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涂彦平编辑/张南设计/师玉超
年6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从此,“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成为时代声音。
一年以后的6月,由15辆BMW汽车组成的车队从北京出发,一路寻访华夏文明发展的足迹,途经山西、陕西、甘肃,最终抵达敦煌。这正是BMW中国企业社会责任项目——“BMW中国文化之旅”的发端。
这一走,就是16年,“BMW中国文化之旅”先后探访中国24个省及直辖市,遍访中国传统文化和非遗传承人,打造出一个助力“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可持续性公益平台。
年12月7日,“BMW中国文化之旅”发布了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MW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以下简称创新基地)和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编纂、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宝马爱心基金资助的《大美中国:非遗保护创意创新案例集》(以下简称《案例集》),以及由创新基地清美师生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发设计的系列非遗文创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坚定守护者,宝马十六载非遗保护的心得,都藏在《案例集》这本书里。
16年积淀,持续创新探索
年是“BMW中国文化之旅”十周年,这一年,项目发生了一个重大转折:由过去对非遗传承人“授人以鱼”的捐助模式,升级为“授人以渔”的赋能模式。
同时,宝马引入更多社会资源,搭建助力“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社会桥梁。这一年6月,宝马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非遗保护创新领域正式合作,建立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BMW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基地”,探索非遗传承、保护、发展的创新路径与创新模式。
从年至今,“BMW中国文化之旅”资助了来自四川、湖南、青海、海南、辽宁、云南等地的非遗传承人进入创新基地进行研培,致力探索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的可能性。
到年,创新基地合作模式进一步升级,以一对一“做中学”的模式,与非遗传承人共同设计并开发具有市场需求的非遗文创品。
从年到年,创新基地举办了6场社会创新成果展以及超过20场企业高管讲座和创意工作营,有近位来自全国各地、各民族的非遗传承人在这里完成了学习、培训,乃至与大师的“一对一”共创。
《案例集》正是双方合作阶段性成果的集结与汇报。
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原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在该书序言中写道:这本书“梳理项目多年来探索的非遗传承、保护、发展的创新路径与创新模式,展示创新基地在助力非遗传承人走进现代生活过程中的系列探索,以‘可持续、可复制’为目标,为社会各界提供借鉴及范式”。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先生在该书序言中回忆起自己与鲁晓波教授共同为创新基地成立揭幕时两人的约定:“BMW与清华美院,作为各自领域的领先者与创新者,要强强联合,做一些前人未做之事,做一些有利于文化传承的事情。”
事实证明,他们都做到了。
设计师+非遗传承人
《案例集》涵盖多年来创新基地的创新成果,集结了具有创新代表性的29位非遗传承人与清华美院导师一对一合作的案例,记录了“设计师+非遗传承人”合作的历程、经验与心得。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海南东坡笠、海南椰雕、锡雕、抚顺琥珀雕刻、松花石砚制作、玛瑙雕、楚式漆器髹饰、楚地斫琴等非遗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思维发生碰撞之后,生成了兼具历史文化内涵与现代艺术气息的作品。
创新基地黎锦项目组作品《和·合》是由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符林早和清华美院教授王悦共同完成的。
黎锦技艺是黎族妇女利用棉、麻等天然纤维制作衣物和其他生活用品所使用的传统手工技艺,用它制作的织物用品是黎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王悦感觉与跟其他传承人相比,符老师并没有从事过多商业化的项目,而更多地专注于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技艺的探索。
《和·合(装置)》展现了整个絣染技术的过程,将絣织工艺的美通过装置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和·合(靠垫)》《和·合(家居)》则是以黎锦为核心的产品设计转化。这些作品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做了不少创新,比如传统絣染是蓝白色调,作品尝试多色絣染效果,还在棉线的基础上加入了金属线,使局部产生金色效果。
王悦认为,传统手工艺走进当代日用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商业品牌的介入,品牌设计师与传承人合作,根据品牌的定位和市场需求,将非遗元素有效地应用到品牌及产品系列中。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王晓昕、辽宁省非遗传统锡雕项目传承人石岩合作作品《流觞曲水》,选择宝石刻面琢型作为主要题材,运用符合当代审美的几何切面造型对传统锡器工艺进行当代转化和创新实践,使刻面宝石的造型形式美与茶具的实用功能相结合,寻求传统锡器工艺向当代转化的创新点。
石岩还与其他非遗传承人进行了联手创作,实现了多材质跨界合作创新,比如,与汝瓷传承人创作了锡与汝瓷结合的作品“翠云壶承”,与琥珀雕刻传承人陈焕升合作“手卷香筒”,与楚氏漆器传承人邹传志合作“楚漆茶仓”。
他表示,“这次在清华学习让我在视野、美学、设计、实用功能、市场营销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
创新基地项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让具有传统文化内核的传承人与熟知现代流行审美的清美师生合作,共同开发非遗文创产品。这些实践成果,意味着在“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过程中迈出了重要一步。
《案例集》将于年1月正式出版发行。这份“BMW中国文化之旅”奉上的非遗传承人创新成果档案,也将为非遗行业及社会各界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借鉴与启发。
家在中国,守护中国传统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创新基地还发布了系列非遗文创品,由创新基地的清美师生和非遗传承人共同创作设计,将在“BMW中国文化之旅”非遗保护创新成果展上展出。这次展览由宝马中国、华晨宝马、清华美院及中国科学技术馆联合主办,将于年12月底至年3月6日在中国科学技术馆面向公众展出。
这次成果展汇集的非遗文创精品是首次在国家级展馆面向公众长期展出。它们在保留传统非遗的精湛技艺及其文化内涵的同时,更契合现代消费者市场消费习惯及偏好,是“非遗走进现代生活”的鲜活展现。
成果展还将首次把“有味道的非遗”设计带入科技殿堂。清华美院师生以海南非遗作品为创意源泉,将大海、火山灰、黎锦的植物原料的味道,通过嗅觉设计装置,与非遗作品形成视觉、味觉、触觉的多层次共融展示,沉浸式体验将参观者带至非遗技艺诞生的原生态环境之中。
宝马携手清华美院联合打造的“华彩辉耀典藏版”7系也将首次在国家级展馆面向公众展出。整车设计选取汉代玉环纹样、霁蓝瓷、降真香等中国文化象征元素,并结合刺绣、大漆、螺钿等制作技艺,用创新思维展现出宝马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与尊重,也为“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创造了一个经典案例。
十六载非遗保护,硕果累累,一系列创新成果是华晨宝马即将20周年之际向中国社会的非遗保护事业的一次献礼,再度诠释了宝马集团“家在中国”的理念。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乐表示:独具特色的《大美中国:非遗文化创意创新案例集》是宝马集团在中国积极联结利益相关方,携手共同贡献于切实的社会需求,共同创造“美丽中国”的完美明证。
华晨宝马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鹤轩博士表示:“对于华晨宝马而言,‘家在中国’意味着,我们不仅通过拉动产业链发展促进中国汽车工业及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高质量发展,更要把我们的责任拓展到工厂之外。”
“BMW中国文化之旅”就是宝马通过广泛的社会协作,最大化创造社会价值的典范。16年漫漫历程,宝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技艺的坚定守护者,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助力非遗走入了现代生活。
本文由汽车商业评论原创出品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说明
违规转载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