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东方出版了一本颜值爆表的泰戈尔诗选。
泰戈尔的诗风靡全球,本次出版的诗选中收录的《飞鸟集》和《新月集》也早已成为世界上无数诗人学习的典范。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亚洲作家寥寥无几(迄今为止,诺贝尔文学奖开奖快年,只有五位亚洲作家获奖,不包括法籍作家高行健和英籍作家石黑一雄),而泰戈尔早在年,即诺贝尔文学奖刚创立12年的时候,就凭借他的宗教抒情诗集《吉檀迦利》斩获了诺奖,在全世界声名大振。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文学创作之路。
01
出生在高处的金色童年
泰戈尔写诗,靠的不是学校教育,而是家庭氛围。
他的童年,算是当时印度孩子的顶配。年5月7日,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的一个富贵婆罗门家庭,在家里十四个孩子中排老幺,家里人都亲切地叫他“罗比”。
这样一个富贵家庭,当然很重视教育。但要论因为“不喜欢”而转过的学校,泰戈尔可能比大多数人都要多。
他也不是一开始就不喜欢去学校的。在还没上过学的小孩眼中,学校又有玩伴,又有许多新奇的事情,比整天窝在家里和家庭教师面对面有意思得多。
泰戈尔看自己的小哥哥和大侄子都能坐着马车去上学,特地蹲守在旁边,趁着要出发的时候抱着腿撒娇,要求载他一起去。
当时老师的教育理念很粗暴,直接给了他一记脑瓜崩,骂他道:
“现在你哭着喊着要去学校,迟早你一定会嚎着哀求着把你从那里放出来!”
事实证明,老师话糙理不糙,泰戈尔在家自由惯了,还真不习惯东方学校里一板一眼的教学,没多久就想回家。
这个学校压抑又落后,总不能所有学校都这样吧?
家里人决定给他转学,既然印度模式的东方学校不适合自由自在的孩子读书,那就去效仿英国教育模式的师范学校。
但师范学校对他来说也不是个好地方,泰戈尔小时候英语不太好,每节课前都跟不上老师带着唱的英文歌——
歌词听不懂,旋律不熟悉,课程也听不大明白,再聪明的孩子也会变成“学渣”。
不过,在学校,“学渣”泰戈尔也有亮眼的时候。他最喜欢的事儿,是看窗外花园里的小树小鸟,在自己的蓝线本上写一些小诗。
读小学二年级的年纪,泰戈尔就写出了第一首诗:“诗歌的奇葩很快在这种十四音节的诗歌形式中绽放,甚至蜜蜂也驻足在它之上。”
亲戚听说了,夸他有文学天赋,老师听说了,拉他来帮班级写一篇道德戒律诗,在班里朗读并展览。
那诗写得好极了,老师们看了赞不绝口。
然而,老师的夸赞,是有“代价”的。泰戈尔的诗贴了不到一天,他就找不着了。
原本贴在班级里的诗,在泰戈尔出个门的功夫,已经被同学撕成了几张碎纸片。
更让他感到愤怒的是,那些人觉得,泰戈尔这诗是抄来的。明明是“学渣”,怎么可能写得出这种好诗?
没有人喜欢整天被同学排挤,泰戈尔上了一段时间学,实在忍不了,又考了另一个学校——孟加拉学院。
转学前后,出现了个小插曲。
爸爸在泰戈尔入学前,主持了泰戈尔、他小哥哥和侄子的成人礼。
印度的成人礼得剃度斋戒,戴上大大的耳环,念经冥想。本来家里还有两个孩子跟他一样脑袋光溜溜,泰戈尔还觉得没什么,几个人互摸脑袋笑呵呵。
结果一入学,他傻眼了。
英国人办的孟加拉学院,里面有一群英籍学生,个个头发茂密,只有他一个人是戴着大耳环的光头。
耳环能摘掉,头发却没办法马上长出来。在那里上学,泰戈尔整天低着头,担心被人笑话,逢人就躲着走,原本的创作灵感都被消磨殆尽。
幸好,他爸要去喜马拉雅山旅行,特地问了泰戈尔要不要跟着一起。
对于一个小孩来说,去一个遥远的大山旅游比在学校上学有意思得多。
如果这趟旅游还能躲开同学对他发型的嘲笑,那就一举两得。
面对群山,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接触到形形色色不一样的人。生活充满了趣味,泰戈尔在学校里消失的创作灵感又回来了。
他想,我要把它们写下来。
02
拥抱这片土地
很多作家,要么是小说家,要么是剧作家,要么是诗人,很难做到样样精通。
但泰戈尔不是一般人,他看起来,似乎完全没有创作瓶颈,什么都能写,还都能写得很不错。
从喜马拉雅山游历回来以后,他一下子从“讨人嫌的小学渣”变身“别人家的孩子”。
他妈妈跟人聚会的时候总要带他出去,在其他贵妇人面前背梵语原文版《罗摩衍那》。
其他同龄人也好奇,争着看他写下的作品,求他继续讲喜马拉雅山旅行的故事。
写小说的天赋,这个时候就显现出来了——
泰戈尔讲故事特别会吊人胃口,总是讲到关键的地方就停,让人抓心挠肝想知道后续的发展。
虽然泰戈尔的文学才能已经崭露头角,但还是逃不过他哥把他送回无聊的孟加拉学院读书。
在学校里,老师不在的时候,泰戈尔就偷偷写东西,诗剧、叙事诗、韵律诗、短诗、小说,什么都尝试过。
还不到十五岁,他就发表了许多作品。其中有几篇伪装成虚构的5世纪诗人巴奴·辛格的作品,甚至骗得一位孟加拉博士信以为真,高度评价这些“古诗”,差点开始考据研究。
年轻时的泰戈尔
不过,对婆罗门家庭来说,文学创作之路并不寻常,泰戈尔的爸爸和哥哥们都催他选个靠谱的好专业,以后可以当个政府官员。
于是,还没当上职业作家,泰戈尔就被送到英国去读法律,按家里人的想法,读完了法律哪怕不能当官,至少也能当个大律师,不至于一事无成。
泰戈尔一向听爸爸和哥哥的话,也就叛逆了这么一次。
没错,他又转学了。
到伦敦后,他学了一阵子法律,就偷偷考了伦敦大学的英国文学。从前在孟加拉学院跟不上英文歌的小音痴,在这里,写出了几部英文音乐剧。
但泰戈尔发现,自己最喜欢的诗歌,在这个陌生的国度,很难写出自己期望的印度风格。
泰戈尔的叛逆行为和思想转变也在信里被家人无意中得知,家里勒令他中断学习,跟着哥哥回国。
正巧,他当时也很想回国,重新拥抱属于国家的厚重土地,顺便向家人坦白自己的文学理想。
年2月,泰戈尔回国开始专门的文学创作。那一年,他19岁。
03
诺奖?就该是他的!
拿到诺贝尔奖那一年,泰戈尔已经52岁了,留着长长的白胡须,常年带着一顶大帽子。在西方人看起来,他就像是神秘而又具有智慧的东方形象化身。
留学英国的经历,虽然没让他拿到学位,也没拿到任何荣誉,但确实给他带来许多改变。
最直观的就是,他意识到,他想写印度,也必须写没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