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议综述现代美术名家与浙江文化浙江

看白癜风的医院哪家好 http://www.xxzywj.com/m/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通讯员 梅雨恬见习记者 刘玉涵

5月20-21日,“现代美术名家与浙江文化——《浙江现代美术名家年谱》(第1-2辑)编撰研讨和交流会”在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举行。

5月20日会议现场

会议由项目总负责人和首席专家、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张坚主持,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谢利根、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浙江省社科联规划处处长董希望莅临现场。负责两辑年谱编撰十八位学者和他们的合作者以线上或线下方式参会。

此外,特邀评议嘉宾丁羲元(上海美术馆)、陈瑞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潘耀昌(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白谦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和王立翔(上海书画出版社)等在线上出席了会议。

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 谢利根

浙江省社科联副主席谢利根在会议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发起的,《浙江现代美术名家年谱》是该工程第二期重大项目,因而,此项目的进展备受社科联的关切和重视。

了解到第一辑编撰专家、学者积极发挥主动性,在研究、收集、整理以及推广方面有了大量成果,在服务广大人民群众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对此感到十分欣慰和高兴,他希望年谱编撰工作能在“十四五”期间取得显著成果,成为具有浙江辨识度的新时代浙江文化研究工程,为浙江艺术理论的建构及艺术史的创新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 沈浩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表示,从年谱第一辑编撰项目顺利进展,到第二辑正式立项是令人振奋的消息。文献和档案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根基,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优势资源,而浙江美术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中国近现代美术的高度,因此,浙江美术名家年谱编撰所研究的不仅是浙江区域文化,更是其在宏观华夏文化中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时强调,要“鉴古知今,学史明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

如今《年谱》第一辑接近完成、第二辑稳步推进,其实就是在一点点地构筑世界美术史界的中国声音,强化世界美术创作界的中国声音,推动中国的近现代美术走向未来。

项目总负责人 张坚

项目总负责人张坚对立项三年以来年谱编撰工作取得的进展作简要介绍:第一辑已进入收尾阶段,第二辑正稳步进行。

他指出,第一辑年谱的编撰工作不仅在浙江文化建设及浙江现代美术研究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也承担起浙江现代美术名家的社会普及教育和公众服务的使命。各位年谱编撰者在编撰之余以发表论文、策划展览、举办讲座等形式让课题各项阶段性的成果服务于广大群众,产生了一批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学术和社会传播成果。

成系统、成规模地编撰地域性现代美术名家年谱有助于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传统,也有助于在当下复杂多元的文化与艺术创造语境下、在强势的西语学术话语体系中,发扬中国自身的美术史学编撰观念与方法论的学术和人文价值。

5月20日的研讨会是以“现代美术名家与浙江文化”为主题而展开,第一辑年谱的八位编撰负责人分别就谱主的专题研究作了发言。

《潘天寿年谱》负责人 卢炘

卢炘由潘天寿研究而提出对写意水墨画的后海派与新浙派的关系的讨论。

在年谱资料整理中,卢炘深切体会到浙江书画与上海的密切关系,以及两个水墨画派之间的联系,是辨析和梳理中国画大写意水墨发展脉络的重要文献材料。他还从潘天寿前往上海的年份考据入手,以收集到的画作题跋、《申报》报道与教职工活动信息,整理出潘天寿与陈师曾、吴昌硕等上海书画界同仁的交往情况,与大家分享了沪杭两地中国画交流的史料。

《张书旂年谱》负责人 舒建华

舒建华着重介绍了他对张书旂在北美播扬中国书写性绘画传统进行的调研,并探究了张书旂旅美13年期间与浙江、浙派艺术、及浙江中国书画传统之间的联系。

舒建华指出,张书旂在美期间进行的小写意花鸟画的挥毫因其快速性,在美国艺术界、政界、教育界和艺术爱好者群体中都引起了巨大轰动。张书旂将中国绘画的挥写性传统在海外如此淋漓尽致地进行展示,是具有巨大的文化意义与价值的。希望未来有机会就此做更深入的研究,并对张书旂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之间是否有所交集进行探讨。

《倪贻德年谱》负责人 赵辉

赵辉就倪贻德年开始为杭州文化之城的建设所做的工作进行梳理与评述。

他指出,年对于倪贻德与杭州这座城市而言都是一次重要的转折,都翻开崭新的一页,又很快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他的发言围绕倪贻德与一座城市的梦想进行了钩沉追溯,揭开个体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种种纠结,其中既包含理想实现的欢欣,也有理想破灭的痛楚。

通过年这一特殊年份,他尝试对倪贻德的精神图谱进行切片透析,以期还原一个真实的艺术家个体,也可厘清一段艺术史,让后世了解一个看似熟悉却是未知的倪贻德。

《黄宾虹年谱》负责人 冯春术

冯春术依据赵志均捐赠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的文献档案,对这位早期黄宾虹研究者进行翔实生动的论述。

