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
金
炼
课
·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金课展“铸金炼课”◎展览时间:年4月8日--年6月初
◎地点: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民艺馆
◎主办:中国美术学院
◎承办: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处、研工部,中国美术学院民艺馆
4月16日,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核心课程暨“哲匠金课奖”评选在象山校区民艺馆“铸金炼课——年度研究生核心课程十九案展”现场举行。经评奖委员会评审,《文心雕龙》精读精讲、篆刻创作与印学理论研究、城乡营造原理与实践、空间影像叙事、具象表现素描、场景系统设计策略6门课程获评学校第三届“哲匠金课奖”。《文心雕龙》精读精讲、篆刻创作与印学理论研究、城乡营造原理与实践、空间影像叙事、具象表现素描、场景系统设计策略;文化人类学与神话学、绘画认知理论与实践之经典解析、综合性系统设计、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意笔写生、“助·学·研”三位一体课程11门课程获评第二批研究生核心课程。
党委书记金一斌、院长高世名、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副院长曹晓阳及各学科带头人参加评审。文旅部中华艺文基金会首次派代表杨树成、徐贺作为特约观察员全程参与评审。19门课程负责人逐一在展台介绍课程的历史沿革与学术思想、特色与优势、问题意识与解决方法、学生作业和学术产出等内容。评奖委员会从课程的立意、方法、成果等三个方面对19门课程进行了量化评分和集体评议。
评审现场
在观摩和评选过程中,许江指出,自年起,“铸金炼课”作为一次教学展览,至今已历三载,展现出一条从平地起、翻越过座座高山、最终抵达理想高度的整条教学“路径”,此条路径正是教学之真正内涵。本次获“哲匠金课奖”的六门课程,体现了学校优秀教师的望境视野和对教学工作的崇高追求,也为全国艺术院校的课程建设铸炼了一流标尺。
高世名指出,“铸金炼课展”通过重返一线教学现场和重返教学路径,在技艺传习之中完成心与手的体察与感悟,完成师与生的相濡与期许,从切身的劳作与上手的技艺中生长出感受力与创造力,直面现实问题,调动起“用专业应对一切事物”的意识和信心,在当代社会最激进的现实里,开发出新的感性、新的身心经验,发现共同生活的目的与可能。他要求,研究生层面的课程要更加注重夯实知识学基础,更加注重教学理性,要将宏大的教学构思踏实落回到每一步教学实践之中。同时要对课程产出,也就是学生作业及学术产出部分有更高标准的要求。
评选现场
“铸金炼课展”起源于年初组织全校开展冬季教学检查中的核心课程评选,经过三年培育,现已探索出一条以“铸金炼课展—哲匠金课奖—国美金教材”为路径的“国美金课”建设模式,从机制上夯实了国美教学特色质量文化的内涵。在本次“铸金炼课——研究生核心课程十九案展”的现场,同步展示了我校首批研究生核心课程建设项目资助新出版的八本教材。
为充分展示入选课程的成绩,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评奖委员会同时决定,本次“铸金炼课——研究生核心课程十九案展”的展期延至六月。
·六门“哲匠金课奖”课程·
《文心雕龙》精读精讲
课程主持人王霖
▌课程介绍
中国文艺理论的源头,是散见于先秦典籍的片言只语。然而片言居要,这些理论早已成为文学、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凝结成中国古典学特具的“道-艺”观,由历代通人所共守。两汉时期,文艺理论有所发展,但重文轻艺仍很明显。魏、晋以后,道艺分途,文艺兼重,艺术理论不但向文学理论汲取养分,也引入更多的佛学和玄学思想,最终杂糅纷纶,汇流为丰富多元、庞大精深的文艺学体系。而中国的古典文学理论,则因率先发达于汉、魏、两晋,成熟于六朝和隋、唐,成为后世艺术理论的山海藏。可以说,六朝以后的书论、画论和音乐理论,都在其发展的相应时期受到了文学理论的显著影响,以致中国艺术理论中的许多观念和术语,也明显借鉴于文学理论。认识到这一事实,将有助于我们在专业分科日趋细化的今天,重新思考艺术理论与文学理论的孳乳关系,并充分意识到与其急迫回避艺术理论中的文学理论成分,粗制滥造地发明新术语、新观念,毋宁回到共同的语言本体,揭“隐秀”之旨,悟“通变”之方,茹古开新,激发古典语汇的真实义,创造将来文艺的新格局。
从《文心雕龙》研究史看,基础性的校勘成果和专业化的文学理论研究占了主要篇幅,刘勰所提出的精彩观念逐渐由思想固化为知识。新一代的阅读者,如何既能从已往的丰硕成果中汲取有益的养分,又不致跌入知识化的泥潭而成为学究?这是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