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红楼主题展览6月29日正式开放,复原展示了李大钊工作过的图书馆主任室、毛泽东工作过的第二阅览室、陈独秀工作过的文科学长室等6处旧址,旧址内保留了很多当年的老物件,让展览与旧址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文科学长室。年8月,陈独秀搬至这里办公。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一室一方案、一厅一专题”个性化设计
在6月27日召开的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爱军介绍,年3月以来,北京市统筹规划了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31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此次旧址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包括疏解腾退、文保修缮、举办系列展览、周边环境整治、精神内涵研究和文艺精品创作等6个方面。以北大红楼为例,疏解与旧址保护利用无关的功能,实现整体面向社会发挥教育作用。同时,编制实施保护修缮方案,适当采用现代科技手段,使文物旧址焕发时代风采。
“旧址保护传承利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做好文物修缮、建筑维护,也要做好日常管理和运营服务。经过保护修缮,革命旧址恢复了原有历史风貌,硬件设施得到全面巩固提升。怎么样管好用好,是后续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张爱军说。
张爱军介绍,北大红楼“光辉伟业红色序章”主题展是整体工作的重中之重。主题展依托北大红楼文物本体和现有60多个房间的结构布局,将楼内6处历史场景复原(图书馆主任室、文科学长室、第二阅览室、五四游行筹备室、登录室、大教室)和31处旧址信息纳入展览流线,通过“一室一方案、一厅一专题”的个性化设计,展览亮点频出,成为充分利用革命旧址举办大型主题展的典范。
在具体内容上,注重凸显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重点人物,同时这些内容也构成了展览的亮点。比如,关于李大钊,展出了他最早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在高校讲授马克思主义课程,以及壮烈牺牲等珍贵文物资料;关于青年毛泽东,围绕两次来京,展示了他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轨迹。
尽可能采用库房保存的民国家具和用品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陈列部副主任刘静介绍,旧址复原陈列,可以说是北大红楼向公众开放展示的最大的亮点。“对观众来说,旧址复原带来的现场感体验与展览的图文识读是不一样的,在红楼这种建筑本体就是文物的场馆,感受旧址复原的真实感更强烈,这也是北大红楼这一类旧址纪念馆或博物馆最大的魅力所在。”
自年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成立,到与北京鲁迅博物馆合并,纪念馆在北大红楼的定位上,也是以旧址为主,研究和展示都围绕北大红楼旧址及五四新文化运动相关文物资料,打下深厚的基础,特别是“对五四运动史料和文物收集、整理、保护,为后人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留下历史记忆。”
刘静介绍,在旧址复原中陈列的家具和摆设,除了必要的复制制作,还尽可能采用纪念馆文物库房里保存的民国家具和用品,使这些深藏在文物库房的物品能够与观众见面,既使北大红楼这座历史建筑提高了利用率,又不影响对这些文物的保护。
在复原旧址工作中,立足于科学研究,广泛进行调查、采访,查阅大量资料,请专家反复论证,力求使复原旧址真实合理。
依托北大红楼,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将五四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等研究成果体现在历史原址上进行旧址复原工作。以博物馆前辈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考证复原的李大钊办公室、毛泽东工作的阅览室为基础,参照当年复原时的访谈记录和家具陈设资料,对复原工作进行准确定位。
同时,准确把握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以符合特定时代的陈设形式,突出人物个性,增强观众视觉上的冲击力。准确把握历史事件的具体细节,在营造五四新文化运动及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场所整体氛围的同时,将旧址复原定格在某一个历史瞬间,增强陈列展示的观赏性。
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室。年1月至年12月,任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在此工作。新京报记者浦峰摄
■焦点展陈
●文科学长室
从一层图书馆移回二楼原址
刘静举了一个例子,说明旧址复原的依据及历史内涵。
红楼二层左手朝南第一间是“文科学长室”即陈独秀办公室。面积50平方米,分里外两间。在红楼二层对外开放之前,陈独秀办公室只能平移到一层相对应的房间进行展示,“观众在参观时会有疑问,文科学长室为什么会在北大图书馆内?因此能够在原址复原是十分必要的。”刘静说。
根据史实材料,年1月,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在任文科学长期间,陈独秀大刀阔斧地对北大文科进行了改革,包括延聘胡适、李大钊、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等一批新思想者来校任教,严明教学纪律、调整系科等。同时,陈独秀还将年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编辑部迁至北京,将《新青年》与北大文科的改革紧密结合,借助北大这一文化思想阵地,高举“民主”、“科学”大旗,传播新文化、新思想。在陈独秀的努力下,一时间北大民主与自由思想广为传播,进步社团与刊物纷纷创立,从而掀起了一场震古烁今、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运动。
年8月,北大红楼建成后,陈独秀即搬至这里办公。同年11月,他在办公室里召集李大钊、胡适、周作人、张申府、高一涵等,议定创办《每周评论》。12月,《每周评论》在此创刊。
复原的办公室里,挂上了“文科学长室”的牌子。会议桌、办公桌、茶几、电话、吊灯、挂钟、搪瓷痰盂(上有“北京大学”的字样)、笔架、墨笔、墨盒、台历,在国家文物局机关服务中心红楼管理处移交的《红楼文物贴册》中均有相关照片。
房间里的稿纸,参见刘半农编撰《初期白话诗稿》一书中收录的陈独秀《丁巳除夕歌》影印稿,稿纸下方印有“陈独秀”字样。陈独秀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