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国际艺术展览,每一届威尼斯双年展都试图呈现当代艺术的前沿动态,预示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沿袭至今,威尼斯双年展已经拥有年的历史。第59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已于4月23日拉开帷幕,展览将持续至11月27日。本届艺术双年展共收到58个国家位艺术家的件作品。从人数上看,本届参展的艺术家是自年来最多的一届,同比上一届多出一倍有余。
▲展览现场
梦想之乳,人类与自然共栖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主题为“梦想之乳”,由此衍生出三大主题区域:“身体及其变形的表现”“个人与技术的关系”和“身体与地球的联系”。该主题取自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利奥诺拉·卡林顿的同名书籍,在书中艺术家描绘了一个奇异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生活通过想象的棱镜被不断地重新构想……“以梦想之乳为题的此次展览将以卡林顿创作中超凡脱俗的生物,以及一系列变形的人物形象为灵感,共同开启一场有关于身体蜕变与人类定义的想象之旅。”担任本次展览策展人的塞西莉亚·阿莱曼尼如此诠释展览主题。
“人类的定义将会作何改变?生命由何构成,而植物、动物、人类与非人类又该如何区分?我们对地球、对他人以及对其它生命形式的责任是什么?一个没有了我们人类的世界和生活将会怎样?”阿莱曼尼提出的这些问题启发着大家对于人类和地球关系及未来的思考,也提醒着所有人,面对一个充满了各种变数的世界,仍然需要保持奋斗的姿态。
威尼斯双年展主席罗伯特·奇库托在谈到此次展览时评论:“它构想了崭新的和谐,迄今为止难以想象的共栖以及令人惊讶的解决方案,这恰恰源于其与人类中心主义保持了清晰的距离。”在奇库托的观点中,该展览呈现了新联盟的出现——它们诞生于不同的生物(甚至有一些由机器生产)与我们所处星球(其它星球亦有可能)的所有自然元素之间的对话。
因为新冠肺炎疫情而推迟一年的第59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可谓疫情之中最为夺目的国际艺术盛会,在疫情中快速发展的新媒体传播,也在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早在4月中旬,不少画廊纷纷在自己的社交媒体推出代理艺术家的威尼斯攻略,让因旅行受限而无法到场的人第一时间看到作品。这种多元化的传播路径在当下发挥出重要作用。
艺术家们的作品主要陈列在军械库和花园展区,前者为各个国家的国家馆,而后者主要为主题展览。策展人将当代艺术与近代作品同时陈列,提示参观者看到过去的艺术流派对当下艺术的影响。策展人试图用强有力的艺术宣言营造出一个自然、人、物和技术以全新方式共存的世界。除了主场馆展览,还有很多有趣的内容可以看。旧行政官邸大楼坐落于被誉为“欧洲最美客厅”的圣马可广场北侧,这座建于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刚刚由戴卫奇普菲尔德建筑事务所完成大规模翻新,这座有着年历史的建筑的大部分区域,作为展览和活动空间,首次向公众开放。
中国馆,诗意与科技融合
▲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场效果图
年,威尼斯双年展邀请中国馆参展,年中国馆正式落户威尼斯,近20年来,作为展现中国当代艺术面貌最重要的平台之一,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在几代策展人与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一直以来的姿态与面貌。本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主办,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承办,中国对外艺术展览有限公司、中鸿创艺(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协办。展览以“元境(Meta-Scape)”为主题,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担任策展人,助理策展人为孙冬冬,选择了4位(组)艺术家——刘佳玉、王郁洋、徐累、AT小组(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院与清华大学脑与智能实验室联合项目)。
张子康介绍,此次中国馆的展览以“元境”为主题,从个人与技术层面对主题展作出回应,希望用这样的一个主题、内核来呈现中国艺术的发展体系,反映中国当下的社会现象,以及对未来的思考。
