥止,早年师从四川篆刻家曾默躬。20世纪30年代赴北平,经李苦禅推荐,拜入白石老人门下,其艺事一度曾得到齐白石的高度赞许和推重,与白石老人交往二十余年。罗祥止之子罗伦张编辑《罗祥止印存》收录了齐白石批《祥止印草》及罗祥止各时期的篆刻。《祥止印草》中白石老人的批注情感真切、内容丰富,倾注了齐白石对弟子罗祥止的期许,从一个侧面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齐派”篆刻的艺术创作思想。邹典飞通过整理和解读这些资料,试图还原罗祥止与齐白石的交往和他对“齐派”印风的继承和探索。
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先生
最后,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对研讨会作了总结。他指出,从年出版《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并召开第一次真正意义的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开始,十年中,北京画院团结很多专家做了系统性的基础研究,不仅有深入的个案研究,还有不同学科的介入,为我们编织一个系统化的齐白石研究。尽管如此,到现在齐白石还是不够有名,因此需要将他置于一个全球化的图像视觉系统,确立他的历史地位。
Part2
“人物画的传统与变革”会场
本场研讨会共汇集了30余位专家学者,分四个主题版块,共同探讨中国传统人物画艺术的各项议题。
北京画院“人物画的传统与变革”现场
上午第一场主题为“图式流变”,主持人为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主任曾君。主要探讨的是针对人物画图式的流传衍变及其背后所呈现出的审美趣味变化,探讨艺术与社会变化之间的内在逻辑。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主任曾君女士
第二场主题为“女性形象”,主持人为《美术》杂志副编审孙明道。主要探讨不同时期画家笔下的女性形象,以及女画家群体的自我表达。
主持人《美术》杂志副编审孙明道先生
下午的第一场主题为“跨界传播”,主持人为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副研究员赵琰哲。主要探讨的是人物画的叙事表达,以及人物图式在卷轴画、版画、金石器物、画像砖石等不同媒介中的转换与传播。
第二场主题为“画风新貌”,主持人为故宫博物馆书画部研究馆员汪亓。主要探讨近现代以来,在西方人物画风引入画坛的社会背景下,人物画创作在风格、题材等多方面所展现出的新风貌。
主持人故宫博物馆书画部研究馆员汪亓先生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黄小峰:
《红尘过客——明代艺术中的乞丐与市井》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黄小峰先生
针对以往学术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