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贴年画曾是中国传统年节必不可少的年俗。虽然过年贴年画的习俗现在已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是年画的历史还在延续。从第一张成熟的年画开始至今,年画在中国有着上千年历史,不曾中断。
农历鼠年临近,以年画为主题的展览“承古萌新瑞霭迎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年画展”今天(12月27日)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开幕。展出两馆所藏全国各地年画精品87组,内容涵盖全国27个年画产地的年画流派和典型作品,其中,“老鼠娶亲”即是其中一例,也是各地年画惯常表现的主题。
在这些展品中,既有声名远播的杨柳青年画、桃花坞年画、杨家埠年画、绵竹年画、上海旧校场年画,也有平日里难得听说,难得一见的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的年画。
《玉堂富贵》,清代(苏州桃花坞陈同盛彩色套印)
《喜庆祥瑞灯画》,清代(苏州桃花坞彩色套印)
87组年画迎鼠年新年
年画起源于民间过年时张挂门神和桃符的习俗。据史料记载,汉代年节就有在门上画门神的习俗。至隋唐五代出现了手绘的年画样式。北宋以后,随着年节习俗的发展,加上雕版印刷术的推广应用,年画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形式,后人将其称作“木版年画”。木版年画的产地遍布全国,南北年画各具风格。最负盛名的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的木版年画,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穆桂英大破天门阵》,清代(苏州桃花坞彩色套印)
不足一月,中国将迎来农历庚子年新年。“子鼠”既是一天的开始,也是12生肖中一个年轮的开端。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关于鼠的民俗故事,其中,“老鼠娶亲”即是其中一例,也是各地年画惯常表现的主题。
《老鼠娶亲》,清末(湖南滩头彩色套印)
展厅内展出的一幅来自湖南滩头的《老鼠娶亲》年画成为拉开鼠年新年的序曲。这是一幅清代传下来的老年画,因而纸张已经泛黄,色彩也已褪去浓烈,仅剩淡雅。
据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城市史研究部邵文菁介绍,其实“老鼠娶亲”在民间有很多的传说,版本也是不尽相同。
展览现场,《母儿满床欢》,清代(苏州桃花坞彩色套印)
“关于老鼠娶亲的日子,有些说在腊月,有些地方说在正月里。老鼠娶亲的故事版本也很多,有些说是老鼠想找一个好夫婿,结果找来找去找到了猫,所以他们就把女儿嫁到了猫肚子里面;还有一种版本是说,因为老鼠一直跟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希望来年你可以太平一些,不要闹鼠害,所以在它成亲的日子,晚上人们会早点熄灯,在地上撒一些瓜子、花生作为老鼠陪嫁的嫁妆,这样跟老鼠打好交道;还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认为老鼠是一种图腾,因为老鼠带来了稻谷的种子,老鼠尾巴的形状也像稻穗,所以有一个祭祀的寓意在。”
展览现场,《一团和气》清代(苏州桃花坞彩色套印)(中间)
“全国各地对老鼠娶亲年画主题的版本创作有很多,苏州桃花坞年画,上影厂的剪纸动画,包括《邋遢大王奇遇记》里都有反映老鼠娶亲的故事,所以它一直以来都是大家喜闻乐见的一个题材。”邵文菁说。
展厅入口处的院门,门上贴着门神和春联
此次展览分为“画乡:缘起与传承”、“岁时:喜乐与愿景”、“祈福:传说与祥瑞”和“新象:时代新年画”四个单元。在展陈的布置上也别具一格,展厅内模拟过去人们真实的生活搭建了多个场景,将人们贴年画的习俗贯穿其间。主基调采用的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代表喜庆的红色。展厅入口处布置的是一个院门,上面贴了两个武门神和一幅新春对联。“一方面贴门神是年画当中最大门类,也是年画风俗的起源。”邵文菁说。
展厅内模拟的北方院子的户门,门上贴着一对文门神
进入院门后,绕展厅第一单元一圈,接下来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户门,有别于院门上的武门神,户门上贴了两个文门神。“这是北方的院子,边上有一个大水缸,水缸上面贴了一条缸鱼,这个缸鱼是年画艺人王学勤的一个典型的作品。为什么要把这条缸鱼贴在水缸上面墙上呢,因为水缸里有水的话,鱼会倒影到水面上,就像水里有鱼在游,有年年有余的彩头。”
展厅内模拟灶头场景,灶头上贴着灶神
进入户门后是一个模拟的灶头场景,跟我们现在所见的农村农人家里的灶头无异。“灶头上贴的是灶神的年画,民间祭灶神也是一个很大的门类。”
绿地流云福禄寿三星清代(天津杨柳青套色笔绘)
邵文菁介绍,这样一个布置一方面是作为展厅的一个装饰,另一方面也是要展示一下年画的贴法。她介绍年画的贴法其实是有很多讲究,除了前头所述的门神,灶神,一般小孩的房间里面不太会贴老人的,通常寿星就贴给老人,新婚夫妇的话会贴五子登科、麒麟送子这种寓意。
百子全图清代(苏州桃花坞彩色套印)
学者卫聚贤旧藏
