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的建筑时代的坐标北京十大建筑往事中

建筑是时代的坐标。建成于上世纪50年代的北京“十大建筑”,在中国人民心中拥有极高地位。在那个技术落后、物资匮乏的年代,在长期遭受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和遏制的背景下,“十大建筑”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建成竣工,成为中外建筑史上的奇迹。

奇迹背后,凝聚了一代人的智慧与汗水。

展现年轻共和国的精神

时间回到年。彼时,新中国成立已有近十个年头,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北京兴建一批公共建筑,为即将到来的国庆十周年献礼。

为什么选择以建筑的形式?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徐全胜认为,通过建筑这样的“人造物”,可以把国家、党和人民密切联系起来。

经过反复筛选研究,最终确定修建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全国农业展览馆、钓鱼台国宾馆、华侨大厦、北京火车站、工人体育场这十座建筑,并要求在年国庆节时投入使用。

在这个名单里,既有大会堂、国宾馆、民族饭店等服务于国家政治生活、国际交往的需要,又有农展馆、火车站、体育场等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考量的安排。这“十大建筑”承载着当时全国人民的共同期待,也寄托着新中国昂首走向世界的雄心壮志。

此时距年国庆节只剩不到天,完全不依赖外国专家的设计及施工力量,全凭中国人自己建起10座大型建筑,艰巨程度难以想象。对比同期世界上其他著名建筑的施工时间: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建设了7年,日内瓦“万国宫”建了7年,比“十大建筑”只晚一年开工的悉尼歌剧院则用了整整14年。

然而,在10个多月的时间里,总建筑面积超过67万平方米、相当于四个多故宫的“十大建筑”相继在北京拔地而起,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创造了中国奇迹,展现了年轻共和国的精神与面貌,并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

直至今天,无论从质量还是审美角度,“十大建筑”都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成为共和国发展历程中的经典作品。

党领导下的一次大协作

“如果没有我们党的领导,不会这么顺利、这么成功。”回望“十大建筑”的建设历史,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建院总建筑师马国馨表示。

在“十大建筑”中,人民大会堂的建设最为艰难。

“建设万人的大礼堂”,这是毛泽东早在延安时就有的构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一次提出:“完全用我们自己的力量,能不能建起能坐一万人的礼堂来?”

就万人大会堂而言,不仅在国际上没有先例可循,工程时间更是极其有限。原北京市规划管理局设计院副院长沈勃在《人民大会堂建设纪实》中这样写道:“施工部门和材料部门都在催促出图,因为工程必须在次年8月底交工,才能赶上年国庆节使用,只有短短10个月,大家怎会不心急如焚!”

关键时刻,“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发挥了作用。

为确保工程顺利,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指挥,短短三天内,梁思成、杨廷宝、张开济等30多位建筑专家云集北京,一个多月内,数百份设计方案出炉。

年9月8日,时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副市长万里对在京的设计、施工单位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作动员报告:“不是有人不相信我们能自己建设现代化国家吗?老认为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吗?我们一定要争这口气,用行动和事实作出回答。”

边设计、边备料、边施工,从天南海北会聚到北京的建设者,组成一支支突击队,喊出“把6亿人民的大会堂建设得更好更美”的口号,日夜奋战在工地上。他们中有解放军官兵、学校师生、普通市民、机关干部,也有老工人、老农民和家庭妇女。据统计,在大会堂施工的10个多月中,累计有30万人轮流参加了劳动。

“参加这个工程,终生难忘,一辈子光荣!”当时的青年突击队队长张百发回忆,“有的工人没能进入天安门现场突击队还掉下了眼泪呢!”