在发言中,冯春术介绍了赵志钧的生平经历及其对黄宾虹研究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对赵志钧结交的当时从事黄宾虹研究的朋友圈做了细节丰满和生动的描述。

冯春术指出,赵志钧一共编撰了8本以宾翁为主题的著作、文集和资料汇编;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赵志钧的学术努力也为后来的黄宾虹研究学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基础。

《陆维钊年谱》负责人 金琤

金琤发言围绕陆维钊为施蛰存主编《中国文学珍本丛书》八次题签展开,进行了深度梳理、钩沉和风格辨析。

金琤在材料梳理当中对陆先生交游圈进行深入挖掘,并广泛收集他青年时期极为重要的友人,如王驾吾、施蛰存、胡士莹的遗著、遗作,在其中发现诸多题签与题跋。

金琤指出,这些吉光片羽,纸短意长,区别于陆维钊独立的书作,呈现出他的自然书写中的独特心绪。由于它们分属不同时代,有时间的连贯,积一定的数量,有助于研究者对其书法艺术风格的演变做更为深入的理解,体悟他与交游对象之间的深情厚谊,这样的研究势必让年谱的内容更加详实。

《林风眠年谱》负责人 彭飞

彭飞以国立艺专时期林风眠的三篇浙江地域文化形象建构的文献为基础而展开探讨。

从国立艺专的办学特色、师资团队、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以及对民间艺术和杭州公共艺术的重视等方面展开讨论,突出了林风眠对国立艺专的创办做出的杰出贡献。从林先生的三篇论述浙江文化文献中,可以感受到,尽管当时林风眠在杭州的处境颇为艰难,但对于建设浙江文化形象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的。

《陈之佛年谱》负责人 胡迪军

胡迪军的发言围绕着对陈之佛早年在浙江公立甲种工业学校求学经历的考据和研究展开,由此探讨了陈之佛与杭州的关系。

胡迪军指出,陈之佛称之为“杭工七年”的经历对其一生意义非常重大,是他从事图案教学和实践的起点。

在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留校工作期间,陈之佛视学校如家庭,视校长如家长,与同事精诚合作,增长了工作经验,学会了照相及风景制织的技术。其中,日籍技师管正雄与陈之佛颇为投缘,指导他与莫济之学习照相及风景制织技术,并使陈之佛萌生了去日本继续深造的想法。胡迪军认为,与杭州的渊源是陈之佛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5月21日课题合作协议书签署现场

5月21日上午,年度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大项目《浙江现代美术名家年谱》(第2辑)总负责人和首席专家张坚,与承担该项目子课题的十位编撰负责人,分别签署课题合作协议书,之后,各位子课题负责人就目前编撰进展进行了专题汇报。

《刘开渠年谱》编撰负责人 魏祥奇

《刘开渠年谱》编撰负责人魏祥奇就刘开渠作品和文献资料状况进行综述和评析,他认为,从现存资料出发,可以把刘开渠艺术活动与20世纪美术教育、美术留学时代背景以及其他一些重要雕塑家相勾连,从而展现20世纪中国社会历史和中国美术景观。

他还对刘开渠年表通用版本、国内现存的刘开渠雕塑作品的目录编制等提出了具体而详细的工作构想。

《陆抑非年谱》编撰负责人 彭德

《陆抑非年谱》编撰负责人彭德将陆抑非年谱编撰分为三条线索:爬梳生平事迹与书画师承,分析艺术特点并确立其美术史地位,研究教育思想并提供参考方案。

他将陆抑非人生划分为两个主要时期:上海时期和浙江时期,并提出,编撰者不应只作简单的历史转述,而应通过文献对陆抑非书画艺术特点及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

陆抑非在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及其对后人的影响和启示,奠定了他作为20世纪美术名家的地位。他计划就陆抑非花鸟画和书法师承关系进行风格成因和影响的系统性阐释,并对陆抑非集成传统和创新后产生的美术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为当下花鸟画教学和创作的困境提供参考方案。

《吴茀之年谱》编撰负责人 骆风

《吴茀之年谱》编撰负责人骆风对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进行汇报,他追溯了吴茀之的家谱与日记,通过吴茀之家族谱系梳理出艺术家个人情况的整体样貌,并根据吴茀之的老家前吴村等居住环境反映地域文化对艺术家的影响。

他还从刊物、回忆录、国画作品、信札等多种材料中收集谱主信息,通过文献的互补来提高史料的准确度和完整性。

《诸乐三年谱》编撰负责人 周飞强

《诸乐三年谱》编撰负责人周飞强在对已掌握材料的挖掘中,探讨和确定谱主参加雁荡山写生活动的确切时间,通过细化活动的全过程,来重构谱主重要艺术创作活动的历史语境。

此外,他还讨论了材料在年谱当中的呈现方式,按图索骥,根据课题组成员诸正昊所提供的诸乐三存世文物普查表,来拓展未掌握的谱主材料。

《余绍宋年谱》编撰负责人 毛建波

《余绍宋年谱》编撰负责人毛建波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利用大数据收集第二手文献,尤其是近现代期刊以及其他美术名家的佐证材料。