据悉,此次展览展出的87组年画,有三分之二来自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有三分之一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馆藏。来自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年画展品多为民国时期的学者卫聚贤旧藏,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藏品则以苏州桃花坞年画、上海旧校场年画、民国时期的月份牌为主。
《福字图》,清代(苏州桃花坞彩色套印)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年画馆藏丰厚。据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馆长张荣祥介绍,卫聚贤是著名的学者兼收藏家,收藏有很多藏品。抗战爆发后,上海、南京相继沦陷,他把藏品随着国民政府迁都到重庆,重庆解放以后,这批东西他全部捐赠给了国家,现在收藏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他带去重庆捐赠的文物总量有2万多件,其中年画多件。他的年画是从全国各地收集的,涉及中国27个产地的年画,而且都是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精品。”
《接财神》,天津(杨柳青廉增戴记套印笔绘)
张荣祥介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卫聚贤旧藏年画包括这么几方面特色:一是收藏的年画范围广,涉及全国各地二十几个省市,全国目前有13个省的木版年画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卫聚贤的收藏远远不止这13个产地,还包括新疆、内蒙古、青海等过去大家认为不产年画的地方,但是卫聚贤的收藏反映出这个地方其实是有年画的。二是收藏的年画数量大,基本上是从晚清到民国,一个馆能够完整收藏多幅年画,就一个专题来讲已经很成系列。第三、它的内容题材非常广泛,是各个地方年画品种的典型代表。
《大上海繁华不夜天》(上海袁秀堂绘胶印)
“卫聚贤先生捐赠的这批年画作品大概有多件入选文化部艺术研究院出版的《中国年画大全》,足见其藏品的代表性。”张荣祥说。
从延续千年的年俗到走进博物馆咂摸传统年味
张贴年画是过去年节必不可少的年俗,从第一张成熟的年画开始,年画有着上千年历史,不曾中断。而今,除却少数地方还保留着贴年画的年俗,城市里贴年画的年俗已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然而,却有越来越多的年画进入博物馆,人们通过在博物馆里观赏年画的方式,延续着这个千年传统。
《令旗门神》,清代(四川绵竹印本着色)
《令旗门神》,清代(四川绵竹印本着色)
年画起源于汉代,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革新于民国。浏览当时的年画:一团和气、五子登科、麒麟送子,以及大量戏曲人物、神话传说、演义小说,几乎无所不包,而归根结底,不外乎家和人兴、富贵平安。这种粗狂率直、简朴飘逸的绘画作品,寄托了人们对家门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
展览现场
年画也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丰富多样的绘画风格,透露着各地鲜明的文化个性。杨柳青年画因临近京城,深受宋元院画的影响,注重写实,描绘细腻;桃花坞年画出自江南富庶之地,追求重彩异色,呈江南富态;杨家埠年画产生于齐鲁大地,作品质朴简洁、憨厚纯净;绵竹年画深受巴蜀文化影响,人物逼真、造型夸张;而上海旧校场年画紧跟时代发展,实为中西文化交流、新旧技术更替以及消费群体趣味变化的产物。
《十美踢球图清代》,苏州(桃花坞王荣兴彩色套印)
进入到20世纪,随着城市社会风气变化,传统观念的更新,通俗易懂并且表现新城市生活的月份牌受到普遍的欢迎,在中国风靡了近半个世纪。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抗日革命根据地出现了以抗日斗争为题材的新年画。新年画脱胎于传统木刻年画,其宣传内容激发了军民同仇敌忾的昂扬斗志,又给予人民美好的希望。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解放以后,宣传新中国成立、表现领袖与群众密切关系、展示工业生产或城市生活场景的新年画,构成了一代人的深刻记忆。
《联袂出游》,民国(上海谢之光绘胶印)
《庆祝五一劳动节大游行》年代
《上海大世界》上海(安澜绘胶印)
展览期间还将举行雕版印刷、猜灯谜等亲子活动,在农历庚子年来临之际,让观众们在博物馆里咂摸浓浓的传统年味。
展览“承古萌新瑞霭迎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藏年画展”将展至年3月1日,地点: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东楼一楼特展厅。
链接
木版年画制作工序
画稿
刻板
调色
刷色
铺纸
印画
(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供图)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