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国贸,沧桑巨变的大北窑

马齿苋能治白癜 http://m.39.net/disease/a_9033388.html

有人将北京CBD戏称为ChinaBeijingdabeiyao(中国、北京、大北窑)的缩写,虽然是个玩笑,但这个玩笑开得妙,也很巧,CBD可不就在大北窑吗?其实提大北窑、不如提国贸。在北京、有谁不知道国贸吗?但是严格说来,国贸并不算地名儿,它是指由北京国贸大厦、国贸展览中心、国贸商城、中国大饭店及国贸饭店、国贸公寓共同构成的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简称国贸。不过由于名气和影响力都太大,所以现在提起国贸两字儿,也就成了这片地区的代名词。

正值事变90周年,而国贸地区的发展历程与日寇占领北京还有些关系,所以才联想到这个话题,把它拿出来跟您聊聊,了解一下这里堪称“沧海桑田”般的巨变。国贸中心建在建国门外大街,大北窑立交桥西北侧。先说建外大街,它的范围是东起东三环中路的大北窑立交桥、西至建国门立交桥。如今它是长安街的东延长线,但在过去根本没有路。因为老北京城压根儿没有建国门,这块儿就是城墙。明清时期,城墙外头颇为荒芜、罕有人迹,所以在荒地上对着城墙修条路?意义何在呢?

年日军侵华占领北京时,在长安街的东端城墙上开了个“启明门”(西端开长安门)。抗战胜利后,正值复兴建国时期,因此在年11月,改启明门为“建国门”(长安门改复兴门)。但一没城楼、二没瓮城,根本不是真正的城门,就是个大豁子;直到年因修地铁拆毁时,也仅是安装了简易的铁栅栏门。日寇不但开了“建国门”,还将长安街延长、修了路。修路干什么呢?这就与大北窑的由来也产生了联系:当年日寇占领北京,想在东郊建设工业区(西郊建“新北京城”),开门修路是为了方便交通运输。但“东工西城”的格局还没建成,日寇战败撤出中国。

既然要建工业区,必然需要大量建筑材料。于是就在建国门外不远处建窑烧砖。因为这里地势广阔、土质细腻,能烧出好砖。到年日本投降,经历六年时间,此地已是砖窑密集,遍地大坑。其中最大的一座窑位于窑厂区最北侧,烟囱高耸,远远就能看到,人们便以“北侧那座大窑”为标记物,久而久之就叫成了“大北窑”;当时还有个地名叫周家坑,是因为建窑厂时占用了周姓人家的土地,后来给挖成了大坑;不过这个名字没叫开,也就并入大北窑了。

从这段历史和这几个称呼也能看出,此地在解放前还是比较荒凉的。建外大街在年以前都是沙土路,曾称作东长安街,年兴建南使馆区和永安路住宅区,才将道路拓宽、铺装沥青,并定名为“建国门外大街”;年修的建国门立交桥,就是建国门的原址;年、修建地铁的工程兵部队在大北窑建起了随军家属宿舍,时称地铁向阳大院儿,不过房屋建筑简陋,也无配套设施。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之下,建外地区真正的巨变开始了:

仿佛转眼之间这里已是鳞次栉比,长富宫中心、国际大厦、国际俱乐部、国际贸易中心、中国大饭店、建国饭店、京伦饭店、国泰饭店、友谊商店、贵友商场、赛特科技交流中心等,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虽然不一定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建的,但高楼林立的格局是八十年代以后才逐渐形成的。由于使馆区的关系,这里的设施大部分是“对外”的,比如友谊商店,一度只收“外汇券”,人民币无法消费、甚至不让国人进;著名的秀水街,之所以练摊儿的哥们儿、姐们儿都能说几句英语,就是因为老外们喜欢光顾这里。话说回来了,那个年代我们的收入水平是什么样儿,上岁数的朋友们应该还记得,所以到这儿来也消费不起,时常活动于建外、国贸、大北窑的中国人,那会儿真的没几个。

建外街区成了国际交往、对外贸易、以及国际友人居住、购物、消费、娱乐的中心区,也是高消费区、富人区,被国际友人们称作“中国的香榭丽舍大街”,老北京“东富西贵”的格局俨然“东迁”了。如今,改革开放四十多年过去了,北京整体也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北窑地区因为初期打下良好的基础,投资发展方便、创收快捷,商业也就越来越集中、发展建设越来越好、越来越成熟,用北京话说:越来越牛×;尤其是国贸大厦越来越大、一期二期三期、楼也越来越高,于是才让国贸二字成了这个区域的地名儿,就连大北窑立交桥都改成了国贸桥。

说实话,即便今天的我们、平均收入水平与七八十年代不可同日而语,但提起国贸,给人的印象依然是北京的高消费区、富人区。开头说建外、大北窑早年荒无人烟或许有人不信,但翻开明清的史料就会看到:朝阳门外西北(即后来的大北窑)草木丛生、时有獐鹿出没,明代被辟为皇家游猎场,名“獐鹿房”。从一个骑马狩猎的地方,成为今天的模样,国贸地区的变化,还不够“沧海桑田”吗?

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sszl/5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