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思远--莫晓松中国画作品展开幕盛况
寻迹思远--莫晓松中国画作品展开幕盛况
寻迹思远--莫晓松中国画作品展开幕盛况
寻迹思远--莫晓松中国画作品展开幕盛况
寻迹思远--莫晓松中国画作品展
寻迹思远--莫晓松中国画作品展
寻迹思远--莫晓松中国画作品展
寻迹思远--莫晓松中国画作品展
“寻迹思远画展”莫晓松中国画作品展
学术研讨会(纪要整理)
吴洪亮: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北京画院的吴洪亮,今天非常荣幸和中央美术学院的于洋教授,在书画频道美术馆这样一个优雅的空间里来讨论莫晓松先生的“寻迹思远——中国画作品展”,真的是别有意味。莫晓松先生近几年通过中国画的方式重新进入另一个文明——希腊文明的寻迹创作,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感受。
这个展览是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北京画院以及中国工笔画学会联合主办的。我相信大家观展后都会觉得,莫晓松先生这么多年在中国画的探索中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面貌,而且这个展览我觉得也是一种彩虹式展览方式。什么叫彩虹式展览方式呢?就是既有他前期的风格,有让他成名的这样一大批工笔画力作,但是重点是这几年的个人艺术追求创作,既用中国画的方式去探究另外一个文明,去绘画古希腊文明重新被演绎和认知的艺术。这个方面其实从20世纪以来都是中国画家的新课题。所以,这个展览我觉得在两个角度、两个维度中都有可以讨论的诸多向度。
下面我们先请于洋教授谈谈。因为于洋教授在我之前已经看过这个展览。作为画展导播会跟大家分享。我相信于洋教授对这个展览的感悟和理解更深。也请于洋教授介绍一下我们今天到场的学者和嘉宾。
于洋:非常感谢吴洪亮院长百忙之中来主持这次“寻迹思远——莫晓松中国画作品展”的学术研讨会,今天我们也非常高兴请来了美术界、美术理论界几位知名专家。我们介绍一下各位专家,首先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美术理论家王镛先生;然后是我们中国美协党组成员、副秘书长王平先生;然后是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丁宁先生;中国美协会员部主任、也是理论家冯令刚先生;中国美术馆研究部主任裔萼老师;还有这次展览的主人公北京画院副院长、著名画家莫晓松先生。
今天的研讨实际上也是围绕着莫晓松老师的一部分传统工笔花鸟,比较知名的、经典作品,另一部分是他的欧洲系列作品来展开。刚才洪亮院长已经对晓松老师的这些展览大的背景、包括这次展览作品风貌、风格做了非常精准的评述。
下面有请莫晓松老师本人介绍下这个展览初步的想法和创作背景。
莫晓松:这个展览其实准备了好长时间,当时是想安排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我还请洪亮院长帮我想了个题目——寻迹缪斯。最早就想展示我画的这一批关于古希腊和古罗马遗迹方面相关的画,包括雕塑人物,带有风景式的一种写生、创作这些作品。但是后面因为疫情紧张就后延,错过了北京画院这个档期。正好书画频道美术馆有个档期,他们非常乐意,而且展览场地大,能加上我的一些花鸟作品共同展出。当时我想着花鸟作品可能和这些古希腊作品不搭调,所以我先发了朋友圈几幅作品,我说这些都属于夹生饭,饭没熟,先把锅盖揭了。有点忐忑不安。当画展布置起来看还算完整,因为这几年的创作在造型、笔法、笔墨结构上面算比较统一了。
