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王敏记者赵凯华报道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4月8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天津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新闻发布会。市发改委牵头组织发布会。会上,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新闻发言人许颖悟就天津市实施方案的出台背景、起草过程及主要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涛,市金融局副局长王镇,津南区副区长罗振胜,蓟州区委常委、副区长刘向锋出席会议并就相关情况进行介绍同时回答媒体记者的提问。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政府新闻发言人许颖悟介绍: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围绕我市《实施方案》发布。我先从三个方面对我市的《实施方案》进行介绍和解读,然后再请几个部门的分管负责同志结合各自职责和承担的任务回答问题。
一、出台背景及意义
(一)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核心路径,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破解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我市生态环境建设迈上新台阶、进入新阶段。
(二)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加快实现天津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以牺牲环境和过度依赖土地、资源等要素投入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协同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更加迫切。天津生态本底条件良好,拥有山、河、湖、海、湿地、森林等丰富生态资源和典型生态系统,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较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深入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建设双城间绿色生态屏障,开展于桥水库水源地保护、湿地保护和海岸线修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深入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充分挖掘良好生态蕴含的经济价值,有利于持续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推动天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三)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努力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是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期待的应有之义、应尽之责,要求我们积极谋划、主动作为,让人民群众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二、起草过程和总体考虑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要求市发展改革委组织各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对标对表中办、国办《意见》,赴市内外开展学习调研,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建议,经多轮修改完善,形成了《实施方案》。
编制《实施方案》主要突出三个考虑:
一是全面对标对表,落实国家部署。围绕破解生态产品“度量难、交易难、变现难、抵押难”问题,全面对标对表中办、国办《意见》部署,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逐项细化提出我市重点任务,确保国家要求有体现、重点任务能落地。
二是紧密结合实际,突出天津特色。充分借鉴浙江丽水、江西抚州等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区域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市实际,聚焦重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创新体制机制,围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经营开发、生态保护补偿、绿色金融支持等方面,形成高效支撑的制度体系,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天津路径。
三是注重细化实化,强化举措落实。注重在“细”“实”上下功夫,提出了配套政策措施、重大平台及重点项目,形成27项重点任务清单,明确了部门责任分工,切实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确保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落实。
三、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共六部分二十条,重点推进以下任务:
一是摸清资源家底,科学量化评估。建立生态产品调查监测机制,开展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和生态产品信息普查,形成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在此基础上,制定全市统一的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在全市行政区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科学合理度量绿水青山蕴含的价值。
二是挖掘生态价值,培育交易市场。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推进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绿色低碳循环产业、生态文化旅游,着力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加强生态产品品牌培育和保护,提升生态产品溢价,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增值。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积极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交易。
三是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建立考核机制。健全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在完善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发挥“指挥棒”作用,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考核机制,探索将生态产品总值指标纳入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适时开展经济发展和生态产品价值“双考核”,促进正向激励和负向惩罚双向发力。
四是创新绿色金融,强化资金保障。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积极开发绿色信贷产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企业和项目的金融支持。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鼓励开展绿色租赁业务。推动绿色金融多元化创新发展,支持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搭建碳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申请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探索建立绿色项目库。
五是抓好试点示范,推进复制推广。在蓟州区、宁河区等区以及“”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涉及区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因地制宜探索多种形式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重点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供需精准对接、可持续经营开发、生态资源权益交易等方面开展实践。充分发挥蓟州区和西青区王稳庄镇、辛口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示范带动作用,打造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示范基地,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六是加强政策支持,完善基础支撑。完善自然资源、财税金融等政策体系,加快推进“”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有效发挥湿地、林地、土壤、海洋的固碳作用,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完善生态产品供给地、生态旅游目的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保障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强化智力支撑,加强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涛介绍:
