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看点
近日,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以“如何将丰富的博物馆资源有效转化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与文化瑰宝面对面”为核心,从四大方面提出了促进校馆合作的具体路径,推动了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需求的有机衔接。(后附政策原文)
博物馆,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
作为博物馆大国,我国已备案博物馆余家。如何将丰富的博物馆资源有效转化为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与文化瑰宝面对面,聆听古老民族的伟大传奇、感知荡气回肠的文明进步?
《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近日印发。围绕这份意见的亮点和特色,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负责人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专访。
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需求的有机衔接
问:这份意见的制定思路是什么?
答: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进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开展学习,促进博物馆资源与课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馆校合作长效机制尚有待进一步健全,博物馆教育资源供给和中小学校教育教学需求之间的有机融合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博物馆教育功能发挥的途径和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拓展和创新。
针对这些问题,这份意见特别强调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需求的有机衔接,更加明确教育部门和中小学校、文物部门与博物馆各自在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责任分工和具体要求,更加突出博物馆教育课程开发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的互补和有机融合。同时,我们将在长效机制建设上发力,以一系列实招、硬招强调品牌建设、引领示范、考核评价。
资源建设均衡化、针对性、广覆盖缺一不可
问:博物馆是非常特殊的学习场所,不同地区、不同学段的学生情况千差万别。要让课堂和博物馆的教学有效衔接,这份意见在资源建设方面有哪些考虑?
答:在资源建设方面,我们强调均衡化、针对性和广覆盖缺一不可。
针对均衡化,我们提出要设计适合进校园、下基层的流动展览和教育项目,利用青少年之家、乡村少年宫等,经常性组织开展参与面广、实践性强的博物馆展示教育活动,推动博物馆资源相对薄弱的中小城市、农村地区中小学生有效利用博物馆学习。
关于针对性,我们要求要推进馆校合作共建,及时了解学校和学生教育需求,建立学生活动体验、学习效果评估、服务满意度评价等跟踪反馈机制。要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明确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目标、体验内容、学习方式及评价办法。博物馆研学活动要注重分龄设计,并针对不同学习阶段提出具体要求。
在广覆盖方面,我们强调各地教育和文物部门要加强协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本区域网上博物馆资源平台和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库,促进与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对接,扩大博物馆教育资源的覆盖面。要开发一批立德启智、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研学精品线路和课程,构建博物馆研学资源网络,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
问:关于保障学生在博物馆学习的效果,意见进行了哪些安排?
答: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博物馆的学习,不应同课堂教学割裂开来。我们认为,博物馆教育服务应当贯穿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动力,课前服务要注重创新。要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中心,增强博物馆学习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要制作博物馆手册、导览图、辅助读物、口袋书、动漫等,引导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创造性开展活动、辅助学习,不断探索完备博物馆学习模式,增强博物馆学习效果。
其次,课中服务注重融合。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美术、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要有机融入博物馆教育内容。
最后,课后服务要注重常态。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要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内容,鼓励小学在下午3点半课后时间开设校内博物馆系列课程,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各地文物部门和博物馆要加强馆内教育项目和“博物馆进校园”项目的设计研发和组织实施,有效衔接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需求。
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
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文物局(文化和旅游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文物局: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发挥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习,促进博物馆与学校教学、综合实践有机结合,取得显著成效,为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一步健全馆校合作机制,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提升中小学生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学习效果,提出以下意见:
一、推动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应用
1
丰富博物馆教育内容
各地博物馆要坚持“展教并重”,策划适合中小学生的专题展览和教育活动,动员馆内策展、文保人员以及专家学者、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教育资源开发,定期组织馆长讲解、专家导赏。各地文物部门要指导博物馆设计适合进校园、下基层的流动展览和教育项目,利用青少年之家、乡村少年宫等,经常性组织开展参与面广、实践性强的博物馆展示教育活动,便利博物馆资源相对薄弱的中小城市、农村地区中小学生有效利用博物馆学习。
2
开发博物馆系列活动课程
