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策展人到布展师

本文转自:常州日报

每当博物馆有新展览开幕,主持策划展览的工作人员便会接受采访,向公众介绍展览的主旨内容,他们往往被称为“策展人”。“策展人”这个词听起来专业而优雅,他们平时都是怎样工作的呢?

所谓“策展人”,是“curator”一词最常见的中文翻译。西方博物馆语境中的“curator”是一个综合体,他既是某些藏品研究的专家,可以确定展览主题、选定展品并进行解释;他也是一个统筹者,主持整个展览团队,参与、管理包括展览策划、制作、教育活动、衍生品开发等各个环节;另外,他还需要与媒体和公众联系,参与资金筹措等等。而中国博物馆由于管理制度、资金来源和分配方式不同,中文语境中的“策展人”不具有“curator”那样广泛的职能,一般情况下指负责“展览策划”的专业人员。因此,相比由“curator”翻译过来的“策展人”一词,“策展人员”“展览策划人员”“展览设计师”等说法更能确切地体现目前博物馆展陈部门工作人员的身份。

展览策划包括“内容策划”和“形式设计”两大部分,内容策划即确定主题后,在收集研究实物展品和相关学术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展陈大纲和内容脚本,逻辑地编排展品和其他素材,以传达展览信息;而形式设计则是对内容文本形象化、具体化的再创造,包括总体布局规划、参观线路设计、展板平面设计、柜内布局设计等等。像我们展陈部门成员具有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美术学、设计学等专业知识背景,可以适应大部分展览的内容策划和形式设计;有时负责保管研究文物或自然类藏品的工作人员也会加入特定展览的策划团队。一般来说,原创展览——如年的“中国龙文化特展”,年的“麦积山石窟艺术展”“寄园师生艺文展”,年的“从龙到鸟的演化之旅”“常州革命史料展”等,内容策划和形式设计都由策展团队完成;而引进展或交流展——如年的“黄石烙画展”“日本浮世绘特展”等,由合作单位提供展品和基本资料,策展团队根据本馆实际情况编排文本并进行形式设计。相比之下,原创展览筹备周期更长,首先需收集整理并研读展览主题相关学术研究成果和展品形象资料,撰写展览学术大纲,这个初步大纲文本包含着展览欲传达给观众的知识、思想和观点。然后像编写影视作品的分镜头剧本那样,将学术大纲转化成展览内容文本。这个文本不仅呈现了一个逻辑清晰、主次分明的展览结构,各层级的分主题、说明文字、图表、展品及其标签说明,以及配套的多媒体、模型场景等要素都囊括其中。最后,将内容文本转化成形式创意构思和设计。我们常用“说戏”来形容内容设计师将展览构思和意图传达给形式设计师的过程,他们之间有效的沟通对于展览的最终成型至关重要。

内容策划和形式设计之后,进入布展施工环节。除个别专门配有施工布展单位的合作展览项目、或操作难度较高的施工项目,通常情况下由我们策展团队亲自完成布展工作。布展具体内容有展墙装饰、展板固定,搭放展台、展托、展架,放置、固定展品,安放说明牌等。因此,我们办公室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工具,如锤子、钳子、螺丝刀、钉子、胶泥、卷尺、鱼线、美工刀……还有各种形制的亚克力或木质展托支架;备展储藏仓里还存放着大型展托,以及不同尺寸的包布积木块。每次在小推车上摆上人字折叠梯和一个个工具箱,便意味着布展工作的开始。记得有次布展时,一位作品参展的老师亲切地称呼我们“专业布展师”。目前博物馆学体系中还没有“布展师”的说法,但我想“布展师”并非普通的布置操作员,他必须亲身参与前期策划工作,在熟悉展览内容和传播目的的前提下进行布展。其实,内容设计师和形式设计师的工作内容并不能完全分开,我们策划团队中的形式设计师有时要兼任内容策划,而内容设计师的想法对展览的艺术呈现有相当的影响。同样地,布展过程中,我们往往发现前期设计的效果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情况,或又产生了新的想法,这时,包括内容设计师和形式设计师在内的“布展师”们共同实践探讨、反复调整,最终完成展览的呈现。

从所谓“策展人”(展览策划人员)到“布展师”,其整个连贯的工作流程涵盖了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内容策划、形式设计、布展施工三大部分。你或许在博物馆偶然看到过他们,或埋头于办公桌,从书籍资料堆里探出头来扶住眼镜;或紧盯屏幕,按住鼠标,凝神思索;或推着满满当当的工具从走廊中穿过;或身着工作服和白手套小心翼翼地摆放展品;或站在梯子上,扶住雪弗板;或穿着袜子在展柜中,一手拿画叉、一手扶画框;或专注地解开缠绕的钢丝挂镜绳,或一边调整水平仪一边观察展品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2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