碳排放权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制度创新。天津是国家首批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自年开始碳排放权交易,在政策措施、市场运行、监督管理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建立了规范有序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运行机制,碳市场活力稳步提升,碳排放履约率连续多年达到%,年,我市碳市场成交量万吨,位居全国第二。
多年工作实践表明,通过碳交易工作大幅降低了重点行业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效果明显,有力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也为全国碳市场建设贡献了天津经验。
未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完善制度体系。落实《天津市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条例》和《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健全报告核查、配额分配和交易管理等相关制度,完善注册登记和交易等支撑系统,稳步有序推进我市碳排放权交易工作。
二是深化试点建设。不断扩展我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纳入企业范围,年以来经过两次扩展,由最初5个行业扩展为目前的15个行业,共家企业。今年我们将持续扩展纳入企业范围,将电力、钢铁、化工等行业每年碳排放量超过2万吨的工业企业全部纳入配额管理。
三是提升市场活力。按年度组织我市重点排放企业完成碳排放报告,对碳排放量大于配额量的重点排放企业,推动其通过市场交易来完成履约;对配额量有剩余的企业,可将配额通过碳市场交易出售,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动力。继续开展配额有偿竞价工作,指导纳入企业完成碳排放履约,提高企业履约积极性。
四是做好为企服务。定期组织碳排放管理培训,通过电话指导、网络解答和上门帮扶等方式,及时解决相关技术、政策问题,加强履约进度跟踪和典型问题分析,不断提升重点排放企业碳排放管理工作水平。
五是依法加强监管。督导重点排放企业严格按规范开展碳排放核算工作,加强碳排放数据监管,依法查处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持续提升碳排放管理工作质量,切实保障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范平稳有效运行。
我们将持续深化碳交易市场建设,积极对接全国碳市场,推动重点排放企业完成碳排放履约,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市金融局副局长王镇介绍:
年4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要求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其中,明确要求加大绿色金融支持力度,不断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今年2月,市委、市政府印发《天津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明确六个机制和27项重点任务,其中,在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中明确“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推动绿色金融多元化创新发展,推动申请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工作力度,取得了良好成效,绿色金融领域创新亮点频现。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打造“激励+约束”的政策包。市金融局、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等部门相继印发《关于构建天津市绿色金融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推动天津市绿色金融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文件,建立完善全市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天津市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将支持绿色发展作为金融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印发《天津市地方性法人银行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实施细则》,引导地方法人银行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形成了良好的激励约束效果。截至年末,全市绿色贷款余额亿元,同比增长17.1%,高于全部贷款余额增速11.4个百分点,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达到9.84%,绿色金融主要指标位居国内前列。去年以来,我市一直在积极争取申设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目前正在按照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方案。
二是打造“产品+工具”的组合拳。我们会同各方持续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形成了多项国内“首单”创新产品和服务案例。例如,在挖掘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方面,结合于桥水库和北部山区的绿色生态属性,由国家开发银行天津市分行牵头组建了合计亿元的银团贷款,成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典型案例。又如,在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方面,国网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成功发行全国首单“碳中和”资产支持票据,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工商银行天津市分行完成国内首笔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和碳排放权交易所系统“双质押登记”碳配额质押贷款。相关金融机构相继推出了国内首单租赁企业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首单乡村振兴资产支持票据等首创性产品。天津排放权交易所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累计交易量突破万吨,总体交易量排名全国第二。
金融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在服务绿色发展、服务双碳战略、服务生态价值实现中必须主动作为,也大有可为。后续,我们将按照中央和我市部署要求,对标对表《天津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意见》的目标任务,会同各方继续加快推进我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为我市双碳工作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提供强有力的金融保障,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加快构建符合天津实际需求和发展特点的绿色低碳金融体系,强化政策制度创新,积极发挥天津金融全牌照优势,为绿色低碳领域提供综合化、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二是培育绿色金融组织体系,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建立绿色金融事业部、绿色支行、绿色基金、绿色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绿色金融专营机构,加大金融资源和资金的倾斜力度,为绿色低碳领域提供专业化、精准化的金融服务。三是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发挥天津在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自贸试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国际消费中心试点城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等政策的组合叠加优势,积极申请建立全国绿色金改区,推动形成更多的绿色金融创新产品和典型案例。四是不断拓宽绿色产业融资渠道,会同金融监管部门、市有关部门和各区进一步梳理绿色产业和项目,组织金融机构强化对接,用足用好碳减排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为绿色产业和项目提供更多的金融活水,更好服务全市高质量发展。