各地文物部门和博物馆要会同教育部门和学校,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研究开发自然类、历史类、科技类等系列活动课程,丰富学生知识,拓展学生视野。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思想政治、美术、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要有机融入博物馆教育内容。博物馆系列活动课程应涵盖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明确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目标、体验内容、学习方式及评价办法。
3
加强博物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
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将推动博物馆青少年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加大推广应用力度,联合发布全国中小学博物馆教育资源地图,有效衔接中小学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需求。各地教育和文物部门要加强协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本区域网上博物馆资源平台和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库,促进与中小学网络教育资源对接,扩大博物馆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二、拓展博物馆教育方式途径
4
创新博物馆学习方式
博物馆教育活动要以促进学生学习为中心,根据博物馆环境、藏品、展览等,综合运用解说导览、专题讲座、互动游戏、角色扮演、动手实践等方式,增强博物馆学习的趣味性、互动性和体验性。要制作博物馆手册、导览图、辅助读物、口袋书、动漫等,引导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创造性开展活动、辅助学习,不断探索完备博物馆学习模式,增强博物馆学习效果。
5
提升博物馆研学活动质量
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资源,组织开展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国家安全等主题的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各地教育部门要会同文物部门加强对博物馆研学活动的统筹管理和监督指导,开发一批立德启智、特色鲜明的博物馆研学精品线路和课程,构建博物馆研学资源网络,发挥实践育人作用。博物馆研学活动要注重分龄设计,小学阶段要体现趣味性和故事性,让学生了解基本内容和有关背景;初中阶段要体现实践性和体验性,让学生理解基本观点;高中阶段要体现探索性和研究性,引导学生提出观点和深入思考。
6
纳入课后服务内容
各地教育部门和中小学要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内容,鼓励小学在下午3点半课后时间开设校内博物馆系列课程,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专题教育活动。要注重利用节假日、寒暑假、休息日等时段,组织、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开展学习。各地文物部门和博物馆要加强馆内教育项目和“博物馆进校园”项目的设计研发和组织实施,有效衔接学校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需求。
三、建立馆校合作长效机制
7
推进馆校合作共建
学校要加强与当地博物馆的联系,通过签订馆校共建协议、举办馆校互动活动、建立第二课堂等方式,定期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参观学习。博物馆要做好与学校的沟通,及时了解学校和学生的教育需求,建立学生活动体验、学习效果评估、服务满意度评价等跟踪反馈机制,共同构建常态化的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工作机制。
8
加强师资联合培养
各地教育、文物部门要联合开展师资培养培训,通过教师研习、双师课堂、短期培训、联合教研等方式,加强博物馆教育人员与学校教师的交流合作,使博物馆教育人员了解学校教学内容,中小学教师了解博物馆教育资源构成。要将博物馆教育相关培训内容纳入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加大培训力度。支持高等学校发展文物与博物馆专业学位教育相关方向的人才培养,及时满足博物馆教育人才需求。
9
强化优秀项目示范引领
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将加强对文博单位中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的统筹管理和监督指导,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和做法。鼓励省级教育部门和文物部门加强联动,共同认定一批省级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单位,推介一批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精品课程。开展“博物馆青少年教育优秀案例”推介活动,鼓励各地中小学校和博物馆联合开展“六个一”活动,围绕一个中小学教育主题、策划一系列原创展览、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设计一系列教育课程、开发一系列文创产品、建立一个优秀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品牌。
四、加强博物馆教育组织保障
10
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教育、文物部门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政策制度,建立健全工作协调机制,把利用博物馆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摆在工作重要位置。要对各类博物馆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严格把关,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确保活动教育性和公益性。
11
加强条件保障
各地教育、文物部门要加强经费、人员、物资等方面保障,支持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资源单位建设、教育课程研发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实施、师资培训、教育空间及设施设备提升改造。要鼓励博物馆围绕中小学教育特点,设置适合学生学习的场馆教室、活动空间和实践基地,配备必要的教育设备、学习资源和专业人员,在设计实施陈列、展览项目时要充分考虑青少年教育需求,在进行藏品数字化、智慧博物馆建设中,要兼顾青少年教育功能。
12
加强安全管理
各地中小学、博物馆等要强化博物馆教育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各类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安全保障,研究制定安全预案,明确管理职责和岗位要求。要开展师生行前安全教育,定期组织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和应急避险能力。博物馆要针对中小学生实际,开展教育人员安全培训,加强场馆内设施设备的安全检查,确保活动安全有序开展。
13
加强考核评价
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目标考核和效果评价。各地文物部门要将其纳入博物馆定级评估、运行评估、免费开放绩效考评等博物馆质量评价体系。各地教育、文物部门要加强协作,共同探索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创新模式,加强经验总结,宣传推介优秀案例,营造良好环境和氛围。
文字
来源于新华社国家文物局
转自|言之有范
往期推荐
▼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CNT行摄|“寻找最美秋天”摄影大赛开启
CNT特别策划|30个最中国的古镇,你去过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