他带领的是钢筋工青年突击队,在工地上的10个月,突击队员们睡觉从不脱衣服,没有休息过一天。

全国上下对人民大会堂工程都全力以赴。建造大会堂所需的建筑材料和装饰设备,全部采用国产产品——辽宁的钢材、天津的电线、上海的电梯、南京的灯泡……分布在23个省份的多个工厂,开足马力为大会堂赶制各种材料。

有一次工地需要几十立方米贵州产的樟木,结果从贵州运来了好多——当地老百姓听说要给大会堂用,都把自己家最好的樟木往运输车里扔,一分钱也不要。

突击队需要五米六的钢材,鞍钢的轧钢车间直接就轧了五米六,钢材一出车间直接被送往工地现场。大家开玩笑地说:这些钢材运到大会堂的时候,还热乎着呢。

在党的领导下,无数集体智慧和协作力量不断汇集,如一股股涓涓细流汇入国家建设的辽阔海洋。

“这项国庆工程,成就史无前例。”原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主任姜中光表示:“中央一声号令,大家就齐心合力去完成,体制的优越性充分得到了展示,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群众力量得到了发挥,最终困难就得以克服,创造了这个人间奇迹。”

建筑是属于人民的

在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建设中,中央明确要求,要让工人、农民一进大会堂不仅感觉到庄严雄伟,还要感觉到自己就是建筑物的主人。

如何让人们在大会堂内不觉得自己渺小?马国馨介绍:“其中有一处设计被称为‘水天一色’,源于周总理的启发。”

天空很辽阔,大海很宽广,人站在天空下、大海边,为什么不觉得自己渺小?周恩来启发大家,因为天空是没有直角的,大海也看不到界线,万人大礼堂内部要“水天一色”,让人民做主人。

建成后的万人大礼堂中部高33米,体积达立方米。屋顶是穹隆形的,顶棚和墙身的交界是大圆角形,使天顶与四壁连成一体。设计师还给大礼堂的穹顶设计了三圈水波形的暗灯槽,与周围的淡青色墙板相呼应,灯亮之时犹如波光粼粼,形成了“水天一色”的效果。

在对大会堂的东西南北四个正门台阶的坡道设计中,周恩来审看设计图纸后,亲自到御河桥交际处大门厅的大楼梯步登步测,感受之后,再与设计的阶高和阶宽尺寸加以比较。最后,与总建筑师张镈一起定下了坡度缓、分两段的设计方案。这样处理,登行的人中途可稍事休息,不会疲惫;又烘托出雍容典雅、隆重肃穆的气氛。

人民大会堂开会时,担任主席团成员的有不少老年代表。周恩来考虑到他们进出上下要坐轮椅,提出在西大门的南北两侧庭院内,铺设可以直达入口的车道。

至于大会堂宴会厅,张镈原先设计的厅内中间高周边低,显出有主次。周恩来说,这样不行,大家都是平等的,让每一个来参加宴会的人,没有主宾次宾的感觉。

年9月,毛泽东视察即将竣工的万人大礼堂,说:“还是叫‘人民大会堂’好!因为她是属于人民的!”

不仅是人民大会堂,“十大建筑”的设计、建造,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例如,原计划的献礼建筑不止十个,但如果全部完成,老百姓的住宅面积将大幅减少。周恩来表示,“我们不能不管老百姓的生活,而要多盖一些住宅,解决民生问题。”后来,施工图都已画好的国家大剧院、电影宫、科技馆等纷纷停工。在“十大建筑”以外,同时建造了医院、百货大楼、火车站等重要基础设施。

年10月,冰心在《光明日报》“东风”副刊撰文,记录下了这些崭新的雄伟建筑与欣欣向荣的新气象:“今天这些梦想来到中国,或是重访中国的朋友,到达了中国和北京,他看到的不是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人民,而是容光焕发,神采飞扬的人民,他看到的不是荒烟蔓草,破槛旧窗的天安门,而是金碧辉煌,而且拥有两旁簇新高大的建筑,和四十四公顷广场的天安门……他们怎能不喜出望外?怎能不在定神回想之后,坚定地做出这样的结论:只有人民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他们才会有冲天的干劲和无比的热情,把自己的国家迅速地建设成今天这个灿烂辉煌的样子!”(孟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ysty/3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