余绍宋作品主要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龙游县博物馆,他与课题组成员翁倩琳还希望收集更多留存在民间的余绍宋作品。此外,他也就年谱体例、撰写方法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汇报了当前的编撰进度。

《叶浅予年谱》编撰负责人 刘源

《叶浅予年谱》编撰负责人刘源考察了叶浅予的艺术创作、社交以及生平事迹,对其从漫画转向中国画,从职业画家转向艺术教育家的过程,进行探讨。

她指出,谱主交友广泛,计划着力收集叶浅予与当时美术和文艺圈人士交往的材料,以丰富对于谱主的艺术与生活的全貌的认识。

《唐云年谱》编撰负责人 叶芃

《唐云年谱》编撰负责人叶芃简述了国内唐云研究现状,计划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唐云全集》和年表等研究基础之上,对资料进行勘定,并收集更多的唐云生活、交友以及当时人文和社会环境的材料,尤其是-年唐云的早期生涯及其在浙江的文献材料,使得《唐云年谱》在内容上能够更为完整和准确。

《方介堪年谱》编撰负责人 方广强

《方介堪年谱》编撰负责人方广强和课题组成员丁海涵在汇报中表示,课题组将通过普查近代人物日记和近代人物年谱相关事迹,了解方介堪与当时人物的交友情况,以期形成对谱主个人的全面认识,另外,还将整理和释读部分方介堪的学术研究手稿,为《方介堪年谱》编撰提供丰富史料的支撑。

《金城年谱》编撰负责人 徐翎

《金城年谱》编撰负责人徐翎围绕金城年谱的编撰,就谱主丰富的家学、生活履历、海外游学和文化交流,以及创办画学研究会和推广中国美术等情况进行了介绍。

除了在美术领域有所作为,金城还为设立故宫陈列所等文化事件作出贡献,因此,她认为,应从更高的文化层面,深化对谱主的认识,重建他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沙耆年谱》编撰负责人 兰友利

《沙耆年谱》编撰负责人兰友利指出,沙耆艺术根植于浙江土壤。他将沙耆艺术人生划分为三个低谷期与三个高峰期。通过梳理沙耆展览,分析其艺术创作、活跃度及其风格的演进过程。

他认为,沙耆是中国油画史上相对独立且具有探索意义的个案。在编撰过程中,他将基于《沙耆传》年表进行勘校和查证,并计划接下来在各地进行更多调研、检索和收集资料的工作。

在研讨会的评议环节,八位特邀嘉宾分别对各位名家年谱的编撰进行了评议。

特邀评议嘉宾 上海美术馆 丁羲元

上海美术馆丁羲元指出,很多浙江的美术名家也活跃于国内外其他地区,这一编撰工作体现了浙江对文化的重视,蕴涵了中国人深厚的历史感,它具有四个方面的性质:

一、抢救性,大量与年谱相关的珍贵材料会在时代变迁中逐渐佚失,该项目正是一种抢救措施;

二、系统性,浙江美术名家关涉浙江文化的各个方面,单个艺术家会辐射其他文化名家,我们通过个体便能系统地看到当时的浙江文化全貌;

三、持续性,年谱编撰工作并非一日之功,甚至需要穷尽毕生精力,应当持之以恒地进行下去,便于后人在此基础上不断修订增补;

四、开放性,许多浙江美术名家的活动涉及海内外,这一编撰项目应当具备更为广阔的地域文化视野,跨越浙江的行政边界。

他对年谱编撰提出四点建议:

一、应基于事实和史料的认定作叙录,尽可能客观地进行编撰工作,无需过分表达对于谱主的主观评价,也不应过分抬高艺术家的历史地位;

二、应鉴别、考证具体史料,尤其需要反复核实一些事件的精确日期;

三、应把握年谱内在联系、主要脉络及目标,根据框架对资料有所取舍;

四、由于谱主是艺术家,应根据需求,适当附图、注明出处,并对图片有所鉴别,以保障年谱的信誉。

特邀评议嘉宾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陈瑞林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瑞林指出了浙江美术名家年谱编撰工作对于浙江文化,乃至于整个中国文化版图绘制的巨大意义。

首先,借潘天寿“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的主张,他谈到潘天寿所强调的是中国美术要具备自身的文化精神,而并非提倡艺术风格要完全抵御西化。年谱编撰项目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和西、传统和现代之间是共生而非对立的关系,而浙江文化正是融合了传统和创新的包容文化,它对中国美术近现代的转变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以及广州美术学院虽然在艺术教育方面各有特色,但都注重中国画的传统,并在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外国艺术,从这三个院校,便能大致窥见20世纪中国高等美术学校绘画基础教育共通的面貌。

其次,他认为,倪贻德和叶浅予两位艺术家的经历,可以反映出近代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和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应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tx/4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