——津南区副区长罗振胜介绍: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全区上下统一思想,鼓足干劲,大力推动绿色生态屏障“主战场”建设,相继建成形态各异、独具特色的绿屏咸水沽湾、辛庄湾、双桥河湾、八里湾等重要生态节点,新增造林绿化面积6.4万亩,栽植乔灌木万余株、地被70余万平方米。管控区林木覆盖率达到了25%,蓝绿空间占比达到了65%。同时,我区已成为全市首个林业碳汇项目试点区,年至年三年间已建成的津港、宁静高速绿化带和绿色生态屏障建成区的2.7万亩成片林地,经第三方核定,预测年均二氧化碳当量约1.25万吨,预计在碳汇项目二十年有效期内可创收余万元。当前,全区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变,有效阻止了“津城”“滨城”超大干岛和超大热岛的形成,在改善气候、优化环境、丰富生态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今年我们还要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
一、精细化管理绿色生态屏障建成区建设
一是继续改造提升绿屏·辛庄湾、绿屏·咸水沽湾、绿屏·双桥河湾和绿屏·八里湾建成区等处的生态节点,更补优质苗木、地被,不断优化林分结构,提升绿色生态屏障碳汇能力,提高林业碳汇的可持续性,在碳吸附、涵养水源、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发挥作用。后续,我区将把年实施的约2.6万亩林地有序纳入碳汇交易,预计二十年有效期内产生万元收益。二是引入社会资本,开发绿色生态屏障区管理PPP项目,将既有林地资产纳入其中,统一管理,由其负责林木、绿地养护管理、立地环境改善、林分调整、林业碳汇及森林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工作,把津南的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产,推动生态价值实现和生态资源保护,实现资源资产化,推动绿屏项目高质量变革。三是在绿屏·八里湾近1万亩生态水域内持续开展增殖放流,投放鲢鱼、草鱼、鳙鱼等鱼苗,人放天养,丰富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养殖效益。
二、积极推进“双碳”工作先行示范区创建
一是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支持有实力的市场主体参与全区“双碳”工作,加强同社会资本合作,努力在“双碳”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上有所突破,争取落地一批“零碳”“低碳”创新技术企业。二是筹划“双碳”主题峰会,成立“双碳”创新联盟,落实整区屋顶光伏建设任务,发挥“双碳”研究院作用,促进“双碳”科技成果转化,打造氢能绿色交通应用基地、荣程钢铁节能降耗、海尔绿色工厂、会展服务核心区等一批“双碳”示范项目。三是谋划“绿色低碳社会行动”,开展低碳乡村、社区、学校以及机关创建活动,提高社会参与度,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生态环保意识,增强绿色发展底蕴。
三、不断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一是全力打造小站稻产业链。依托金谷集团,整合资源,打造集育种、种植、加工、仓储、营销、旅游等为一体的小站稻全产业链。在保证量产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推动绿色、生态化种植,提升稻谷品质。充分利用新媒介平台、网红带货、视频直播等新型销售模式和渠道,拓展销路,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二是以“乡村振兴”为主基调,依托生态自然风光和稻耕文化遗存,加大乡村旅游的推动力度,将周公祠、小站练兵园、小站稻作展览馆、稻香源千亩稻田展示区、会馆村小站稻核心种植区、佳沃葛沽现代农业产业园等稻耕文化资源串联成线,打造农业+旅游深度融合拓展的旅游目的地,打造津南生态旅游特色品牌。三是全力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工作,形成具有创新价值、可复制可推广的转化模式。
——蓟州区委常委、副区长刘向锋介绍:
蓟州区是京津冀生态涵养发展区,是京津重要的生态屏障。多年来,蓟州区委、区政府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在不遗余力守山护水的基础上,大力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取得了积极成效,先后被评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蓟州区在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方面的工作。
一、厚植生态产品支撑基底,营造大绿大美山水格局
围绕守山增绿,我们深入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国家生态储备林建设、矿山创面治理等重点工程,累计修复矿山创面万平方米,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1.28%,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3倍,构筑了坚固的京津绿色屏障。围绕水源涵养,实施了于桥水库水源保护工程,安置库区移民5万余人,复垦复绿土地2万亩,整治入库沟道38条,优良水体比例达到%。围绕降尘净气,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1多家,完成了覆盖18.1万农户的清洁取暖工作,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四年全市第一。
二、聚焦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加快推动生态价值转化
一是创新生态修复与产业导入融合方式。在矿山治理方面,我们成功引入了总投资亿元的春山里生态教育国际生活示范区项目。在修复东后子峪废弃矿坑的同时,融合植入了自然教育、商贸文旅、生态农业等多重产业。今年,我们又启动实施了铁岭子矿山修复暨玥燕山全季运动生态公园项目,让废弃矿山“变废为宝”。在未来的矿山治理上,我们也将借鉴成功经验,实现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二是文旅融合释放山水资源“生态红利”。一方面,我们加快盘山、长城、梨木台等22个老牌景区景点业态迭代升级,同时打造了蓟州溶洞、车神架、吉姆冒险乐园等一批网红打卡地。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供给侧升级,精心打造西井峪、郭家沟等民宿村12个,建成精品民宿家。目前,全区拥有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镇2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4个,年蓟州成为第二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
三是品牌经济助推绿色农产品蓬勃发展。近年来,我们先后打造市级农产品优势区5个、示范家庭农场65个、国家农民合作示范社11个,累计认证国家地理标识产品6个、绿色标志产品32个、“津农精品”品牌25个,全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面积达到18万亩。我们通过实施“蓟州农品”进京入津工程,开拓京津社区、机关单位市场50个以上。目前,国通产业城、丰树国际食品制造产业园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蓟州农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三、认真落实我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部署,高质量完成相关试点工作
前不久,《天津市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实施。《方案》提出,支持蓟州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并在蓟州区开展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我们将认真按照《方案》要求,立足蓟州生态优势,瞄准蓟州区二次党代会确定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典范城市”目标,借智引力,先行先试,全面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力争为全市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蓟州经验。今年,我们将着力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对标市实施方案,结合国家双碳战略,研究制定《蓟州区创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行动方案》,统筹谋划开展生态产品调查监测、生态产品价值评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升级等四大专项行动。二是紧密对接专业机构,率先在北部山区启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探索制定核算标准、具体核算办法等,为下一步价值核算结果应用打好基础。三是加强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内涵和政策方向的宣传解读,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