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光明网」
编者按:作为人类知识技能和审美情趣的结合,传统手工艺非遗传播面临“难进难出”的困境。江苏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传媒与影视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樊传果,江苏师范大学传媒与影视学院研究生孙梓萍,在《传媒观察》年第8期发文认为,随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与数字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手工艺非遗传承人开始尝试新的传播方法,例如短视频直播、展会营销等。这些活动对于传统手工艺非遗项目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现有的传播效果来看,仅以视频的形式进行传播略显单薄,绝大部分视频作品由非专业人士拍摄制作,内容上简单记录,风格单一,缺少对传统手工艺非遗内在文化底蕴的深度挖掘,难以覆盖其背后庞大的数据群。人工智能作为信息生产传播领域的新兴科技,为传统手工艺非遗的宣传推广带来新的方法手段,传播的主体、渠道和对象也都因此产生了明显的变动,最终达到提升传播效果的目的。
一、人工智能赋能:助力传统手工艺非遗传播
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概念构想到今天的实际应用,人工智能已经引发三次发展与应用热潮。与之前以学术研究为主要对象不同,商业需求是主导本次热潮的首要因素,以科大讯飞、BAT、微软、腾讯为代表的大型科技公司积极参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性开发,大批小型技术公司专注于提供专业化的智能服务产品,逐步构建了包括医疗、司法、教育、工业、服务等在内的人工智能生态。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不仅提升了其应用价值和影响力,而且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链的有机融合。传统手工艺非遗作为人类知识技能和审美情趣的结合,属于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智能也为其传播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传统手工艺非遗在传播过程中已经开始运用新媒体技术进行赋能,例如东阳木雕的手机3D样板间和AR虚拟家具展等等,但对于人工智能的应用仍然处在初级阶段,仅仅将人工智能作为传统手工艺非遗信息记录或展示的一种工具,主要为专业研究人员在检索、查阅时提供数据库方面的便利。事实上,现有的数字化应用不单单是一种抢救性措施,也为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效传播奠定了扎实基础。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传统手工艺非遗数字化传播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基于3D模拟、全景拍摄、音视频讲解等表现形式的线上虚拟博物馆。一般设置在线下博物馆或展览厅,游客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