另外,我画这些希腊题材也是为了把中国工笔画做得更好一些而做的准备。我给参观展览的朋友们还介绍,这里面有三张比较大的花鸟作品,所有的这些古希腊作品都由它们而产生的,为什么呢?我是郭怡孮老师学生,这几年自己考察、写生世界大部分热带雨林就会想到他提倡的大花鸟精神。我想我们在艺术高度上与齐白石、潘天寿这些大家是没有办法去比的。但是,我们在题材上能不能更宽阔一些?因为时代不一样了,我们现在坐着飞机一两天就可以到达亚马逊最深处。你能感受一种洪荒之力,真正非常原始的大自然是生生不息、自生自灭,很残酷也很真实的一种生长环境。那里有一些非常独特的花草树木,还有各式各样的鸟类、森林这些东西,是之前艺术没有表现过的。我想力图从这些方面有所突破,对中国花鸟画稍微能做些贡献。结果画了几张后在构图、构思上还是在原地打转。基本上在意境这方面很难突破,所以就非常苦闷,想转換思路。我平常也经常看西方最经典的美术,到法国、意大利去参观他们的作品。尤其我对后印象派作品、当代弗洛伊德等画家的作品非常感兴趣。还有罗马、古希腊这些古迹,甚至有些地方我跑的比国内美术馆都要熟,所以我就试着画一些抽象另类的东西去寻找一下新的思路,把手脚放开。中国传统工笔画一直是三矾九染,我感觉到像黄荃的那幅《写生珍禽图》那张画,到现在的老画家包括我们这一辈都没有突破它。它就变成了经典,但是经典也要不断的在时代中前进。我们不突破它,我觉得也算是时代的一种悲哀吧。所以,觉得艺术应该是无边际的,无目的去做。我先放松吧,别让工笔那些三矾九染、各种既成造型捆住手脚。因此我是完全没有目的的,就像在黑夜中慢慢去寻找类似于灯光一样的,可能有时候看见萤火虫也能让人特别的兴奋。期间北京画院研讨会和王明明院长给我了一些启发,王加先生知道我对这方面有兴趣之后,专门给我发了好多有关欧洲的博物馆的资料。
刚开始雕塑人像写生有些困难,但慢慢好起來了。因为三十年前我以画人物为主。后來以花鸟画为主,这种人物造型能力几乎是都消失了,我都不知道我会画人物了。后面慢慢的先从一个头像两三笔画,画着画着复杂的东西,就又恢复了。我是从师范毕业的,师范的课程是从色彩、速写、素描包括水粉等各种类型全都去尝试过。并且我还能跟上85美术思潮,那是中国文艺界在寻找一种新的突破的时代。近三五年我杂七杂八的画了很多,也请教了冯远、郭怡孮、吴长江、田黎明諸师,拿画去给他们看,他们还是挺鼓励的,觉得比我原先的花鸟画在思路上有突破,画面也比较活泛一些。他们的鼓励使我画了好多,这期间也翻了好多书,比较中西文化,带着中囯人的情怀和感情去创作异域文明。这些作品完成以后,起名时,我又加进去了好多中国的元素。好多画名来源于《楚辞》,我觉得《楚辞》那个时候是非常浪漫的,它和古希腊那个时期的人文精神非常接近,包括宋词。但是我没选唐诗,唐诗太明丽了。创作它们有点缠绵的那种感觉,现在也算一种阶段性的总结,拿出来请教各位老师,尤其请教理论界的朋友。希望各位老师在创作思路、意境这方面给我一些指导和开拓,以备我在以后的绘画当中能继续有所提高。谢谢!
吴洪亮:谢谢莫晓松先生和大家介绍了他的创作历程,尤其是谈到他是学习师范出身,这个很重要。其实中国很多大家都是师范出来的,包括毛主席。师范教的东西可能比较全面,在这个逻辑里面又强调了85新潮以来他对创新的认识。因为我和莫晓松先生是同事,也经常交流。我感觉真是名如其人,莫晓松不是小放松,他在心态上是大放松。莫晓松先生做事是这样,他在心态上放松,但是做事情又是严谨的。所以,每一个展览他的创作大家仔细去看其实是百般思量,做了很多经营的。从选题,我们谈到为什么要画热带雨林,他是有考量的。为什么要去选择古希腊、古罗马,他是有考量的。今天请来各位学者专家,第一呢,谈谈他的作品。第二呢,给指指新路,或者提些建议。首先特别邀请王镛先生发言。王镛先生既是我们学界的泰斗前辈,同时也是直言不讳的人。
莫晓松:我是特别希望多批评,我的老师郭怡孮一年批评我一句,享受三年。他批评一句。我都要反复去思考。所以我还是希望多批评。
王镛:我最近几天看了网上莫晓松这批新作,特别是读了于洋教授的评论,写了不止一篇,从年开始。我觉得于洋对莫晓松工笔花鸟画的评论非常的深入、细致,确实把他的花鸟画双重风格表述得非常到位。他的题目是《荷塘清影中的边塞诗情》。这实际上也是莫晓松性格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也是他绘画的两种风格。于洋的评论《荷塘清影中的边塞诗情》概括莫晓松工笔画的风格的基调,还可以细分。一种是偏重于浓烈、雄浑的,还有一种是淡雅、清丽的这两种风格。而看莫晓松的近作呢,包括他的花鸟画和希腊系列更倾向于淡雅、清丽的风格。不过他在画教堂啊等等这些题材的时候又保持雄浑的风格,这正好是他性格的两个方面。而且,我觉得于洋分析的更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