“我曾经在一个艺术与科技展展出的一封信中,看到钱学森将虚拟技术(VirtualReality)翻译成‘灵境’,他是基于人机结合和人脑开发层面的运用,翻译了这样一个带有中国文化特征的词。以此为灵感,我提出了‘元境’——‘元’在中国文化语境中有初始和无限的意思;‘境’在中国文化的话语体系中,是一个随着时代演变,意义叠加的词,可以有多层理解。从最早的边境之意,到文人的意境、心境,后泛指一种心灵感知的境界,蕴含着文人的理想。”
面对疫情、战争带来的复杂国际局势,艺术可以为我们做些什么?对此张子康表示,艺术在大的国际局势下,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个多元的视角去认知、思考和理解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这是一个可以超越我们既有思维框架的视角,这是最重要的。面对未来的发展,艺术可以带给人们很多想象,这些想象将在未来产生一种从思想意识到行为决策上的观照。艺术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将有些思考放大并形成一种社会效应的。也就是说,艺术对于社会的推动力量在某种环境下可以被全新激发出来,并不断生长,最终成为一种影响事物演化逻辑和发展方向的推动力。
▲雪人装置作品××厘米王郁洋
本次中国馆展览分为户外花园与军械库展厅两个区域。花园区域摆放的是王郁洋的雕塑作品《雪人》,展厅区域分别是AT艺术小组的《丛林》、徐累的《兴会》、刘佳玉的《虚极静笃》以及王郁洋的《王郁洋#:四分之一(节气)》。三位艺术家与一个联合集体项目共同构筑了“元境”的空间叙事。
作为威尼斯中国馆唯一呈现在花园区域的作品,王郁洋的雕塑《雪人》由复杂的钢结构打造,材料原计划在国内制作完成之后运至意大利,但受疫情影响,最终只能到了意大利再制作钢架。虽然在制作上遇到了不少麻烦,但这件作品也是今年中国馆的亮点之一。
张子康介绍:“《雪人》雕塑形象来源于创世神话与《道德经》中的文字,王郁洋将文字转换为二进制语言,再将其导入多种数字制图软件中,通过计算机重新计算导出新的形象,让文字脱离对现实的指涉,经计算机逻辑和语言的重新组织,再度返回现实之中”。
作为“60后”参展艺术家,徐累的创作语言蕴含着中国文化艺术底色与本土精神。其作品《兴会》由一件互动装置及三幅绘画组成。透明的互动装置以七巧板的形式前后交错,相互融合,将中国传统思想的“和而不同”“共生共长”的宇宙意识融汇其中;作品抽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原理”,通过适合的媒材将古老思想予以翻新,山水丛林景观与中国文人气质一脉相承,与当下最新科技结合,通过沉浸式互动带领观众感受中国传统美学。
AT小组的作品《丛林》,其中的植物形象来自于人工智能对地球上植物的认知,再重新生产出来的一些新的数字植物形象。看上去它们与地球上的植物很像,但仔细分辨,会发现这是一种人造的虚拟的假象。现场,这些植物被贴在不锈钢板上,通过镜面的反射,与观众建立了相互的联系:真实世界中的人与虚拟的植物重叠在一起,从而产生出一种超越性,虚拟与现实在此刻被并置在一起。
加密艺术的首次亮相
喀麦隆国家馆以主题为“奇美拉的时代”(奇美拉是希腊神话中会喷火的怪物)的加密艺术展参与本届威尼斯双展,这也是威尼斯双年展首次呈现加密艺术展览。展览由桑德罗·奥兰迪·斯塔格尔担任策展人,意在赋予艺术创作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想象力。想象一直是神话的基础,主题“奇美拉的时代”带回了神话般的动物象征的幻想、冒险的幻想、不可实现的梦想和反乌托邦的愿景。
此次展览呈现了23位来自世界各地加密艺术家的作品,参展艺术家是由艺术委员会推选,艺术委员会一共15名成员,来自全球范围的当代艺术策展人、艺术家、批评家、艺术媒体人,以及Web3加密社区的资深人士,每名委员参考艺术性、加密原生性等因素对所有备选艺术家的作品独立评价,最后依据综合排名遴选出23位艺术家。其中,中国艺术家王兴、佘璐芸、People艺术家小组、郑之孩等等参与了此次展览。作为加密艺术在威尼斯双年展的首次呈现,对于艺术家、策展人、Web3世界的创作者来说,将是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
加密艺术研究者袁园认为,这次加密艺术展融合了各种异质性加密艺术的实践,从媒介而言,包括摄影、电影、动画、雕塑、装置等等。23位艺术家从生物艺术创始人到OP艺术(光学艺术)的先驱,以及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先锋前卫艺术发起人,还有来自中国的最年轻的艺术家佘璐芸,年龄的跨度上到90岁下到20岁。
展览希望去回应:到底是什么在塑造着和改变着我们这个世界?又是什么东西在束缚我们?对此,策展方认为,过去20年,Web2.0已经完全重塑了这个世界,相信Web3.0未来也会重塑这个世界,而且时间远比2.0时代塑造我们的时间要更短。在过去无论在什么样技术发展时期,艺术家从来都没有因为技术落后于这个时代,但是Web3.0带来更大的挑战,需要艺术家去克服认知和技术层面障碍,真正理解Web3.0不仅仅是技术,它是变革性的理念,掌握新的语言、新的材料,在现实的危机和困境中思考新的可能性。
另外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