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来前辈们这样学外语这个有温度的展

“Chinahassplendidcultures……”留声机里传来熟悉而温暖的英语听力薄膜唱片的声音,在这里你还能找到50年代的录取通知书、收音机,70年代的古旧拷带机、80年代的原版外语电影录像带、以及珍贵的名师创作手稿……12月16日,华东师大外语学科发展回顾展在外语楼拉开帷幕,这场穿越时空的外语学科“宝藏”展览以“踔厉铸文脉,初心育师魂”为主题,通过文字介绍、实物展示、口述历史以及舞台剧表演等形式,带领参观者回顾华东师大外语学科七十年发展的峥嵘历程,追忆不同时代闪耀着的砥砺奋进之光。展览共持续2周时间,有近30余类展品展出。

华东师大的外语学科创立于年,是建校之初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从外文系到外语学院,从最初英语、俄语两个专业到如今6个语种、7个专业,从丽娃河畔到樱桃水边,不断发展壮大的师大外语学科不仅是我国外语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有温度的声音:为学生勇开先河

“我觉得留声机和磁带里的声音是有温度的,跟现在数字信号传输的声音完全不一样”,参加这次展览的叶青老师说,她回忆起自己在本科用磁带学习外语的经历,“当时师生可以去外语学院的电教室里转录想要学习的英语磁带,3块钱一盘……同学间还会相互比较谁倒带的位置最精准”。

本次展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各类大型语音学习设备,如拷带机、开盘机、电唱机、收音机等,这些“神器”和背后默默付出的老师们是这些温暖声音的来源。早在计算机尚未流行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华东师大的学生就可以走进一片专属于英语听力的小天地,通过外语系教研室老师搜集和制作的成百上千盘的外语磁带,享受到海量听力资源。

师大的外语教育尤其重视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通过兴建电教室、编写听说教材、改革语音课程、举办英语演讲或歌曲比赛等形式帮助学生练习听力、纠正口音,提升学生主动开口说英语的热情,进而拓展国际视野。年,由张民伦老师主办的StepbyStep英语听力入门教材出版,瞬时风靡全国,截止到目前共出版3版,总印数达到了多万册,其中第一版重新印刷了70次,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年,虞苏美、李慧琴老师主编的《大学英语听力教程》出版,被全国多所高校广泛使用。此外,外语学院还有曾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教授英语、被英国记者评价“语音之优越胜似牛津音”的翁贤青老师以及创造了“交际教学法”的“共和国女将军”赵织雯老师等诸多教学名家,他们“先人一步”的超前意识、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为外语交际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有温度的学科:奋发中玉汝于成

在展览的开幕式上,外语学院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的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舞台剧《开拓》,再现了中心创始人黄源深教授创办澳研中心的历程。年,前澳总理、时任澳中理事会主席惠特拉姆来华访问,拉开了中澳关系的新篇章。当时他特别提出要了解师大澳研中心的情况,希望能够以此为平台深化中澳文化交流,澳研中心由此正式成立。同学们精彩而生动的表演引起在场观众们的阵阵掌声,也让亲临现场的黄源深教授感慨万千,回忆起当年的历史,黄老师动情地说:“只要我们怀有信念,只要我们不中途放弃,那么总会有希望,并且终将成功!这是历史的宝贵财富!”

坚持努力、担当作为始终是师大外语人的底色,也是外语学科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这背后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执着信念。外语学院第一任院长张民伦教授曾说:“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先进的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先进的理念……要有超前的意识。”

在七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外语学院不断与时俱进推进教学改革,适应新时代外语教学的需要,比如英语系在年启动了英语师范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根据新时代英语教育人才培养需要进行课程改革,获得了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华东师大外语系就参与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英语广播教学,出版英语广播教材近万册,惠及社会各界,八十年代又开播了俄语。也曾与新疆石油局等社会机构合办英语培训班,根据行业需求培养外语人才。近年来,学院通过组织暑期外语志愿支教团、红色翻译志愿者团队等形式助力教育扶贫、帮扶西部发展。在翻译领域,师大群星璀璨的“翻译家”群也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丰硕的贡献,代表之一的虞苏美教授是第一个翻译完整版三国演义的中国译者,为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贡献了师大人的力量。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外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江宇靖在谈到策展初衷时表示:“这次展览受到学院文脉编写的启发,文脉编写中挖掘出许多令人感动的人物和故事,我们就想如何让那些令人感动的人和事不仅仅停留在纸上,而是生动的再现在我们身边。要让这些历史往事与当代人产生共情从而引发共鸣,架起不同时代外语人之间的心灵桥梁,发挥院史文化育人的作用,传承接续好师大外语人的文脉师魂。”(中国日报上海分社)

来源:中国日报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2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